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关键,现场审计工作很难有量化的概念,是否能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是否能够提出恰当的建议,很大程度上要靠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只有具备高度工作责任心,才会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能力,才会不断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没有工作责任心的人是做不好审计工作。
2、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工作需要审计监督和咨询服务的范围是全方位的,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多个专业,需要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多问题和风险往往隐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做不好审计工作。
3、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保证,大部分现场审计工作是一种高强度的工作,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和严格的现场审计工作要求,需要查找大量的审计资料,收集大量的审计证据,制作大量的工作底稿,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这种工作节奏和劳动强度。当然,从我公司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这么大的劳动强度。面对被审计单位和部门或人员,各种各样对待审计工作的态度和情绪,需要克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带来的各种不适应,还要克服提出问题、交换意见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一、加强审计计划管理,提高审计资源效益。
当前审计机关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借鉴国外经验,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美国国家审计机关编制审计计划的程序非常严格,首先在制订计划前对各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重点审计项目。我国各级审计机关要借鉴国际审计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将舞弊、浪费、滥用职权、管理不善等高风险领域作为优先审计重点 。
(二)强化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审计项目决策前,通过对审计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等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对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并预测和评价实施后可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以考察审计项目在经济上、技术上的可行性。西方国家大都重视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我国应借鉴其先进经验,由业务部门提出审计建议书,经讨论确定审计项目以后,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查走访,参考审计信息资源库进行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重点就审计时机是否成熟,有关法律法规是否适用,被审计单位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审计人员素质能力、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信息、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是否满足审计需要以及存在哪些审计风险等进行详尽的论证,并将审计项目概况、论证过程及论证结果编制成规范格式的审计项目说明书 。
(三)优化和细化审计计划的编制程序。在编制审计计划过程中,首先,考虑审计计划本身的问题,如全面性、影响程度和未来的发展、计划结果敏感度等,对备选审计项目进行优选排序,并在选定了的审计项目之间合理均衡地分配审计资源。其次,要高度重视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充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编成计划书。最后将计划书送计划规划中心审核,规划中心就有关疑点提出研究重点,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形成年度审计计划。这样通过科学的程序来保证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质量 。
(四)避免计划实施过程中频繁调整。审计计划临时改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过于频繁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机关经常由于临时交办事件和紧急事件的出现,改变原先的审计计划,这对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尽量减少这种变动和调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审计人员应急能力、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培训以及强化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应用来应对这一挑战。
二、推广信息化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包括审计工作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审计管理应该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通过开发计划管理软件或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工具,从容处理审计业务中的海量信息,实现对审计项目的信息存储、检索和整理,不断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审计署OA和AO系统等先进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审计署专家经验库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收集了相当的数据。但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审计工作中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掌握还很欠缺,审计信息化技术在审计项目实施中的应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足以支持科学审计管理的审计资源信息库尚未建立。正因为广泛应用抽样审计技术、计算机技术,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能够以300多名工作人员约5000万澳元经费完成每年对包括国防部、安全部在内的国家机构进行审计的任务。虽然我国审计机关经费不宽裕,但仍有必要集中人力财力,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现代审计技术,改善审计硬件条件,加快审计现代化进程 。
三、加强审计成本控制
(一)整合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审计资源是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须的各种实际投入,一般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经费和时间等。我国现阶段审计资源短缺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突显。要想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审计资源整合,加强审计成本控制。
1.审计计划整合。整合审计计划是控制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编制审计计划时需要对涉及到的审计项目所需的各种审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审计计划的优劣直接影响审计成本发生的数额。要达到审计资源配置和运用的最优化,必须重视审计计划的整合。
2.审计对象整合。审计对象是重要的审计资源 。我们国家的政府审计要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各级审计机关应该“抓大放小”,对重要的审计对象由本级审计机关审计,对虽属本级审计机关但确实审不过来的审计对象,通过适当授权方式交给下级审计机关审计 。澳大利亚审计机关解决审计经费短缺的措施之一就是将部分财务审计外包,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加重要的项目。
3.组织机构整合。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常规,对现有业务部门进行整合,由职能导向型向任务导向型转变。同时根据具体的审计目标和任务,可以组成临时性的审计小组或者相对稳定的跨部门组织等等 。如美国GAO的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一般组成13个研究、审计和评估小组以及一个临时小组,该临时小组根据工作重点的变化,随时调整 。
4.信息技术整合。中央审计机关可以凭借较雄厚的技术力量,组织计算机专业人才建立起全国范围内动态的审计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将涵盖包括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典型案例、审计报告、审计法规、审计人力资源以及审计专家经验等海量的数据,并实现这些审计信息的联网与共享。这样全国各地的各级审计机关都可以随时随地在这一信息平台上获取所需信息,实现审计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和信息化。
(二)强化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对审计成本的控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审计经费预算取决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的总和,而每个项目的成本又是根据达到审计项目的预期目标所需要的工作量计算出的。强化预算控制,可以实行定额预算,根据项目确定人员和时间,再确定相应的工作量,从而得到预算经费。另外,建立节约奖励制度。通过总量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经费管理制度,将各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提高审计人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成本总是相对于产出而言的,审计机关不应片面追求审计成本的最低化,应将审计成本与其相应的审计质量、审计成果进行比较。充分利用审计成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综合体现;其次,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第三,要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不仅要总结出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方法经验,也要利用审计掌握的资料对我国经济进行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分析和探索;第四,要适时运用媒体的力量为审计工作服务,实现审计成果的社会共享 。
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一)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部门。采取业务审计与质量控制相分离的机制,并将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在加强对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进行控制、保证目标合理性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实现对项目审计实施的实时控制。
(二)探索审计质量控制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确定符合其特点的关键控制点,逐步形成动态的体现业务工作实际的控制点资料库,确保审计控制的效果;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将审计工作的各环节作为质量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步骤、质量要求及责任 。
(三)建立并完善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度,对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的不同环节中的过失行为和故意行为,设定具体的确认标准和惩罚措施,促进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审计行为的客观公正 。
(四)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法律规范为加强审计项目管理,要将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在不断修订中完善已有法律。《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六号令”)以及《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等审计法律法规规范,对于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六号令”规定:“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这一规定有可能导致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计划时,把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当作借口选择一些容易完成且任务量较少的项目,而把容易出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的高风险项目置之一边。
2.“六号令”规定:“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做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这说明在我国,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是在审计报告报出之后,若征求意见不统一就修改审计报告,这样不但打乱了审计人员已有的思路,也宣告部分甚至大部分审计工作是在浪费时间。而国外很多国家的做法是把征求意见放在审计报告报出之前。
3.“六号令”中没有涉及追踪审计,审计报告报出即止。这又说明在审计项目结束后,我国国家审计关于追踪审计或者后续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致政府部门出现的大案要案屡审屡犯。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完备成熟的审计法规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现行法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和完善,将对提高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管理水平提供坚强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最后,从审计业务管理机制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考虑,改进审计业务管理需要加强审计业务的科学论证、严格考核和民主评议。2100433B
加强审计业务管理,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等。
物业管理包括的业务如下:1、 基本业务类:包括对房屋建筑、机电设备、供电供水、公共设施等进行运行、保养和维护;2、 专项业务类:包括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消防管理、车辆交通等;3、 特色业务类...
1、这个是个体性的,不过你要个格式的话可以到网上搜搜以作参考
需要有项目管理功能和客户管理功能的软件吧,可以看下8Manage的一体化管理软件。借助它解决业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问题,跟你的需求挺像的,你可以去了解下
商业银行拓展管理咨询审计业务浅尝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为了保障商业银行战略的实施,实现银行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银行管理者的掌控能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在做好合规审计基础上,积极拓展管理咨询审计,将审计工作重心由"经济卫士"向"保健良医"转化,可以更好地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关系人服务。
商业银行拓展管理咨询审计业务浅尝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为了保障商业银行战略的实施,实现银行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银行管理者的掌控能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在做好合规审计基础上,积极拓展管理咨询审计,将审计工作重心由"经济卫士"向"保健良医"转化,可以更好地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关系人服务。
1.明确准备接受委托业务的性质和范围
委托人和受托人在签约前必须达到双方对审计业务、审计范围取得一致看法。在会计报表审计、专项审计、期中审计、验资等诸多审计业务的委托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清晰地察觉今后的审计范围是否会受到限制,被审计单位能否如实地提供全部资料,注册会计师能否顺利地在审计过程中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等问题。
2.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通常,在签约前,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被审计单位简况,管理人员的经验、品行等相关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同时也为接受委托后安排下一步的审计工作奠定前期基础。
3.评价自身的胜任能力
即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应对自身能否胜任该委托业务进行评价。包括:评价自身执行审计的能力,特别要考虑到确定审计小组的关键成员和考虑在审计过程中向外界专家寻求协助的需要;评价自身与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独立;评价即将参加受托业务应有的谨慎或关注能力。
4.商定审计收费
尽管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收费标准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统一规定,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收取服务费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更多地采用计时收费方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合理估计工作时间,向委托人提交审计约定收费预算,并商定应收的审计收费。
5.明确被审计单位应协助的工作
一般地,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工作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密切协助,包括提供全部的会计资料,配备相应的财务人员以配合注册会计师的询查工作,甚至包括提供注册会计师外勤办公的场地和设备等条件。对于需要由被审计单位予以配合的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可通过提交“提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审计工作的函”以明确协助事项。
6.初步确定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初步调查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后,应初步确定审计风险,并认真评价初步风险水平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为确定是否接受业务委托提供依据。如果初步确定审计风险水平过高,注册会计师需考虑提请被审计单位应做好的补充准备工作,并且提高自身的关注能力,以期降低风险水平,否则可以考虑放弃接受业务委托。
7.分析性测试
主要对会计报表进行概略性分析,即对未审会计报表中有重大变化的项目做出总体上的概略分析说明,为初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做到“心中有数”。概略分析一般也可以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后实施,这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程序的规划与安排。
(5)关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法定约束力审计业务约定书等同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其他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的法定约束力,具有合同性质,不仅从法律上约束着会计师事务所履行其责任,也约束着委托人履行责任,任何一方违约,都需要追究其责任。
内容概括
总括地说,依据《中国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规定,一份从形式上到内容上比较合理、完善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签约双方的名称
指会计师事务所(乙方)和委托人(甲方),要求在约定书中填写双方的全称。
委托目的
(2)委托目的
即委托人委托受托人去做什么,要实现哪些结果。就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委托目的而言,委托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就验资业务委托目的而言,委托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及相关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出具验资报告。
审计范围
(3)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与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密切相关,它是指注册会计师围绕委托目的而开展审计工作所要涉及的业务事项及相关资料。开展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不仅包括规定时间内的会计报表、会计账目等资料,还包括实施符合性测试中涉及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和审计责任
(4)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具体内容参见本章第三节审计总目标中的相关阐述。
双方的义务
(5)签约双方的义务
根据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无论是委托人还是受托人如果要获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就会计师事务所方面而言,应履行的义务包括:
1.按照约定时间完成审计业务并出具审计报告。
2.对在执业过程中获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在委托人方面,应履行如下义务:
1.及时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全部资料。
2.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及给予必要的配合。
3.按照约定金额和方式,足额、及时支付有关审计费用。
时间要求
(6)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注册会计师应按双方约定的时间出具审计报告,以便于委托人能及时使用审计报告。
审计收费
双方应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根据商定结果载明对该审计业务实行审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收费总额以及支付费用的方式和时间。注册会计师应以审计工作量即审计时间为标准收取费用,不能以审计工作成果的大小如审计出的问题和金额大小为标准收取审计费用。如果在实施审计之后,由于审计取证时间的增加、审计范围和相关工作量超过审计约定书中的约定事项控制预算程度,注册会计师可以与被审计单位重新商议审计收费或追加审计收费。
使用责任
(8)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这项内容旨在限制委托人随意使用审计报告和保护注册会计师因委托人执意乱用审计报告而不会被追究有关责任。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可表述为如下规范语言:审计报告的使用应当与委托目的相关,委托人必须正确使用。如使用不当造成后果,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有效期限
(9)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限
明确规定约定书的生效日和失效日。
违约责任
(10)违约责任
由于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与经济合同一样的法定约束力,因此,对于违约方的责任可按有关合同法规的规定来确定。
其他事项
(11)签约双方认为应约定的其他事项
诸如约定的变更事项、对资料的保管事项等。特别是要充分兼顾到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影响审计工作的完成或需提前出具审计报告,双方应如何变更和处理约定事项,协调一致。
签约时间
(12)签约时间
包括签约双方的全称、签章、法定代表人的签章或签名、签约的日期。
作用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的责任与义务,敦促双方遵守约定事项并加强合作,以保护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的各自利益。在独立审计实务中,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过程,就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相互了解的过程,体现在会计师事务所对委托目的,被审计单位基本概况等方面的了解,也体现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责任等的了解,有利于加强双方的合作。
2.明确义务,划分责任审计约定书应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求尽可能减少各方对另一方的误解,减少审计业务中涉及处理事项的互相推诿现象。如果出现法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依据。
3.为检查业绩提供依据利用审计业务约定书可以鉴定审计业务的完成情况,也可以用于检查双方义务的履行情况。2100433B
结算业务审计是指对金融机构在组织结算,完成转帐结算任务、执行结算纪律方面所进行的审计。结算审计的对象,是金融部门组织结算的全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开立帐户、结算方式的选择和结算凭证的提出、审查,传递和处理、装订,保管等整个过程及结果。审计部门通过对结算制度和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结算质量的监督,促进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法规,执行结算规章制度,维护结算纪律的严肃性,不断加速结算过程,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2100433B
审计统计管理,是指对审计统计业务工作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协调审计统计的运作,保证审计统计工作做到准确、及时、全面而又系统地提供内外所需的各种资料。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制定各种措施和方法,确保各项审计统计任务的完成。
为了保障审计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加强审计统计管理:
(1)审计统计工作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审计署主管全面的审计统计工作;审计署派出机构负责组织审计统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本地方的审计统计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如实提供审计统计资料和相关情况。
(2)审计统计管理必须由指定部门具体分管,并且要配备专、兼职人员。审计署设立审计统计机构,省级审计机关应当配备专职审计统计人员;其他地方审计机关应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审计统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也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审计统计人员。审计统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审计、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对审计统计人员要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训;审计统计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机构应当领导、监督审计统计机构和审计统计人员,认真贯彻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履行职责,准确、及时地提供审计统计资料,完成各项审计统计工作任务,并保障其必要的工作条件。审计组织如发现统计数据计算或者来源有错误,应当责成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有关人员核实、订正。审计统计员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审计人员提供审计统计资料和相关情况,检查审计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改正错误的统计资料,有关单位和审计人员不得拒绝或阻挠。审计统计人员不得虚报、瞒报、伪报、篡改或拒报审计统计资料;未经批准,不得自行编制、发布统计调查表;未经核实和批准,不得自行发布审计统计资料。
(3)审计统计管理应加强制度管理。审计署负责制定全国性审计统计调查计划,规定统一的审计统计制度,制定统一的统计指标、统计标准,统计方法和基本审计统计报表格式,并报国家统计局备案。各级审计机构应按审计署统一规定,组织实施审计统计工作。
(4)审计统计管理应规范统计调查工作。省级以上审计机关可以临时组织地区性或专业性审计统计调查,但应征得本级审计统计管理部门的同意,并按规定向本级主管部门备案,且不得与审计署下达的专业审计统计报表重复或抵触。违反规定自行编制、发布的审计统计调查表,有关单位有权拒绝填报。
(5)审计统计管理应健全统计基础工作。各级审计机构应建立、健全审计统计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度,严格统计工作程序。审计统计机构和人员应会同审计业务部门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等审计公文中的数据资料,登记审计统计各账,并依据各账填统计报表,切实保证数出有据。
(6)审计统计管理应实行分析报告制度和保密制度。为了反映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和审计工作成果,揭示审计工作管理和社会经济运行中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发挥审计统计的信息监督和咨询服务作用,应当实行按季度上报审计统计分析报告的制度。审计统计资料还应按国家规定,实行保密制度,上报和通报统计资料时,应当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签署或盖章。
(7)审计统计管理应建立奖惩制度。审计机关可依据考核、检查的结果,对那些提供统计资料成绩优异的,开展统计分析成效显著的,改进和完善审计统计管理卓有成效的,以及其他方面有特殊贡献的机构和人员,应给予表彰;对那些违反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严肃处理。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