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自50年代开始上海天文台利用佘山底片库所保存的、摄于本世纪早期的天文底片,测定疏散星团(包括星协)天区恒星的相对自行。70年代以后,从事利用统计方法确定疏散星团自行成员的研究,并实际应用于星团成员确定。1985年出版的《42个疏散星团成员表》是这一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该书第一次提供了有关疏散星团成员确定的均匀样本。
1975年,上海天文台与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合作,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以及北京天文台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和40厘米双筒望远镜,对蛇夫--天蝎暗云区等若干恒星诞生区的新耀星进行系统的搜索,拍摄了数千张底片,发现了12颗新耀星,并为国外同行所引用,其中有2颗已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命名。同时还发现了数十颗长周期变星、星云变星、金牛T型星可疑变星。这类新变星如得以确认,将对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提出挑战,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80年代中,上海天文台与北京天文台、加拿大Dominion天文台合作,观测20多颗密近双星,确定了分光轨道解,对其中7对双星同时又确定了测光轨道解和绝对参量,测定精度均达1~2%。5对大熊W型食双星的分光轨道解测定精度比国外同类工作提高了一倍至一个量级,而且是首次测定的分光轨道解。
1984年1月7日,上海天文台开始掩星的光电观测。1986年成功地测定了恒星SAО076608和SAО076613在月掩星过程中的光变曲线,并归算出这两颗恒星的角直径。1987年12月8日,上海天文台与美国、日本天文台共同对324号小行星掩恒星SAО41263的现象进行了国际联测,测定了这颗小行星的形状和精确位置。
1987年,上海天文台开始进行星系团研究,对后发和室女两个星系团进行了光度函数、质量、质光比、形态分层和质量分层效应、结构和次团结构,以及动力学模型等多方面的研究。
80年代后期,上海天文台用PDS测量机对恒星自行进行测定,测量工作由手工改为自动。同时,随着时间跨度的增长,恒星自行测定的精度大为提高。
90年代起,上海天文台开始对若干中心聚度高、成员星数多、底片资料丰富的疏散星团进行天体物理研究,包括星团的赫罗图、距离、大小、质量、光度函数和质量函数,分析星团内恒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状态等。
1978~1985年,上海天文台参与了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第一期工程。主要承担的任务有:气球观测平台的控制--设计、制造用于天文观测的反捻吊篮姿控系统;气球运动参数的测定;红外天文观测。1979年1月,上海天文台成立红外天文组。该组设计了二波段口径为15厘米的太阳远红外球载望远镜、一波段口径为15厘米快速扫描球载近红外望远镜和―近红外及―远红外口径为10厘米的快速扫描球载望远镜。
1982年,上海天文台利用万立方米级气球,在中国科学院香河站成功进行太阳远红外观测,获得太阳在18微米处的远红外流量,从而计算了太阳在该波段的远红外亮度温度。1985年,上海天文台成功地进行了银河系中心及木星、天蝎α等红外星的近红外观测。
1986~1988年,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及空间中心与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从日本鹿儿岛到中国华东地区的越洋高空科学气球飞行和观测。中日双方测控和回收了从日本鹿儿岛起飞的体积从5000立方米到5万立方米高空气球飞行的仪器吊仓共7次。在高空气球越洋飞行中,对银道面天区大尺度红外扫描观测,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银道面、木星、土星、火星及一些亮晚型星的红外辐射。
1983年,上海天文台开始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星系与宇宙大尺度结构。在引进国外的泊松(Poisson)解的基础上,建立能适用于旋涡星系、椭球星系、宇宙大尺度结构的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数值模拟程序。特别在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模拟算法中,建立更有效的短程力的计算方法,与国外同类算法相比,速度更快,节约计算机机时。利用这套程序,进行了小质量星系对椭圆星系的贯穿,椭圆星系在潮汐力作用下的形态,三轴椭圆星系初始速度弥散度分布对演化的影响,考虑恒星形成对旋涡星系旋臂维持的影响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绝热模式的演化等研究。
1984年,上海天文台开始量子宇宙学和黑洞物理学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有早期宇宙的性质、经典和量子虫洞的性质、黑洞的时空性质和辐射等。
1986年,上海天文台开始对旋涡星系中巨分子云形成进行研究。对巨分子云是由小质量分子云经非弹性碰撞而成团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碰撞是几乎完全非弹性情况下,巨分子云的形成是有效的;旋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巨分子云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买个试下不就知道了,对防范工作也有一定帮助,呵呵呵 网上流传的可透视的望远镜经专家分析是不可能的,红外镜子是只可以看穿棉布,对面的闲人只是拿个镜子乱看满足下偷窥欲,BT,窗帘拉好,没事的,让对面的看去...
红外线望远镜可以看到红外线,所以可以在夜间使用,而且可以在密林里方便的发现人或动物。红外线望远镜通过光电转换,把红外线转换成电子流,再使电子倍增,最后使电子打在荧光屏上,变成可见光。只要有温度就会产生...
有些高品质的望远镜,如蔡司、莱卡的顶级镜子,即使在夜晚的暗光中观测,仍能保持清晰、通透,而且对眩光、鬼影控制得很好。这是望远镜自身的品质,不是“夜视”功能。 能提高夜视能力的望远镜不是没有,但跟红外线...
地基望远镜主镜支撑性能分析
主镜面型精度是地基大口径望远镜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之一。为了研究主镜室以及主镜底支撑和侧支撑系统的重力变形造成的主镜面型误差,介绍了一地基光电望远镜的主镜室及详细的主镜支撑结构,借助于有限元法,建立了主镜,主镜室和支撑结构的详细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了主镜在支撑状态下的镜面变形情况,并通过ZYGO干涉仪进行了面型检测。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说明了主镜室及其支撑结构引入的主镜面型误差大小,同时也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望远镜专用PVC外装饰皮的开发应用
从生产用原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软质PVC在望远镜用外装饰皮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软质PVC在望远镜用外装饰皮中研制开发的看法与建议。
"NASA红外望远镜"是天文学专有名词。来自中国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的天文学专有名词中文译名,词条译名和中英文解释数据版权由天文学名词委所有。
中文译名 | NASA红外望远镜 |
英文原名/注释 | 全称:NASA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缩写:NASA IRTF |
用液氦致冷的球载远红外光度计郭祺伟 介绍供观测银心和银道面红外辐射用的快速扫描远红外光度计,光度计本文还介绍了光度计的总体考虑、各部件的结构、定标设备和观测结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关键词】:远红外光度计,锗测辐射热探测器,液氦致冷【分类号】:TH744.123【DOI】:cnki:ISSN:10018891.0.1996-03-005【正文快照】: 用液氦致冷的球载远红外光度计郭祺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30)[摘要]介绍供观测银心和银道面红外辐射用的快速扫描远红外光度计,光度计的主要元件是用液氮致冷的锗测辐射热探测器。本文还介绍了光度计的总体考虑、各部件的结构、定标设备和观测结果。推荐CAJ下载PDF下载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BalloonborneFarIRPhotometerwithLiquidHeliumCoolerGuoQiwei(ShanghaiAstronomicalObservatoryAcademiaSinica;Shanghai200030) AfarIRphotomentsughtoobserveIRdriaionfromoughtspaceisintredued.AliquidheliumcooledbolometerisusedasitsIRdetector.Thestructureandcalibrahonequipmentofthephotometerarededtal.Theresultobtainedisgiven.【Keyword】:FarIRphotometerBolometerLiquidheliumcooling
【参考文献】共(4)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找到4条
1郭祺伟;锗测辐射热探测器性能的测试[J];红外技术;1991年06期2傅承启,蒋栋荣,贾必有,侯金良;快速扫描球载红外望远镜[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0年00期3吴钟奇,李海澎,沈玲娣;红外I型球载望远镜的改进[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86年00期4郭祺伟;球载远红外探测系统窗口的研制[J];红外技术;1992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共(1)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找到1条
1钱忠钰;天文用红外探测器[J];天文学进展;1984年02期
【读者推荐文章】共(10)篇
1郭祺伟;用于球载观测的太阳远红外光度计[J];红外技术;1996年02期;39-42+452孙毅义,郭常忠,董浩,李治平;星载遥感器的可见和近红外波段的绝对定标[J];测试技术学报;1999年01期;4-103刘海涛;近红外定标方法的优化[J];光机电信息;2002年03期;11-144赵秋艳;LANDSAT-7卫星的有效载荷ETM+[J];光机电信息;2002年07期;20-245权石柱;线阵列硅探测器多通道光谱仪性能评价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1994年04期;86-926李双,吴浩宇,李照洲,王骥,章骏平,郑小兵;近红外高精度光辐射标准探测器的实验研究[J];光学技术;2004年04期;114-1177马文坡;光学遥感器星上定标的新进展[J];航天返回与遥感;1996年03期;29-328秋雁;Landsat7卫星的ETM+[J];航天返回与遥感;1999年01期;219彭显东;先进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AVNIR)[J];航天返回与遥感;1999年01期;3310覃辉,姜雁红;CBERS-1卫星红外编码器[J];航天返回与遥感;2001年04期;39-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郭祺伟;用液氦致冷的球载远红外光度计[J];1996年03期;25-28+242郭祺伟;用于球载观测的太阳远红外光度计[J];红外技术;1996年02期;39-42+45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杆件采用梁单元(Pipe20单元),综合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多项特征响应指标分析了阶跃荷载下结构的破坏特点、破坏荷载的定义,研究了荷载方向、屋面重量、矢跨比、初始缺陷以及跨度对结构动力破坏的影响,为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动力破坏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单层球面网壳考虑沿球壳曲面均布的满跨静荷载分别为100、200、300、400kg /m2,以集中质量的形式作用于节点;阻尼假定为Reileigh阻尼,阻尼比0.02;网壳的节点均为刚性连接,周边支承形式为三向固定铰支;模型按1/300一致缺陷下2倍重力安全度选取杆件截面,满足实际工程要求;初始缺陷采用一致缺陷模态。
取40m跨度理想无缺陷K8型单层球面网壳、矢跨比1/3在水平阶跃荷载下为例。
由图1a和图1b,结构在较小的荷载幅值下保持弹性工作,位移也基本按比例递增;荷载幅值达到375gal 时结构材料开始出现塑性,有两根1P(在单元截面8个积分点中至少一个进入塑性,其余类推)杆件出现;随后,塑性随荷载递增不断发展,结构位移持续增大,在700gal 时位移曲线发生明显转折,说明结构刚度此时由于材料塑性发展已经明显弱化,达到825gal 后节点最大位移、塑性发展程度、结构总变形能等特征响应指标发生突变,结构倒塌破坏。纵观各响应指标表明,荷载幅值825gal 是明显的结构弱化点,定义其为结构动力破坏临界荷载是合理的;在临界荷载下,1P杆件比例28.1% ,8P杆件比例10.3% ,位移0.15m,位移延性系数(结构中最大节点位移与进入塑性时刻最大节点位移之比)4.0。
阶跃荷载在频域上是一个超低频动力作用,其动力破坏特点应当与低频简谐荷载规律类似,更进一步说,应该与静力作用也近似。取本例与同一网壳结构在1.0Hz水平简谐荷载结果比较,两者破坏荷载接近,简谐荷载680gal 略小于阶跃荷载的825gal,塑性发展范围相当(如图2),对比其它算例基本体现了这一特点;对比荷载幅值-节点最大位移曲线(图1c),简谐荷载动力失稳现象更加明显,而阶跃荷载塑性发展稍好,在位移曲线上表现为较简谐荷载有一明显的偏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动力强度破坏的特征,但是这一过程较短即达到破坏临界荷载,所以将此算例归结为动力失稳或动力强度破坏都不合适,其拥有了两者的响应特点,破坏特征介于两者之间。
表1给出了主要参与振型的对比,结构主要参与振型相对比较集中,阶数分散,均以第一阶(1、2阶为变形轴向垂直的同一振型)反对称振型为主,第4阶反对称振型也有较大参与,其余均以对称振型运动为主。
K8型单层球面网壳在阶跃荷载下的响应接近于低频简谐荷载,但尚有区别,动力强度破坏与动力失稳没有明显界限。理想结构达到破坏临界荷载时,8P比例一般在10%左右,表明结构塑性发展不深;荷载幅值-位移曲线在破坏前大部近似于弹性,破坏较突然;结构位移延性系数均达到2.0以上;缺陷对结构宏、微观响应的影响较大。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