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绪言/1
一 2000年以来与家庭结构有关的人口、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动/1
二 最近10年家庭结构研究综述/5
三 本项研究的基本数据/10
四 主要内容、分析重点和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城乡家庭结构总体变动分析/17
一 2010年中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18
二 家庭结构的人口视角/24
三 有代表性家庭类型的变动及特征/27
四 影响家庭结构的几种因素/34
五 结语与讨论/42
第三章 不同地区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分析/46
一 基本说明/46
二 基本家庭结构的地区差异及变动/50
三 各地城乡之间家庭结构异同认识/64
四 民族自治区主要民族之间家庭结构比较/69
五 不同地区家庭结构特征分析/83
六 不同地区家庭结构影响因素分析/89
七 结语和讨论/101
第四章 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106
一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理论、影响因素及文献说明/106
二 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其变动/111
三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地区差异/117
四 老年人个人特征、生活来源与居住方式的关系/127
五 老龄化水平提高对家庭总体结构的影响/135
六 结语与讨论/138
第五章 家庭结构与户主代位变动/141
一 基本说明/141
二 城乡直系家庭户主代位及特征/145
三 直系家庭户主代位维系和变动原因/155
四 结语与讨论/161
第六章 网络家庭分析/163
一 引言/163
二 当代网络家庭的构成及特征/170
三 网络家庭的功能与关系/193
四 结语/204
第七章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208
一 “家内”成员关系状况/208
二 “家际”成员关系状况/221
三 “家内”与“家际”养老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233
四 结语/256
第八章 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262
一 引言/262
二 原生家庭的维系手段及其弱化/264
三 原生家庭的裂变:亲子分爨与兄弟分家/277
四 原生家庭维系与裂变下的亲子代居住方式/288
五 结语/303
第九章 家庭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预测/307
一 数据说明/307
二 城乡家庭户变动的总体特征/311
三 各主要家庭类型变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318
四 从个人生命历程视角认识城乡家庭结构变动/331
五 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变动趋势预测/339
六 结语/348
第十章 总结语/350
一 主要研究结论/350
二 从家庭结构看当代家庭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363
三 本项研究的不足/364
附 录 调查问卷——中国城乡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调查/366 2100433B
本书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通过与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比较,揭示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最新状态及其变动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家庭结构的异同进行探讨,深入考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中国家庭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向做了尝试性预测。书中通过着力分析社会转型、人口转变过程中家庭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探询当代家庭演变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我国家庭住房适宜居住面积研究
我国家庭住房适宜居住面积研究——基于对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的认识,分析当前有关房地产住宅面积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住房面积水平,分析研究目前我国家庭住房的适宜居住面积,指出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中的“90平方米”套型面积规定与我国...
《居住城市化:人居科学的视角》是城市发展研究丛书之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没有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发达国家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95%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城市;中国4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85%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城市所创造。所以,城市发展的不同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反映、竞争力的标志。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组织形态,作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与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对城市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关注。回顾城市发展历程,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探索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寻求现代城市科学管理的途径,已经成为每个城市管理者乃至每个城市市民所关注的问题。2100433B
插图:
客观而言,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结果。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单核心、摊大饼”式的扩张,需要征收城市周边农村的土地来实现。当周边农村的土地被征收完并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时,这些村庄的农民却仍然留在了原居住地,并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于是,在中国的城市就形成了颇为独特的“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越是大城市、越是扩张得快的城市,城中村的数量也越多。
主观而言,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包括土地二元所有、户籍二元管理、住房二元管理等制度实施造就的产物。特别是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使得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并存,这是城中村存在和发展的直接的、深层次的制度原因。理论上讲,不论是土地国有还是土地私有,城市发展和扩张都应在统一的区域和城市规划指导之下,进行统一的建设和管理。但事实上,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未能适时地得到纠正,这些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虽然被并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管理模式,基本游离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外,成为城市急剧发展中被遗留的“飞地”和“死角”。
中国的城中村是因为城市的急剧扩张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而产生的。就比较的意义而言,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对农村土地征用的补偿、户口的“农转非”、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就业等等,都使得城郊农村成为城市经济改革成果的分享者,较之那些地处偏远和传统农区的农民而言,城中村的农民多属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群。在珠三角的许多城中村,村民不仅无需工作,还可定期获得相当可观的红利。因此,这里居住的“贫民”,不是城中村的原住村民,而是指我们在本章第一节所规定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移民”。农民工希望以最低成本获得城市栖身之所的巨大需求,与城中村原住民以租金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出租房供给,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不期而遇,在有效管理缺失的空隙中油然而生,成为地方政府欲加严制,又无从下手的房屋出租“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