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多方参与、独立运行,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任务牵引、开放流动,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寓教于研、寓教于产,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评价、面向区域,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汇聚资源、开放共享,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将中心建成人才的特区、资源的特区、管理的特区、创新的特区。
经过八年努力,中心将形成完善的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建成国内纳米技术专业化领域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型创新型和应用型学院,成为国际知名、国内的纳米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导向型人才培养中心,建成面向区域发展的纳米应用领域国家实验室,为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学科布局合理、人才优势突出、产业形态高端、载体建设专业,公共平台完善、金融支撑有力、服务体系完备的科教协同创新示范区和国内发展水平最高、国际的纳米技术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化高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纳米技术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革命性技术之一,国家高度重视并明确将涵盖纳米技术的新材料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学科藩篱,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是新形势下纳米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市、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苏州大学作为落地苏州的“211工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重点打造院士领军的国际纳米教学科研团队,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已有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大、西交大、东南大学等单位都拥有国内的纳米技术创新能力和优势,并且都聚集在苏州工业园区专门规划的科教协同创新功能区域——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首期11平方公里内,物理空间集聚、合作历史悠久,并已形成良好的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科教紧密结合,创新、人才和产业化资源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
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之一,已集聚了24家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或其研究教学机构、160多家年产值共达近百亿元的纳米技术企业,先后获得了“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纳米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多项国内第一、称号,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纳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苏州,中国地级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
康瑞领导 物料部领导,他们来给我说让我换岗位,我说不换可以吗?他们就开始骂我 骂的不过瘾 就开始打我 这就是云光车间的领导……毁了云光的形象
苏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
东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科委2015年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 1 ― 附件 2015年重庆市科技平台拟授牌名单 协同创新中心 序 号 平台名称 申报单位 负责人 1 重庆市制动摩擦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红宇摩擦制品有限公司 赵勇 2 重庆市精密成形集成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赵祖德 3 重庆市智能感知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勘测院 王昌翰 4 重庆市特种电缆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曾令果 5 重庆市肿瘤个体化用药检测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汪波 6 重庆市服务机器人标准化检测与认证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德新机器人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何国田 7 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天巨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王洁 8 重庆市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机电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智宇 9 重庆市医用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大清医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李次会 10 重庆市工厂化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凯锐农业发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服务支撑行业发展——“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案例分析
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保障,聚集优质资源,最终达到优化创新环境、服务支撑行业发展,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由船舶学科特色鲜明的行业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汇聚了国内外最优秀资源,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构建\"校校、校企、校地\"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前沿技术重大创新任务的协同攻关,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学科建设,成为促进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100433B
苏州今蓝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节能环保企业。
苏州今蓝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由留美博士方官久创办。今蓝纳米公司坐落于国家级纳米技术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属高科技节能环保企业。
公司注册资金1233.33万元,是由发起人、创投和政府基金共同投资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公司将专注于汽车和建筑节能领域,坚持走科技立企、技术领先、制造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之路,为行业提供最佳节能窗膜解决方案为己任,让天空从今天变得更蓝。
创始人方官久先生在电子科技大学担任项目负责人期间,对设计液晶光调制器和制造工艺等技术有深刻的研究。2000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Noel A.Clark教授,博士毕业后负责美国Naxellent LLC公司的温控智能节能膜的技术研发,经过一年研发的智能节能技术被美国Serious Materials公司收购,2011年回国创办今蓝品牌。 2100433B
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出席仪式并揭牌。长安大学校长马建致辞,教育部科技司娄晶副司长、交通运输部科技司洪晓枫副司长出席仪式并讲话。
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雷达宣读关于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文件。
长安大学校长马建在致辞中指出,组建“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是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2011计划” 的总体部署,依托“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由长安大学牵头,联合行业内外的1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共同成立的。
马建校长表示,协同创新中心将重点实施以人事管理、人才培养、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科研组织与评价、协同创新体组织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大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实现特殊区域公路建设与养护、长大桥梁隧道建造、大型结构智能检测与监控、公路运行安全保障与应急处治、绿色公路环保与节能五大方向的技术跨越。协同创新中心将按照“2011计划”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国家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凝练主攻方向,细化任务方案,做好技术创新;梳理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与运行体系,做好组织创新;深化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配置、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做好体制机制创新。
教育部科技司娄晶副司长强调,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公路通道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渐向高山、深海、复杂地质条件、恶劣气候环境等区域延伸,特殊区域公路建养、长大桥梁隧道建造、大型结构智能检测监控、公路运行安全保障、绿色公路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成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瓶颈制约。长安大学主动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联合行业内外的优势创新力量,集成优势创新资源,选取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作为协同创新的方向,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
娄晶副司长指出,中心按照“2011计划”的指引,以“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为载体,先期开展了协同创新方向的凝练、协同创新体的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的构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等工作,取得了初步的培育成效,为下一步深化改革、产出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娄晶副司长希望,中心要以解决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为目标,努力产生一批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考评体系、科研组织、资源配置、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要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着力提升现有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提高发现与解决重大问题的创新能力。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洪晓枫副司长指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40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8.5万公里,双双跃居世界第二位;覆盖10多亿人口地域、连接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正在加紧建设。一些穿越特殊区域的大型公路通道,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以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系统复杂,将是制约这些大通道建设中的技术瓶颈,也是未来行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由长安大学牵头,交通运输行业内外相关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同组建“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跨行业的重要支撑。
洪晓枫副司长希望,行业内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能够立足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需求,从国家层面上有效地整合交通运输领域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建立新时期科技协同创新的新型机制,以协同创新驱动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要集中各方面力量和智慧,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推进基地、平台、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汇聚和整合,不断探索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着力加快人事、科研、人才培养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争取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主持揭牌仪式。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有关司局领导,陕西省有关厅局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15家成员单位(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出席揭牌仪式,长安大学校领导、院士、校长助理,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教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另据悉,在揭牌仪式举行之前,召开了预备会议。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雷达、校长马建分别讲话,副校长沙爱民介绍中心组建方案及协议情况。预备会议由长安大学校长助理贺拴海主持。
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信息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晚报、西安教育电视台、华商报等10家中央及陕西媒体应邀到会进行了采访报道。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