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平截茶秆竹(P.truncatula S.L.Chen et G.Y.Sheng)
秆高1-1.5m,径0.5-0.8cm,幼时 微被绒毛,老后变无毛。秆箨宿存,纸质,较节间为短,密被白色绒毛和黄褐色刺毛,顶端截平形,边缘密被缘毛;箨舌近截形,高lmm,边缘具长缘毛;箨目主遂毛无;箨叶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直立,顶端锐尖。每节分枝l-3枚,叶片卵状披针形,长14-33cm,宽2.4-5.5cm。
近几十年中,茶秆竹生产和管理受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特有的茶秆竹文化。目前,国内外关于"怀集茶秆竹"的民族植物学特征尚无系统报道。关于茶秆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性研究,以及茶秆竹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亦很少提及,仅在物种的起源、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种植技术等方面有零星报道。
分布于浙江杭州。
"怀集茶秆竹"( 亦称"怀集厘竹") 具有通直、壁厚、枝细、叶疏、节平、环细、光滑、坚韧、弹性强、不易虫蛀、耐腐蚀等特点,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也用于制作乐器、钓鱼竿、滑雪竿、画屏、家具等,被誉为"钢竹"、"竹中之王",盛名海外。怀集茶秆竹远销欧、美、亚洲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近3 亿元,为社会提供几十万就业岗位,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科研价值。
树竿高2— 5米,直径4-10厘米,幼时无毛,微被,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猪皮状小凹穴或白色晶体状小点;中部节间长20--45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
竿劲直,高5-12米,粗2-5厘米,幼时被,无毛,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竿壁厚...
竿高5-12米,直立,直径2-6厘米,幼竿深绿色,无毛,被,尤以在下方更为显著,老竿无毛,有纵脉;节间在分枝一侧扁平而有沟槽,节间长30-40厘米,最长可达80厘米;箨环木栓质隆起,起初具紫褐色刚毛;...
当地环境为南亚热带气候区,夏长冬短,热量丰富。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20℃,月平均最高温为32℃,最低为1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 800 ~ 2 200 mm,相对湿度80%,雨量集中在3 ~ 8 月份,霜期在12 月到翌年2 月。土壤发育于砂岩、页岩的偏酸性的中土层砂质壤土,土层簿,大多数在40 ~ 80 cm,腐殖质厚10 ~ 25 cm。此外,产区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98% 以上; 蕴藏有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 、省藤( Calamus sp. ) 、格木( Erythrophloeum fordii)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毛红椿( 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 等珍贵树种,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原鸡( Phasianus gallus) 、岩羊( Pseudoisnayaur) 等珍稀动物。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摸索到茶秆竹生长特性和规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总结提出: 生长快的多种株相连、带土起苗、快速运输、适当浸水、撩壕深垦、回表土、疏植浅种( 大寒-清明湿润天气) 的系统方法。1992 年,坳仔、大坑山等其他地区开始大规模种植茶秆竹。茶秆竹竹鞭沿山坡向四周发展,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地下龙","地下龙"具有迅速扩大和恢复种群的能力。茶秆竹一般种植于坡度大于5°以上的台地、坡地及偏僻的荒地,很少将茶秆竹植于村旁、房前屋后。新种茶秆竹,立地条件选择以符合大坑山自然条件为宜,一般抚育2 ~ 3 年,6~ 7 年后开始间伐。第一次采伐后,每隔1 ~ 2 年间伐一次。茶秆竹笋期为3 ~ 4 月,笋期禁止放牧、伐竹和采笋。山脊立地条件较差,水分和养分容易流失,需连续生长10 年以上,合理间伐,才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吃竹者多,养竹者少",盲目种植,造成茶秆竹产量低、品质差。茶秆竹种植3 年采收、年年间伐的报道缺乏科学依据。
经过长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人们将茶秆竹竹材分为大、中、小竹材及火烧竹和烂竹类型( 表1) ,除火烧竹、烂竹内销外,大、中、小竹材大多数由加工厂进行初加工,初成品( 沙白竹或香骨) 出口。
优良观赏竹新品——花叶近实心茶秆竹
花叶近实心茶秆竹是近年发现的近实心茶秆竹的一个新变型。2003年10月,笔者在福建古田县西部海拔550米的一个山场进行外业工作时,偶然发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竹子。其主要特点是叶片上有一至多条宽窄不一的浅黄色彩条,秆高一般在0.5~2.2米左右,是一种非常好的观赏竹。2004年5月,我们再次到该山场进行调查,采集标本,发现个别竹株抽穗开花。根据该竹子的地下茎与地上部分的形
国槐形态特征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是否采用立平堵截流方式,需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的具体条件确定。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立平堵的综合难度应该小于单独平堵或单独立堵的综合难度,否则不宜采用立平堵法截流。
平堵截流是在沿戗堤轴线的龙口架设浮桥或固定栈桥,或利用缆机等其他跨河设备,全线均匀抛投块石、混凝土块体等材料形成戗堤,逐层水平上升,直到戗堤露出水面。平堵法截流龙口的单宽流量较小,出现的最大流速较低,且流速分布比较均匀,截流材料单个重量也小,截流时工作前线长,抛投强度较大,施工速度较快。但在通航河道上,龙口的浮桥或栈桥会碍航。平堵法截流通常适用于在软基河床上。与立堵截流相比,平堵截流抛投工作面大,水力条件较好,但准备工作量大,需架桥,造价高,已较少采用。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C.B伊兹巴什提出有指导意义的平堵截流理论,使平堵截流在苏联和一些国家逐渐兴起。平堵截流过程中,随龙口流速与单宽流量的变化,抛投同一粒径石料,戗堤将形成不同的轮廓。抛投初期,龙口流速小,戗堤形成近似等腰三角形断面。随着堆石体高度的迅速增加,流速与单宽水流量有所增长,落差显著增大,这时戗堤升高速度减缓,部分块石开始从坡面上滑动,戗堤形成近似梯形断面。继续抛投,块石将沿斜坡下滚,直至稳定在戗堤下游侧,此时堆石体缓慢升高,而沿宽度方向迅速扩展,戗堤顶面形成陡坡段。由于戗堤顶部溢流量逐渐减小,故戗堤向下游面的扩展也逐渐停止,此时,戗堤开始迅速升高,戗堤顶部露山水面,即最后合龙的轮廓。实际截流过程中,随着流速的增长,抛投粒径逐渐加大,戗堤只出现近似三角形断面和梯形断面。
截流过程中的落差约为最大落差的一半时,是平堵截流最困难的时刻,这时全龙口相应流速最大,为使堆石体均匀上升,抛投强度很大,抛投工作十分紧张。
在施工导流中,截断原河床水流,把河水引向导流泄水建筑物下泄所采用的工程措施就是截流。截流实际上是在河床中修筑横向围堰工作的一部分。截流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截流施工的程序:戗堤进占→龙口加固→合龙→闭气。 截流以后,还需对戗堤进行加高培厚,修成围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