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统计指标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例如,全国人口总体的基本状况和性别分布特征可用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男女性别比例,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等指标来描述。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根据其内容的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基础指标是反映总体基本状况的指标,由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构成。特征指标是反映数据取值分布特征的指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反映数据取值分布集中趋势的平均指标;二是反映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变异指标;三是反映数据分布形状的偏态和峰度系数。
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1. 统计指标按照其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
总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通常以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又称为绝对数,例如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又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又称时期数,它反映的是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如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等。时期数通常可以累积,从而得到更长时期内的总量。时点指标又称时点数,它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如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公司员工数等。时点数通常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计后没有实际意义。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两个绝对数之比,如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等。相对数的表现形式通常为比例和比率两种。
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或均值,它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等。
2.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性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数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如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工资总额等。
(2)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如计划完成程度、平均工资等。
由于统计指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内容,因此,统计指标的确定,一方面必须和经济理论对范畴所作的一般概括相符合,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设置科学的统计指标;另一方面,统计指标又必须是对社会经济范畴的进一步具体化,才能确切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如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生产率这个经济范畴作了一般的概括说明,即劳动生产率是表明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但劳动生产率作为一个统计指标时,就必须明确规定其劳动时间是指工人的劳动时间,还是企业全体职工道德劳动时间,即确定是工人劳动生产率还是全员劳动生产率。
3. 统计指标按管理功能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描述指标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过程和结果,提供对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基本认识,是统计信息的主题。如:反映社会经济条件的土地面积指标、自然资源拥有量指标、社会财富指标、劳动资源指标、科技力量指标;反映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国民收入指标、固定资产指标、流动资金指标、利润指标;反映社会物质文化娱乐设施指标、医疗床位数指标等。
评价指标是用于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和考核,以检查工作质量或其他定额指标的结合作用。包括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和企业经济活动评价指标。
预警指标一般是用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即将发生的失衡、失控等进行预报、警示。通常选择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性、敏感性经济现象,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
数量性
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标志差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统计指标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点的。
具体性
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这一点使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这点又和计划指标相区别。
钢筋、砼与砌筑等材料在统计时一般是不需要考虑损耗量
工程综合指标表中的楼梯砼模板和体积的量暂时统计的只是参数化的楼梯和用户自己组合的楼梯里面的砼工程量。 如果想在该表中看到楼梯的相关报表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新建参数化的楼梯;第二种是自己组合楼梯,可...
1、钢筋含量指标: 算出来的钢筋量+损耗,除以建筑面积 2、砼含量招标: 指的是一次结构混凝土栏量,不包含垫层、楼面找平层混凝土、二次结构的。 一般都这样统计。
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对统计指标通常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是用来反映总体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例如年末全国人口总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总长率等。二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01年我国年末总人口数为127,627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3%等。
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四项内容:
1、确定指标名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指标概念的内涵,以明确哪些应当计入,哪些不应计入;二是规定指标的外延,以明确该指标的统计总体范围。说明所反映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和内容。
2、明确统计的时间界限和空间范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时、空标准时统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空间标准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地区范围或管理范围;时间标准则应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采用时点标准或时期标准。
3、确定量化尺度和计量单位。客观对象的性质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决定了对于不同的现象应采用不同的量化尺度。在统计中常用的量化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主要有实物单位、货币单位和时间单位,一般根据指标的性质和要求选取。
4、明确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因指标而异,有的统计指标只要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后,统计方法也就随之确定,不必再专门规定计算方法,一些汇总性的总量指标即是如此,如土地出让总面积、土地增值税总额等。
例如,中国1983年全国钢产量4002万吨,就是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统计学中的统计指标,一般是泛指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数量特征,即没有具体规定其时、空界限和没有数值的统计指标名称(如“钢产量”)。
设计统计指标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目的性
二、科学性
三、度量性
四、可比性2100433B
(三)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 1 - 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1. 企业(单位)基本情况指标 组织机 构代码 (01) 指 根据中 华人 民 共和 国 国 家标 准 《全 国 组织 机 构代 码编制 规则 》 (GB11714-1997) ,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给每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 等单位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共 9 位,无论是法人单位还是 产业活动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均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 (1) 法定代码填写规定 已经领取了法定代码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必须使用法定代码, 不得使用临时代码。 在填写时, 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代码填写, (也可参照税务部门颁 发的税务登记证书上的税务登记号的后九位填写 )。 产业活动单位是本部的, 如果没有法定代码, 使用法
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2)
房地产开发统计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 (一)企业(单位)基本情况指标( 601表) 组织机构代码( 01) : 所有单位均应填写本项。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 码编制规则》(GB11714-1997),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给每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 和民办非企业等单位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尚未领到法定代码或不属于法 定代码赋码范围的单位,一律由各级统计部门从临时码段中赋予代码。 具体填写规定如下: 1.法定代码填写规定 已经领取了组织机构代码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必须使用该法定代码,不得使用临时代码。法 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代码均由 8 位无属性的数字和 1 位校验码组成。在填写时,要按照质量监督检验 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代码填写。 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本部的,如果没有组织机构代码,使用法人单位代码的前
为综合分析房屋置换工作的数量特征,需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能够反映置换工作状况的房屋互换统计指标,以反映置换工作的规模及其取得的效益。
1.置换登记数
置换登记数是反映有置换意愿的房产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在中介机构所填写置换登记表的数量。其数据为置换登记表的汇总数,它是潜在置换顾客群和相关市场数据的基础资料。
2.房屋置换件数
房屋置换件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房屋置换的方式促成交易的件数。在统计时是已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的套数、间数、建筑面积。
3.房屋置换率
房屋置换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置换完成数与该时期置换登记数的比率,它是考核置换工作成果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它通过对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储存和使用等一群统计指标的有机联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能源系统流程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以及总体特征、发展规律。
能源资源统计
能源资源统计是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品位、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所进行的统计。它可为制定能源方针政策,编制能源开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我国能源资源统计主要对水力、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资源进行统计。
能源资源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有:
①按探明程度确定能源资源储量及其投人社会经济周转的可能量。
②研究能源资源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和质量状况。
③分析已探明储量的动态及其增长原因,编制能源资源储量变动平衡表。
④分析能源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能源资源保护与补充情况。
⑤研究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经济效益。
能源资源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资源、探明储量、可采储量、采收率、可采期限、新增储量、动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资源开发程度、水力资源储量、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煤炭资源储量统计、煤炭储量的变动、煤炭储量损失及储量损失率、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预测油(气)储量和控制探明油(气)储量等。
能源生产统计
能源生产量统计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果和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编制能源生产计划、检查能源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能源合理构成,研究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按能源的成因分为一次能源产量和二次能源产量。
能源生产量统计主要指标有一次能源生产量、二次能源产量、原煤产量、洗煤和筛选煤产量、发电量、厂供电量、热力产量、原油产量、石油炼制品产量、天然气产量、城市煤气供应量和能源生产量的综合计算等。
能源加工转换统计
能源加工与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将能源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新的能源产品。能源加工,一般只是能源物理形态的变化,如原油经过炼制成为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制品;原煤经过洗选成为洗煤;炼焦煤经过高温干馏成为焦炭;煤炭经过气化成为煤气等。能源转换是能源流程中的能量形式的转换。如热电厂将煤炭、重油等投入到耗能设备中,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能源转换统计的重点是火力发电和供热。我国能源加工、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原煤洗选加工,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原油炼制,固体生物质气化,发电和供热等。
能源加工转换统计是在1985年开始建立的,由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工业企业填报。不论是专门从事能源加工转换的独立工业企业,还是其他企业从事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车间或分厂都在统计范围之内。其填报单位即从事发电、供热、洗煤、炼焦、炼油、制气等生产活动的火力发电厂、热电厂、供热企业、洗煤厂、机械化和土法炼焦厂、炼油厂、煤气厂以及从事上述生产活动的车间或分厂。
能源加工转换统计的主要作用是反映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挖掘节能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并为编制能源平衡表提供资料。能源加工、转换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和转换损失率等。
能源运输统计
能源运输(输送)是指将能源从生产领域运到消费领域,是能源流程中重要的环节。它将能源流程中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能源运输(输送)在交通运输中占有很大比重。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靠铁路、水路、公路、管道四种方式实现。
能源运输(输送)统计是对能源在各种运输与输送活动中的数量、去向进行统计,以反映能源运输与输送的流向情况、流量规模与构成、输送的合理性以及对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程度。能源运输(输送)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运输流向流量、能源运量、能源运输周转量、管道运输、管道运输统计和输油(气)管道运输量等。
能源流转统计
能源流转是指能源生产企业和从事能源销售的批发零售贸易业,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电力、热力等能源产品作为商品,从生产领域转送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是通过商品买卖行为,即商品货币的交换形式来实现的,是中转形式的能源流通,它是能源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桥梁。
能源流转统计是通过购进量、销售量、库存量等以实物和价值量指标反映能源离开生产领域后,在流通领域中的运动过程;能源销售和供应的规模、构成等变化情况;能源供求之间、产销之间的经济联系等。为编制计划、加强能源流通领域的经济管理、综合分析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供依据。能源流转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产品销售量、企业能源自销量、售予出口的能源、能源产品销售量总值、能源商品购进量、能源商品纯购进量、能源商品购进总值、能源商品销售量、能源商品纯销售量、能源商品销售总值、需用单位能源收入(进货)量和需用单位能源拨出量等。
能源库存量统计
能源库存量是个静态指标,它反映在报告期内某个时点,企业、行业、地区或全国所实际拥有的待用的储备量。能源库存量统计是对一定时点各种能源库存量及其构成情况的统计。从宏观来说是反映能源国情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研究能源库存构成,合理调剂和充分利用现有能源资源,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改善能源供应,调剂市场供需,加速能源周转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能源库存量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工业产品库存量、需用单位能源库存量、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用能源商品库存量和能源库存总值等。
能源消费统计
能源消费是能源流程的终点。能源消费的数量、质量、构成变化等是衡量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能源消费统计主要是反映能源消费的数量、质量和构成情况,它属于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统计主要指标有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用能、非工业生产用能、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建筑企业能源消费量、运输邮电企业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从微观到宏观,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能源流转环节到全部能源系统流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源平衡体系。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是能源统计工作的高级阶段,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能源的资源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储备、使用的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全貌和能源系统内各运行环节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能源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制约和平衡状况。能源综合平衡统计的主要工作就是编制能源平衡表。能源平衡表一般是采用行列的矩阵正向平衡形式。主栏表现能源的来源和流向,宾栏表现能源种类。按所包括的能源品种范围不同,能源平衡表分为:单项(单一品种)平衡表和综合能源平衡表。按所采用的不同计量单位,能源平衡表分为:实物量能源平衡表和标准量能源平衡表。按平衡表结构形式划分为:收付式平衡表、并列式平衡表和棋盘式平衡表。按能源平衡包括的区域范围划分为:全国能源平衡表、地区能源平衡表、部门能源平衡表和企业能源平衡表。现行地区能源平衡表采用矩阵式,主栏用来表示能源流向,宾栏用来表示能源品种,有些指标项采用“一”号表示,便于各模块数量关系和总平衡关系用代数和运算。地区能源平衡表分为实物量表和标准量表。
地区能源平衡表的主要指标有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源量(包括本地区年初库存量、一次能源产量、进口、出口量,我国轮、机在国外及外国轮、机在我国的加油量,省间调入、调出量)、加工、转换投入量和产出量、损失量、终端消费量、平衡差额、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经济效益统计
能源经济效益是指投入能源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的比较。能源经济效益体现于能源系统流程的始终。它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它存在于任何经济形态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能源系统流程各个领域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能源合理有效利用程度。
能源经济效益指标按其反映的范围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和微观经济效益指标。前者是反映全社会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后者是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观经济效益,如反映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很多指标既适用于反映宏观经济效益,也适用于反映微观经济效益,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节能率等。
能源经济效益统计主要指标有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能源占有量、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人均生活用能量、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生活用能源利用率、能源损失率和能源弹性系数等。
能源节约统计
节能是指在能源流程各个环节,不断采用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在满足相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所节约和少用的能源。节能可分为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
直接节能又称技术节能。它是指能源系统流程各环节中,由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和节能科学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改革低效率的生产工艺,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综合利用等方法,提高能量有效利用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工作量)的能源消费量所实现的节能。
间接节能又称结构节能,是指通过合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节约使用各种物资等途径达到的节约效果。能源节约量的基础指标主要有三个: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综合能源消费量和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单项能源消费量。
能源节约统计主要指标有工业行业结构节能量、企业节能量、交通运输部门节能量和节能率等。
审计统计指标是反映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的基本概念和这些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具体数值,前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后者是审计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确定审计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建立一套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是审计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审计统计指标要科学合理、繁简得当、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客观实际,又有适当的超前性,做到全面准确、不重复、不遗漏。分类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审计统计指标有以下几种分类:
根据审计统计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总指标和分指标。总指标是划分审计统计情况的一级指标,分指标是一级指标下面划分出的二级、三级指标。审计统计的总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补充资料、审计项目工作量、审计业务经费等。一级总指标可以包含二级分指标,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 ”按照问题的性质划分为三个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审计处理情况”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划分为四个分指标:审计决定处理处罚、应自行纠正金额、移送处理、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二级分指标又可以包含三级分指标,例如:二级分指标“违规问题金额”按照不同内容包含以下三级分指标: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政收支、虚列财政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
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在检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和审计情况的反映,而间接指标是对直接产生的审计成果分析、加工、处理情况的反映。例如:“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是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是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审计处理情况”是根据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和审计建议,是源于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是与“审计处理情况”相对应,反映审计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情况,是源于间接指标的间接指标。审计统计的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单位个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情况、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审计业务经费等。审计统计的间接指标主要包括审计处理情况、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审计结果利用开发情况和补充资料等。
根据审计统计指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货币指标是指可以直接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而非货币指标是指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审计统计指标。例如:审计查出损失浪费金额是指被审计单位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等行为造成的亏损、效益下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损失浪费金额,是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货币指标,在审计统计报表中货币指标单位一般为人民币“万元”;审计移送处理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违反国家规定或有关法律,审计机关依法向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案件,是无法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非货币指标。非货币指标不具备数额大小的可比性,但能反映审计统计信息的不同性质和影响力,例如: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一般比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性质严重;未被采用的工作报告比领导批示的工作报告影响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