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我国水利历史悠久,传统的农村水利一般指狭义农村水利,主要指防治旱、涝、渍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以服务于粮食生产的人工措施。其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农业灌溉为主要目标,目标单一,竭力开发水资源,甚至超过生态承载能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满足供给要求,且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制度,重骨干工程轻配套建设;管理体制实行计划分配、行政分割;注重经济可行、技术可能,忽略环境生态要求;缺乏社会监督和用水户的参与;水利工程散、乱、杂,缺乏统一的规划。
新时期的农村水利,为适应新时期乡村城镇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水利工程不仅要注重功能上的配套,更要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如今农村物质积累越来越多、农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水利需要努力提高工程建设标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高的防洪排涝保障;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人文文化更加自由的氛围下,水利工程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灌溉排水,也需要结合环境、美观,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注重管理软件和管理硬件的建设,从水利机制入手,加强工程管理,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轻管的弊端;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农村水利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注意高科技在水利管理和水利测量中应用,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的精准和现代化。
农村水利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发展重点,传统农村水利重视工程建设和经济效益的发展重点;新时期农村水利重视综合发展、统筹环境保护,加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村水利更加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新时期的农村水利需要更加注重人水的和谐发展、工程的永续发展、技术的科技发展。
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农村水利的利用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
影响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 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因此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改革农村水利管理体制
水利体制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管理体制包括两大领域,一是农业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前者的核心是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后者是建立水利工程单位的良性循环机制。
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可以较好的巩固水利建设的成果,发挥水利的社会经济效益。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应该实行不同管理体制,比如说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体制,政府应该酌情在经费上给予补助,而较多农户受益的小型公共水利工程,推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体制,而经营性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按“股份合作制”企业体制运作等。
2.加强农村水资派管理,实现水资派的可持续利用
农村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需定供”的传统模式,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观念出发,协调发展过程中人与水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权衡,合理分配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资金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让紧缺的水资源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3.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力度
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短加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会出现大幅上升,在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用水势必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水资源必然出现负增长。所以发展高效用水的节水农业是当务之急,因为农业水资源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农业用水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4.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单一投资体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办水利的格局
在投资上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投资”,对社会公益强,非经营性成分较大的工程,其投资主体应为国家财政,即由各级政府预算内资金,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投资,对同时具有社会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工程,其投资主体应该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再吸收受益群众的资金和投工投料资金。2100433B
兄弟也是搞水利的?。。农村水利水电还可以了,一般单位都承认他的核心地位的,我刚发的论文就是发在这个上面的,我天大的,有机会可以交流一下哈
农村主要指专业农村安全饮水这一类问题,农业就是指灌溉呀之类的,一个是人民生活问题,一个是农作物的问题。本人看法
江西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江西省水利厅发布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7-7 / 35.00元豆瓣
湖北省农村水利现代化的特点与发展进程
在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治水方针指导下,基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出的\"二次现代化\"理论,评价湖北省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路径,提出其发展格局和建议,为湖北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分析结论表明:湖北省农村水利一次现代化指数为75.0,全国排序第13,说明一次现代化基本完成;湖北省农村水利二次现代化指数为41.3,全国排序第8,说明总体上处于初等现代化阶段,正向中等现代化发展,主要优势体现在效益和良治方面,主要劣势体现在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方面。
丘陵山区农村水利发展论文
丘陵山区农村水利发展论文 一、农村水利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 设现代水利工程必然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列入社会发 展大局,并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当前,丘陵山区农村水资源严重缺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
1959年,《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创刊。
1964年,《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为双月刊。
1965年,《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1981年,《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由月刊改为双月刊。
1985年,《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2014年,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据2018年5月7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共出版文献14876篇。
据2018年5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载文量为8594。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数据库等收录。
据2018年5月7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总被下载1263498次、总被引50722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581、(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402。
据2018年5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被引量为35845,下载量为157494;2015年影响因子为0.6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2084名,在水利工程(72种)中排名第14名。
据国内权威《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以上两类指标在水利水电类期刊中均位居前5名,其中影响因子在水电类期刊中排名第2。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杂志》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水利部优秀科技期刊奖、首届中国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高期刊”(水利系统唯一入选的期刊)。
前言
1 江苏农村水利概况
1.1 农村水利发展历程
1.1.1 历史上的江苏农村水利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江苏农村水利
1.2 农村水利分区及自然特点
1.2.1 平原区及自然特点
1.2.2 圩区及自然特点
1.2.3 山丘区及自然特点
1.3 农村水利建设标准
1.3.1 农田水利建设标准
1.3.2 农村河道治理标准
1.3.3 农村供水建设标准
1.4 农村水利发展模式与分区重点
1.4.1 农村水利发展模式
1.4.2 分区治理重点
2 江苏灌排渠系与配套建筑物
2.1 灌排渠系布置
2.1.1 徐淮平原区
2.1.2 太湖平原区
2.1.3 沿海垦区
2.1.4 沿江高沙土区
2.1.5 里下河圩区
2.1.6 太湖圩区
2.2 配套建筑物
2.2.1 小型水闸
2.2.2 农桥
2.2.3 其他交叉建筑物
2.2.4 装配式建筑物
2.3 机电排灌
2.3.1 泵站分类与结构型式
2.3.2 技术改造过程
2.3.3 灌排泵站规划要点
2.4 田间工程
2.4.1 田间工程布置
2.4.2 田间工程万亩定额
3 江苏农田水利分区治理
3.1 平原区治理
3.1.1 概述
3.1.2 治理措施
3.1.3 梯级河网建设
3.1.4 盐碱土治理
3.2 圩区治理
3.2.1 概述
3.2.2 治理措施
3.2.3 圩区规划布局
3.2.4 圩区防洪
3.2.5 圩区排涝
3.2.6 圩区降渍
3.3 丘陵山区治理
3.3.1 概述
3.3.2 治理措施
3.3.3 水源工程建设
3.3.4 蓄引提“长藤结瓜”灌溉工程建设
4 江苏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
4.1 大中型灌区基本情况
4.1.1 大中型灌区建设历程
4.1.2 大中型灌区发展现状
4.2 灌区改造方法与实践
4.2.1 灌溉用水量计算
4.2.2 灌排渠系布置
4.2.3 灌溉渠道
4.2.4 排水沟道
4.2.5 自流灌区灌溉优化配水
4.3 灌区信息化建设
4.3.1 总体框架
4.3.2 硬件系统
4.3.3 灌区数据库
4.3.4 软件系统
5 江苏高效节水灌溉
5.1 基本情况
5.1.1 发展历程
5.1.2 发展现状
5.2 发展模式与措施
5.2.1 发展模式
5.2.2 主要措施
5.3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与实践
5.3.1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要点
5.3.2 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实践
5.4 喷微灌技术与实践
5.4.1 喷灌技术要点
5.4.2 微灌技术要点
5.4.3 经济作物种植区微灌多模式灌溉技术实践
6 江苏水土保持
6.1 概述
6.1.1 基本情况
6.1.2 治理历程与成效
6.1.3 治理措施
6.2 丘陵山区水土保持
6.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6.2.2 水土保持措施
6.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6.3 平原沙土区水土保持
6.3.1 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
6.3.2 水土流失治理
7 江苏农村河道治理
7.1 基本情况
7.1.1 河流水系概况
7.1.2 农村河道分级及特点
7.2 农村河道治理目标与措施
7.2.1 河道治理目标
7.2.2 传统工程措施
7.2.3 生态工程措施
7.3 农村河道保护与管理
7.3.1 河道功能定位
7.3.2 水面率控制
7.3.3 蓝线规划与实践
7.3.4 河道长效管护机制
7.3.5 高邮市河道管理模式
8 江苏农村供水工程
8.1 农村供水基本情况
8.1.1 农村供水发展历程
8.1.2 农村供水工程现状
8.2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8.2.1 取水工程
8.2.2 净水工程
8.2.3 输配水工程
8.2.4 水质检测
8.2.5 水源保护
8.3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实践
8.3.1 阜宁县农村供水工程
8.3.2 大丰区农村供水工程
8.3.3 宝应县农村供水工程
9 江苏农村水利管理服务体系
9.1 大中型灌区管理
9.1.1 灌区管理发展历程
9.1.2 灌区组织机构
9.1.3 管理机构职责
9.1.4 管理机构人员
9.1.5 灌区管理改革
9.2 乡镇水利站
9.2.1 发展历程
9.2.2 主要职能
9.2.3 管理体制
9.2.4 经费保障
9.2.5 定岗定编
9.2.6 建设标准
9.3 农民用水者协会
9.3.1 协会作用
9.3.2 协会组建
9.3.3 协会职责
9.3.4 能力建设
9.4 村级水管组织
9.4.1 村级水管员职责
9.4.2 专业管护员或管护公司职责
9.4.3 村级水利工程管理要求
9.4.4 村级水利工程管护标准
9.4.5 村级水管员选聘与考核
9.5 抗旱排涝服务队
9.5.1 服务队职责
9.5.2 管理制度
9.5.3 队伍建设
9.5.4 管理与经营
9.6 农村水利管理服务体系改革实践
9.6.1 灌区管理机制与体制改革
9.6.2 乡镇水利站改革
9.6.3 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践
9.6.4 管护服务专业化与社会化
9.6.5 小型水利工程“五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