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在内的科研课题500余项,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400余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篇,被SCI、 EI收录8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学院已经建立起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学院分析测试平台拥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顺磁共振波谱仪、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子间相互作用仪等高端仪器设备,能够完成对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等的快速准确定性、定量工作,对先进材料进行结构解析,高通量筛选代谢物、蛋白质等大分子和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等,精准快速地认知和解析新型材料,从分子水平揭示微生物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机理。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紧密围绕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要求,以“环境认知—专业实践—管理实习”为主线,依据环境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律,设有12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800余平方米,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环境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研究员3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0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人才项目计划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中国高被引学者1名,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专家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计划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名,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特聘教授1名,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齐鲁青年学者4名。
山大环境学科在著名环境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教授指导和带领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建院之初的一个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不断发展壮大,连续成功获得了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起了完整的涵盖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研究生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5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说实话,很一般,太杂了,有搞岩土的,有搞海洋动力的,又搞浮游生物的,不像别的院校那么正规,牛人少,学院发展前景看似很好,只要领导者英明,环科院可以上一个档次,但我不认为现在领导有多么英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审核权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833号)第一条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
1、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通常是指参加鉴定的专家团根据成果的现状和国内外技术背景所作出的评价,一般有: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空白,国内领先,省内空白等等。2、科研成果指科研人员在他所从事的某一科学技术研...
学院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等3个系和环境化学与工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与功能材料、流域水环境、大气污染控制、资源循环及环保新材料、资源循环与清洁生产公益、战略环评与规划等8个研究所以及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开始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创办“环境与健康菁英班”,共同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环境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和山东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山东省清洁生产中心业务部设在本院。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国家著名环保专家曲格平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现任院长是陈建民教授。
学院坚持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活动日趋活跃,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美国Yeshiva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印第安纳大学、爱何华州立大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岐阜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工业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等相关院系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
学院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2018年获山东大学第一届全民运动会排球比赛暨山东大学“山大杯”排球联赛总决赛冠军;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几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中屡获佳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2019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在SCI、EI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多项授权专利;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了"初光支教团"、"世界环境日"等精品项目。“初光支教团”获评青岛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
学院紧紧围绕“双一流”目标,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深刻理解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意义,以创新的学术理念,求真务实的行为准则,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强院兴校,在地方社会发展和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勇于担当,为实现 “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坚定科研路 见证科研心——记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元辉
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推动着我国每一位科研人士奋力前行,顽强拼搏。探索着科研的真谛,坚持着科研的真理,科研人士激情勃发,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着力量。山东大学教授元辉,就是其中一位。他近年长期从事视频尤其是3D视频的编码与处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赞誉。但是他虚心向学、严于律己,在科研领域内躬耕不辍,成为业界学习的楷模。
《工程制图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 工程制图Ⅰ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环境工程 开课单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代码: 13411110 开课学期: 2 学分: 3 学时: 51 核心课程: 是 拟使用教材: 1. 李平,钱可强,蒋丹 .化工工程制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国内 (外 )现有教材: 1.李广君等 .机械工程制图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学习参考资料 1.吕金丽等 .机械工程制图习题集 [M].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5; 2.蒋寿伟等 . 现代机械工程图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刘朝儒 .机械制图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董国耀 .机械制图 [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5.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教研室 .画法几何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是集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理工类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和发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的育人体系。目前具有: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等6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光电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为省级重点学科;另有“光子学”、“宽带无线通信技术”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光学工程”2 个学科和“光子学”实验室被批准为“十一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项目。学院现设有: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7 个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为学院2010年新设立的专业,从而也使得山东大学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物联网专业的高校,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在建的国家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山东省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包含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室面积近6000平方米。学院固定资产3500余万元,各种大型精密仪器30余台价值约1400万元。学院设有院图书馆,馆藏文献4万余册,其中,中外文图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万余册,中文期刊300余种,外文期刊350余种。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个年轻的学院。长安大学组建后,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西安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经先后两次合并,于2003年6月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在学院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学院博士点奠基人、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刘国昌教授,著名第四纪环境与黄土专家孙建中教授,著名水资源与水环境专家杨成田教授、李俊亭教授、刘洪俊教授、田春声教授,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孙锡平教授、朱浚黄教授,著名的市政工程专家金锥教授、黄克恕教授、赵乱成教授和万蔚杰教授,著名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家姜永顺教授、王天富教授、丁崇功教授等曾在学院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另外,学院还聘请了中科院院士陈梦熊教授、中科院院士林学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教授、俄罗斯莫斯科地质大学科洛罗夫教授等5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院可在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地质、地质工程、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地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应用化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学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地。同时,学院先后建立了陕西蓝田县汤峪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宝鸡市自来水公司、西安市曲江水处理厂、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第二水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省安装公司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等10个校外科研实习基地。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8人。
学院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部以及省级和地方等重大研究课题百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左右。学院科研成果辉煌,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 和ISTP检索。
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李佩成院士指导的冯国璋博士论文“人事活动对区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王文科教授指导的孔金玲博士论文“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本部门的领导或专家、教授。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390余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
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南非、日本、韩国、瑞士、哈萨斯克坦、俄罗斯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同行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日国际地下水学术交流会;举办了中德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修班;承办了由中国科协发起、西北五省区科协主办的“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了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和第12届水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会议;先后邀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学院与德国土宾根大学合作,创建了“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
多年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与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等部门的几十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依靠人才及设备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咨询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院拥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证书、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乙级证书,实验中心拥有计量认证省级合格证书,对外可承担水资源勘察与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环境设计与治理,污水处理,给排水处理,公共建筑空气调节、供暖、通风、楼宇自动化,空气净化与除尘,噪声控制,燃气管道系统设计,给排水管网设计,岩矿分析测试,药品及食品的分析测试,水质分析等工程项目、实验项目、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近年来,学院先后为生产和科研单位举办各类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工程硕士班、成人学历班、短训班50余期,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人。
1995年,成立环境工程教研室(华南建设西院)、环境教育中心(广州师范学院),承担全校的环境教育课程;
1998年,成立环境应用化学研究所(广州师范学院);
2000年,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1年,开办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广州大学土木学院);
2003年,开办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广州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4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广东省首批优势重点学科;
201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核心学科群、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5 2”建设平台“华南地理、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学科”;
2018年,成立大湾区环境研究院(I类研究机构);
2018年,“环境工程”列入广东省“珠江学者岗学科”;
2019年,“环境科学”列入广东省“珠江学者岗学科”;
2019年,“环境工程”列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