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暖通空调技术与装置实验教程》编入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目前所涉及的大部分专业课实验。包括供热工程、建筑环境学、空气调节、锅炉与锅炉房设备、工业通风、建筑给排水、建筑照明等课程的实验。
本教材的构架既便于实验教学与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步进行,也适于实验课程单独设置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包括各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测试方法和实验步骤,对参加实验的人员提出了实验要求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给出了针对课程和实验的思考题并提出了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暖通空调技术与装置实验教程》适用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建筑环境与设备
实验1.1 室内外气象条件测定实验
实验1.2 室内温度场分布测定实验
实验1.3 多支热电偶的温度校验
实验1.4 压力的测定
实验1.5 建筑热舒适环境测定实验
实验1.6 室内气流组织模拟实验
实验1.7 室内空气中含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1.8 室内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PM10)的测定
实验1.9 室内甲醛含量测定实验
实验1.10 室内光环境测量与评价实验
实验1.11 室内平均照度测定实验
实验1.12 噪声测试
实验1.13 建筑设备噪声测定实验
实验1.14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演示实验
第2章 燃气与供热
实验2.1 燃气相对密度测定
实验2.2 燃气热值测定
实验2.3 燃气发热量测定实验
实验2.4 烟气的成分分析
实验2.5 煤的工业分析
实验2.6 煤的发热量测定
实验2.7 煤中硫含量的分析
实验2.8 单户燃气供暖系统实验平台研究实验
实验2.9 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
实验2.10 热水散热器性能实验
实验2.11 热水采暖系统模拟实验
实验2.12 机械循环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实验
实验2.13 燃气辐射采暖特性实验
实验2.14 室外热水网路水力工况及压力测定
实验2.15 自然水循环演示实验
实验2.16 供热系统管道附件展示实验
第3章 通风除尘
实验3.1 湿式气体流量计校正
实验3.2 毕托管测速与修正因数标定实验
实验3.3 静压差的测试
实验3.4 局部水头损失实验
实验3.5 风量、风速及换气次数的校核
实验3.6 流线平行性的检测
实验3.7 伞形排气罩性能实验
实验3.8 通风管道中风压、风量测量
实验3.9 局部排风罩性能测定实验
实验3.10 除尘器装置性能的测定
实验3.11 袋式除尘器性能测定
实验3.12 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实验
第4章 空调工程
实验4.1 空调工程常用仪表实验
实验4.2 多联机空调系统认识实验
实验4.3 热回收式新风换气系统节能参数测试
实验4.4 空气与水的热湿交换实验
实验4.5 循环式空调过程实验装置
实验4.6 空调系统风量测定与调节实验
实验4.7 空调系统冬季运行工况实验
实验4.8 建筑设备的现场参观
实验4.9 冷却塔热工性能实验
实验4.10 表面式冷却器热工性能实验
实验4.11 集中空调系统制冷(热)量综合测试实验
实验4.12 空调与制冷系统参数测定实验
实验4.13 柜式恒温恒湿空调机实验
实验4.14 空调水系统PID控制实验
实验4.15 空调设备温控模式自动化实验
第5章 净化与过滤
实验5.1 车间工作区空气含尘浓度的测定
实验5.2 粉尘分散度测定
实验5.3 粉尘粒度分级实验
实验5.4 总粉尘浓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5.5 空气过滤器性能实验
实验5.6 高效空气过滤器的泄漏检测
实验5.7 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的验证
实验5.8 自净时间换气次数的测试
实验5.9 洁净室验收与调试
实验5.10 水的pH值测定
实验5.11 水的硬度测定
实验5.12 离子交换软化和除盐2100433B
[1]《供暖通风设计手册》,陆耀庆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2]《高层民用建筑空调设计》,潘云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 [3]《中央...
空调系统在调试和运行中会出现结露滴水的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凝结水排水管的坡度小,或根本没有坡度而造成的漏水。或由于风机盘管的集水盘安装不平,或盘内排水口堵塞而盘水外溢。由于冷冻水管及阀门...
武汉金宸暖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的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收费比较合理而且设计师很负责任,他们会免费为您提供3套设计方案供您选择,后期还可以根据您的要求修改,服务很贴心,让顾客比较信赖。 &...
暖通空调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家和相关政府对高端技术产业和军事方面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在信息化和高端技术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新型科技产品也已多样化发展形势,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所以,相关科研活动也向着微型化、精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在此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暖通空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宽,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暖通技术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希望带给读者一些启示。
暖通空调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在不断提升,其中建筑工程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室内空气的质量、温度多由空调进行调节,因此空调在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空调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同时能够提升建筑使用的舒适性,更好地实现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我国目前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在研发的过程中和建筑设计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好地降低建筑能耗,促进可持续发展。但是暖通空调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会影响到该技术的发展。因此,旨在对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为暖通空调发展技术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本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检测与控制实验基础知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特性以及传感检测实验技术;MATLAB语言系统和图形界面仿真工具Simulink的特点、应用;检测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了检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等。
《检测与控制实验教程》是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实验课程教材,内容涵盖“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主要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检测与控制实验教程》内容丰富,原理阐述简明扼要,注重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编者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而编写的。本书力图反映近年来检测与控制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内容综合了“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原理”三门课程的实验,以实现电气信息类技术基础实验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本书按照“以能力为本,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以检测与控制实验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以检测与控制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原有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程实践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程实践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工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基本技能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能力。
本书实验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和任务范围。本书在实验项目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类专业的典型实验为载体,使实验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实验项目。本书实验项目的编排依据是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类专业所特有的实验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该专业的知识关系。
本书共7章:第1章实验基础知识,主要阐述了检测与控制实验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第2章传感器技术基础,阐明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以及传感检测实验技术;第3章MATLAB语言及Simulink仿真,主要介绍了MATLAB语言系统和图形界面仿真工具Simulink的特点和应用;第4章检测技术实验;第5章信号与系统实验;第6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第7章综合实验。附录为常用设备与器件,主要介绍了传感器实验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和部分常用集成电路引脚功能图。
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魏伟任主编,上海电力学院刘建锋任副主编;第1、3、6章由魏伟编写,第2、7章由刘建锋编写,第4章由华中科技大学敬照亮编写,第5章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许胜辉编写;全书由魏伟负责整理和统稿。
限于编者水平和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2100433B
《数字测图实验与实习教程》是在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多年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所列的各项实验是针对课问实习所开设的,实习是针对集中实习而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测绘技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数字测图实验与实习须知,对实验与实习的相关规定、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数据记录与计算规则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二部分为数字测图实验,分为基本仪器的认识与使用、基本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常规测量仪器的检验与校正三部分,共设计了24个典型实验,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具体的实验组织、使用的实验设备、实验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与上交成果等说明,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数字测图综合实习,包括数字测图的准备工作、技术设计、控制测量、碎部测量、数据处理和技术报告编制等内容,按照实际工程的模式来进行设计,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字测图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读者对象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其他开设本课程的专业可根据需要选做相关的实验和实习项目。本书第一部分由汪志明老师编写,第二部分由向东、梅文胜、曾文宪和黄海兰老师编写,第三部分由花向红、邹进贵老师编写,本书部分内容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多年的经验总结,同时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武汉大学教务部、武汉大学出版社和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