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以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与研究为基础,运用气象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空间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创新构建风源空间分布评估模型、冷热源空间分布评估模型,实现大气环境特征与地理空间的精准关联,其中风源空间评估核心技术方法属国内首创。本书在城市风道系统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方面形成突破性创新成果,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为其他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与实践提供方法与案例借鉴。
本书研究内容总体基于“成都市风道系统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研究”形成,该项目获得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序
前言
第1章 通风廊道概述
1.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2 国内外通风廊道的实践与探索
1.3 小结
第2章 成都市大气环境特征及构建通风廊道的现实意义
2.1 成都市大气环境特征
2.2 成都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
2.3 成都市构建通风廊道的现实意义
第3章 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的探索历程与总体思路
3.1 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历程
3.2 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的总体思路
3.3 成都市通风廊道规划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践
第4章 风源空间分布评估模型构建
4.1 研究背景与目的
4.2 相关软件及技术介绍
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4 成都实践
4.5 风源空间分布评估模型的应用解析
第5章 冷热源空间分布评估模型构建
5.1 研究背景与目的
5.2 相关概念解析
5.3 相关案例与技术总结
5.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5.5 成都实践
第6章 通风廊道体系划定方法
6.1 通风廊道体系划定的目的
6.2 通风廊道划定的相关要求
6.3 旧城通风廊道的识别与划定研究
6.4 新区通风廊道的识别与划定
第7章 通风廊道研究成果在城乡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7.1 总论
7.2 将风环境作为构建生态格局的重要评估要素
7.3 将风环境作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与调整的重要评估要素
7.4 从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角度优化工业集中发展区布局
7.5 指导通风廊道内镇村规划及项目选址
7.6 从改善风环境角度指导旧城更新
7.7 风环境研究指导城市设计的实践应用
第8章 环境科学技术的跨界支撑
8.1 研究目的
8.2 技术路线
8.3 区域气象特征再现技术
8.4 气流轨迹模拟技术
8.5 通风特征综合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2100433B
GB/T 20801((压力管道规范 工业管道》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材料;——第3部分:设计和计算;——第4部分:制作与安装;——第5部分:检验与试验;——第6部分:...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多维度管控视角下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到目前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其生态环境却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事件。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社会对于气候等环境问题变得越发关注,要想赢得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就需要大力地解决城市当中的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这里会对风道技术理论和有关的城市经验展开研究,对通风廊道内涵以及构成等展开深入探究,从而总结出多维度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控制策略。
对县级城网改造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优品课件 对县级城网改造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负荷预测是城网规划设计的基础。我们尝试采用分区、分 类的预测方法,即老城区与经济开发区分开预测; 行业用电分类预测。 老城区可依据历年负荷资料, 对生活用电及一些增长曲线平滑的行业 用电可运用回归分析等, 外推方法预测规划期负荷, 再以历年实际递 增率作校核;对一些随市场经济发展及其演变趋势, 推测其在规划期 内负荷变化情况 关键词:负荷预测 电压选择 配网自动化 1 供电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是城网规划设计的基础。 我们尝试采用分区、 分类的预 测方法,即老城区与经济开发区分开预测;行业用电分类预测。老城 区可依据历年负荷资料, 对生活用电及一些增长曲线平滑的行业用电 可运用回归分析等, 外推方法预测规划期负荷, 再以历年实际递增率 作校核;对一些随市场经济发展及其演变趋势, 推测其在规划期内负 荷变化情况,这样预测的规划期负荷还是比较接近实际
“城市通风廊道(即风道)”一词源自德语的“ventilationsbahn”, 由“Ventilations”和“Bahn”组成,分别是“通风”和“廊道”的意思。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很少提及这一概念,相近似的说法有:“通风走廊”、“绿色风廊”、“楔形绿地”、“绿色廊道”等。
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是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 缓解城市热岛、 改善人体舒适度、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有效措施, 对局地气候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HongKong Planning Standard and Guideline)》中的《第十一章:城市设计指引》于2006年首次在城市规划中列明城市通风廊道(风道)的定义及功能:“通风廊应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例如主要道路、相连的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非建筑用地、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贯穿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结构。通风廊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持或引导其他天然气流,包括海洋、陆地和山谷的风,吹向已发展地区”。
北京将构建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未来形成通风廊道网络系统。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严控建设规模,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