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水平卓然。现有在岗教职工16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人选8人,教授、研究员32人,博士生导师2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6人,教师中有5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办学体系健全,教学经验丰富,现为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四川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本科现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并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办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有材料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5个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5个学科点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五十年来为国家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门人才近10000人,为国内其它高校培训师资100多人。2005年秋统计有在校学生1693人,其中:本科生1249人、硕士生312人、博士生94人、工程硕士生38人。
学院以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群,研究领域覆盖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合成与改性、制备与成型(工艺、设备、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材料种类包括: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化学纤维、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成果在农业、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微电子、交通运输、轻工、纺织、医疗、环保、军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是在1953年6月建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的高分子化合物专业(1954年更名为塑料工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科院院士徐僖教授是该学科的创始人。
1957年开始在国内率先招收研究生。
1964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审定)。
1961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化工系(1979年更名为高分子材料系)。
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得高分子材料学科硕、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原高分子材料系分解重组并构成了四系一所(高分子材料系、塑料工程系、化学纤维系、皮革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的宏大学科体系。
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8年,塑料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系合并成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001年7月学校决定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归并原纺织工程学院的化学纤维专业方向和原化学工程学院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教研室,组建成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材料系、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塑料工程及机械研究所)、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系、化学纤维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科学研究成绩斐然,2001-2005年,承担国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和省部级项目87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 ,军工和企业委托协作项目208项,进校科研经费达6278.5万元。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年度 |
课题名称 |
2006 |
生物降解PLA-PEG-PLA超声造影剂的设计、制备及机理研究 |
含导电原位微纤网络通路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
|
尼龙6基多相体系的二次屈服与变形机理 |
|
注射成型通用高分子材料制品的形态控制在线检测 |
|
聚合物多相体系多层次结构的工程实现与控制 |
|
剪切诱导聚丙烯近晶相 |
|
聚合物加工外场-形态仪试制及其在聚合物加工凝聚态和相形态研究中应用 |
|
2005 |
无机纳米粒子增容不相容共混物的研究 |
聚合物纤维和薄膜制备中多层次结构控制的研究 |
|
侧链型全降解磷酯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 |
|
DNA杂化聚醚砜微球清除环境毒素的研究 |
|
高压贯穿式中频振动场对聚烯烃成型性能和产品结构性能的影响与仿真 |
|
分子自组装RADA16-RGD/CPP纳米仿生基修骨材料的研究 |
|
用于三维编织热防护材料制备的RTM成型烧蚀树脂的基础研究 |
|
高聚物成型加工中的结构形态演变实验研究 |
|
2004 |
胶原蛋白复合纤维结构设计及其表征 |
高分子生物材料表面的仿生物膜设计及其相容性研究 |
|
低应力下高分子结构与材料断裂性能的关系研究 |
|
聚合物压力管道多层次缺陷演化与低应力破坏机理研究 |
|
可降解生物材料与内皮细胞界面反应对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
|
通过高剪切相容与低剪切保压控制共混物形态与性能的研究 |
|
2003 |
钯催化合成类石墨化结构单元的树型聚苯类功能材料 |
高分子超微粒子的合成、形态、组装与声学特性研究 |
|
复合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失效行为和增强机理的研究 |
|
以丁基橡胶为基体的高性能阻尼材料的研究 |
|
侧链液晶聚酰亚胺的分子设计和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
剪切引起的橡胶粒子取向与增韧中的脆-韧-脆转变 |
|
由三组分共聚物驱动的共混物相容性 |
|
2002 |
低成本三嗪-双马成型聚酰亚胺的形成化学与材料制备 |
利用三维混沌混合装置制备有序相结构高分子材料 |
|
2001 |
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高分子共混材料的结构和工程实现 |
散布式扬声器音板材料结构与声学特性关系的研究 |
|
聚烯烃挤出成型时采用复合力场获取高性能凝聚态结构 |
|
2000 |
高分子共混复合材料在成型加工中的形态发展与性能调制 |
低表面水基高分子涂层的制备科学及形成机理 |
|
聚合物成型中高分子物理问题研究 |
|
心包材料表面修饰诱导组织再生及控制降解机理的研究 |
|
含活性多肽生物稳定抗凝高分子材料制备及降解机理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在研项目
项 目 名 称 |
项目负责人 |
宽温宽频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复合橡胶阻尼材料 |
黄光速 |
纳米复合聚酯啤酒瓶的基础研究 |
傅强 |
高应力场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和性能的作用机理 |
吴智华 |
生物材料表面生物活性层的自组装制膜制备技术 |
罗祥林 |
2001-2005年,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280篇、EI收录221篇),获准授权发明专利9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周伟教授: 法学博士,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学科带头人.四川大学人权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兼任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不要盲目相信什么大学排名,哪些以1+1=2>1计算的大学排名,都是一种混账逻辑。如果按国内大学排名的方法,全球名校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是难入它们的法眼的。如果你的高考成绩能够达到中山大...
根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重点专业7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重庆市精品课程11门;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心)4个、企业培训中心2个;学校获国家...
职务 |
名录 |
---|---|
党委书记 |
张 熙 |
党委副书记 |
牟德富 |
党委副书记 |
李艳梅 |
职务 |
名录 |
---|---|
院长 |
傅 强 |
副院长(分管科研) |
李忠明 |
副院长(分管教学) |
赵长生 |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基础上组建, 是世界银行贷款 \"重点学科发展项目\" 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和七个试点实验室之一。 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 1996年正式向国内外开放, 1997、 2003、 2008年三次通过国家评估。实验室创始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 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教授, 实验室主任是王源升教授。
四川大学在福建漳州设高分子新材料研发中心
2010年1月12日上午,四川大学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奥峰科技联合设立高分子新材料联合研究开发中心揭牌。
原四川大学轻工食品学院
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21年建立的燕京大学制革学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国家决定在泸州建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设置皮革制品工艺学专业,委派张铨为建校副主任委员,参与筹建。
1954年,四川化工学院与刚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合并为成都工学院,从泸州迁回成都,皮革毛皮及鞣皮剂工学成为成都工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1986年,皮革专业独立建系,并成立皮革研究所。
1987年,成都科技大学与轻工部合办轻工业学院,经轻工部批准皮革研究室改为皮革研究所。
2000年9月,原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归入轻纺与食品学院。
原四川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1958年,成都工学院开办化学纤维专业。
1987年,原纺织工业部与学校共建纺织工学院,在原有化纤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染整工程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1988年,成都科技大学成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2001年,原四川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和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2004年,开办轻工生物技术专业。
2010年,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5月,“四川大学合成革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19年5月,由“轻纺与食品学院”优化调整更名为“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岗位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制革清洁技术及皮胶原的高值转化创新团队
农业部岗位团队:兔产业技术体系皮加工与综合利用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11-2016年,学院科研总经费达到1.49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833篇,其中SCI、EI收录559篇。出版教材(含国家 “十一五”规划教材)、论著85本,共计1200余万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3项,实用新型13项。获得各类奖励100余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关键酶制剂创制(2015年)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2006年)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专利奖)二等奖:不浸酸高吸收铬鞣技术(2006年)
学术期刊
《皮革科学与工程》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和引用。刊物以发展皮革科学、振兴皮革产业为宗旨,刊登皮革科学与工程领域(制革、毛皮、鞣料及助剂、皮革制品及机械、人造革、合成革、化工材料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实验研究方法、测试技术等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对中国皮革科技与产业有重大意义的专题论述(包括政策性的)和有参考价值的译文等。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教职工131人,含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48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端外籍教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其它高层次人才4人(含青年项目),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各1个,教育部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5人。
专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林炜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石碧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武勇
国家级教学团队:现代皮革化学与工程学(陈武勇、石碧,2008年)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纺织与服装工程系、食品工程系3个教学系,设有本科专业5个。
院系 |
专业 |
---|---|
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 |
轻化工程、生物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系 |
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工程 |
食品工程系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获准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各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1个,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鞣制化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鞣制化学
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轻化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轻化工程
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高等教育轻化工程专业规范研制与实践(2013年)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学院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含共建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3个。
国家重点学科:皮革化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共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共建)
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
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轻工技术与工程等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轻工技术与工程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健康食品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学、材料与化工、服装设计、生物与制药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轻工技术与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