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设计学研究(2012)》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内设计史研究的格局,基本上代表了上海设计与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的前沿研究和最新成果,对于促进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和设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中,“上海设计研究”,主要涉及近现代上海地区的设计问题,包括近现代上海设计相关行业、产业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将一些久已走出常人视线的资料重新纳入研究视线,以及近现代上海设计事务所与设计师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等;“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关照中国的设计史研究问题,包括对中国近代设计史写作问题的研究、近现代设计教育问题的发展研究、对设计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对设计史研究中自身定位问题的思考等:“上海设计文化发展报告系列”,主要涉及2010年上海设计文化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其主旨在于为中国当代都市设计文化批评与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序言
上编 海设计研究
近现代上海美术设计研究
设计史的镜像——关于“上海设计”与设计史写作的现实
月份牌与中国现代设计的兴起
《贡献》之贡献——中国现代装帧史不应遗忘的一页
月份牌最早印刷发行的时间分析
上海“摩登”:新中国建设初期的设计史样本——关于1950-1960年间上海设计史实的片段考察
蔡振华和他的设计
海派文化与上海设计——关于《上海海派设计史》的研究与写作思路
发展上海时尚产业,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都市设计教育
近代上海商标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构成分析
上海月份牌画广告的商业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
月份牌广告的艺术风格研究
探究上海老字号品牌形象的重塑之路
把根留住——从老上海广告画发展史谈中国设计教育方向
当空间遇见平面——上海地铁广告的视觉特色
稚英画室与雷蒙·罗维设计事务所比较研究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网络交互艺术设计——上海与海外网络交互艺术设计之个案应用分析
论传统月份牌从传播载体向独立设计制品的转变
上海早期现代画报封面艺术设计——以《真相画报》、《良友》画报为例
近代早期上海设计史的书写:一种“坎普”视角的都市文化解读
……
下编 海设计文化发展报告系列
附录1 现代上海美术设计文献展
附录2 承设计经典,共创设计未来——记“上海设计与中国现代设计史写作学术研讨会”2100433B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本书从招贴的起源、发展到现代招贴设计的运用,阐述了招贴的分类、功能及设计形式等基本知识。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招贴设计中。全文内容基础,表述深度恰当,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引领...
《摄影测量学》内容简介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
《摄影测量学》内容简介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投影的概念与特性。第四章介绍了立体观察的原理和方法;第五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系统误差来源和改正方法;第六章简要介绍了数字影像的获取方法,特征提取、特征定位、影像匹配的
组织设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的特征(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组织的特征分为内部特征和总体特征二类。组织的内部特征亦称为结构特征,包括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集权化和等级系统等八个方面;而总体特征则是影响结构特征的组织环境,包括组织的规模、外部环境、技术、目标和战略四个方面。研究组织特征(或变量)间的关系,就是研究总体特征及其对结构特征的影响,这一影响反映了组织结构、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设计学同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有所不同。从分析层次上看,后者侧重于组织的微观研究,分析的单元是个人和团体。前者侧重于组织的宏观研究,其分析单元是组织整体。从研究对象上看,后者是个人和团体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差异,重点在于个人,属于心理学范畴;而前者是组织和部门的结构行为规律,属于社会学范畴,其着眼在于社会系统。
组织设计学的主题是理性组织(力求逻辑与秩序)与社会组织(无秩序、不确定)间的平衡、有机控制(松散的)与机械控制(严紧的)的选择以及管理层次。其研究内容具体表现为:
(1)组织的总体特征,着重探讨总体特征对结构特征的影响。①外部环境:其所研究的外部环境是其中同组织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称为组织子域,组织子域可据其简单——复杂维和动态——静态维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子域,要求以不同的内部结构管理系统同其相适应。②组织的技术,可分为组织层技术和部门层技术。前者据专业化程度可分为三类:连续大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和单件小批量生产,后者据技术的可分析性分为四大类型,即常规技术、工程技术、非常规技术和手工艺,适宜不同类型技术的内部管理系统的特征各不相同。③规模,研究规模的大小对结构设计的影响。④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分为官方目标和经营性目标。前者只是为了表明组织的合法性,而后者才对组织产生较大影响。实现组织目标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组织设计。
(2)组织结构形态——体现特征间具体关系的形式。着重讨论各种具体形式的条件、优劣及其构造方法。这些具体形态包括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混合结构等。
(3)组织结构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变革和革新、信息与控制、决策过程、组织内的政治行为、部门间的关系与冲突等领域。
(4)组织设计的整合,主要研究战略、管理高层、公司文化和组织结构的整合,并在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组织设计的动态优化问题。
内容简介
邹其昌主编的《设计学研究(2015)》的宗旨与价值,就在于对设计智慧的系统探索。而探索包括两个互动的历史过程:回顾与创新。回顾包含着设计智慧的历史积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但回顾和总结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创新;创新蕴含着历史智慧的发现、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日日新”的本质特征。因此,本书的特色就在于总结设计历史智慧开创设计未来。其中,特别栏目重在以某一主题回顾与总结中国当代设计理论建设问题;其他栏目侧重于探索设计发展的未来问题,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添砖加瓦,贡献设计智慧。 邹其昌,男,1963年12月生,湖北荆州人,文学硕士(湖南师大),哲学博士(武汉大学),设计学博士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艺术学教授、设计学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中国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重大课题《中国美学史》编写组核心专家,主要从事美学与设计学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主要招收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成或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等多项,发表美学、设计学研究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作3部、古籍整理2部、译著1部,同时还主编《设计学研究》(大型设计学理论研究丛刊,已出2部)、《上海设计文化发展报告》(年度系列)等。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