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

武汉市 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发文。《规划》全面规划了我市“十三五”(2016-2020)时期我市水务事业发展的编制背景、重点内容、特色亮点和保障措施,现将《规划》的主要情况解读如下  。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基本信息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简介

一、编制背景

“十二五”时期,武汉市水务发展经历了一系列考验,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巩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务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规划提出的24项规划指标全部完成。展望“十三五”,新时期、新形势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治水新思路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赋予新时期治水新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武汉市最具特色的资源,在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充分彰显武汉市的滨水特色和优势,建成生态、宜居、优美的水环境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

二、重点内容

《规划》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均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以及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为武汉市建成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保障。《规划》共部署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1、防洪水,确保安澜。按照防洪体系功能完善、能力提升的目标,实施三峡及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后长、汉江武汉段河势及岸坡影响处理工程,长汉江重要险段得到治理,使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进一步巩固完善;完成府澴河、举水等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和黄陂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重要支流重点河段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形成新城区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基本完成重要蓄滞洪区的建设任务,重点实施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工程及安全建设工程,保证使用频率高的蓄洪区能够正常运用;开展重点湖泊堤防整治工程,提高湖泊防洪蓄涝能力,重要湖泊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新出险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全市水库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黄陂、新洲山洪灾害评价、预警、监测、群测群防体系及山洪沟治理工程,基本建立山洪预警防治体系。

2、保供水,质优安全。中心城区按照“水厂布局大调整、制水工艺大提升、供水管网大改造”、 对城乡供水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供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科学利用。新城区按照农村安全饮水“提档升级”的要求,打破区域供水界限,调整现状供水格局、优化系统布置、提升集中式供水厂的系统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扩大集中供水服务范围,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供水水质、保障供水水量,合理降低消耗,以提高供水安全性为目标,提出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供水服务。

3、排渍水,提档升级。全面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海绵城市所涵盖的源头控制、常规管渠和超标排水三大体系,进行全过程的建设,并不断完善维护管理及排水应急能力水平。一是源头管控,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青山和汉阳四新地区建设两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并落实全市新建及改造项目一律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二是克难攻坚,全力完成排涝两年决战计划,完善现有浅层排水系统体系的建设。三是谋划长远,启动实施百年排水深隧系统。四是同步加强建管及排水防涝应急水平的建设。

4、治污水,覆盖城乡。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升尾水排放标准等级,新建北湖(四厂合一)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改扩建黄浦路、汉西等6座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主干系统,实现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截污、重要港渠基本截污,新建污水管网415.4km,推进武昌地区深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改造和支管系统建设,深化实施东湖、南湖等湖泊截污,重点实施黄孝河、机场河等港渠截污工程。大幅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实施亚行三期、汉西、北湖污水处理厂及南太子湖华新等配套污泥项目,实施一批管渠清淤淤泥堆放处置场。

5、护湖水,岸定水清。以强化湖泊管理建设与改革任务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湖泊水质环境,持续推进湖泊水网连通工作。完善湖泊管理机制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责权,制定武汉市湖泊相关规划,为湖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在“十二五”湖泊治理基础上,实现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截污,针对汉口六个湖、墨水湖、龙阳湖、南湖等湖泊实施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开展新城区重点湖泊截污工作,汤逊湖、武湖等湖泊水利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大东湖、汉阳六湖、黄陂南部地区等湖泊水网连通工程。

6、控源水,严守红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市区两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把水资源条件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审批的重要前提。继续推进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19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综合整治,逐步化解供、排水口矛盾。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节水促减污,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加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力度,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强化落实《武汉市疏干排水施工降水管理办法》,开展疏干排水或施工降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探索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启动水权交易试点和水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7、强农水,固本强基。继续加强直接惠及民生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加快实施大中型泵站新建、更新改造、提高重点水系排涝能力;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实施农村排灌港渠和塘堰整治工程,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水利现代化示范区,促进农业节水减排;启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局部区域灌溉水源不足问题;加大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8、严管水,依法长效。深化管理体制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水法律、法规、规章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洪减灾应急机制体制,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构建一体化智慧水务平台,完成重大涉水规划及研究课题。

三、特色亮点

《规划》的特色亮点是从武汉市实际情况出发,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贯穿始终,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时代发展理念,结合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2016年防大汛后灾后重建补短板的民生水务工程为重点,提升水务基础设施能力;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水生态文明新格局;以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系统保护和治理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建设“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人水和谐”的现代滨水生态绿城。

四、落实保障

《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二是广辟资金来源,保障资金投入。三是强化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四是加快培育人才,推进科技引领。五是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公众参与 。 2100433B

查看详情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武汉实木门

  • 2000*800*40(mm)/木门1 可选择
  • 原木堂
  • 13%
  • 武汉原木堂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武汉国标扣件

  • JPK48.3 板厚5.0mm
  • 吉牌
  • 13%
  • 重庆吉牌扣件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木质船器

  • 2000×900×1530
  • 达创
  • 13%
  • 河北达创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武汉市修复小区地坪起砂纳米密封固化剂造价优廉终生效用

  • 20KG*20KG/FLD-001 聚氨酯环氧树脂
  • kg
  • 思达一
  • 13%
  • 苏州益旭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LOFT楼层轻钢龙骨板带动企业发展

  • 2.4*1.2/old 建筑建材
  • 欧拉德
  • 13%
  • 山东德州欧拉德新型机械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设备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设备

  • 台班
  • 广州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智能水务系统

  • 1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3-13
查看价格

智慧水务管理平台

  • 智慧水务管理平台
  • 1套
  • 2
  • 满足参数及使用要求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3-09
查看价格

智慧水务软件

  • "运行状态及参数在线显示,可以随时了解设备运行情况,方便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分析.提供的测控系统能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质安全等,采用数字化质测控点对原及各种产品进行在线实时检测,根据检测
  • 1套
  • 3
  • 优质合格产品(B档/A档)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1-22
查看价格

智慧水务综合运营平台

  • 按图纸报价
  • 1套
  • 1
  • 广东龙泉科技有限公司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7-08-11
查看价格

智慧水务综合运营平台

  • 详见图纸
  • 1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7-07-18
查看价格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文献

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格式:pdf

大小:700KB

页数: 2页

1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及说明(1)总体思路。这次规划编制有别于以往的编制方式,不以谋划产能增长和发展速度为主要着力点,而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回顾和反思"十二五"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得失,梳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趋势性变化对"十三五"发展环境和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提出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逐步实现由大变强目标的战略方向和发展建议。

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格式:pdf

大小:700KB

页数: 2页

1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及说明(1)总体思路。这次规划编制有别于以往的编制方式,不以谋划产能增长和发展速度为主要着力点,而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回顾和反思\"十二五\"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得失,梳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趋势性变化对\"十三五\"发展环境和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提出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逐步实现由大变强目标的战略方向和发展建议。

山东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解读

《山东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是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总体规划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深化和细化。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6-2020年,是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站在新起点,面临新形势,我省安全生产工作既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积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为全面规划好“十三五”期间我省的安全生产工作,省安监局在认真总结“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三五”省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字〔2015〕92号)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组织编制了《山东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述了“十三五”期间我省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制定实施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规划》编制过程

省安监局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省安监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位副局长任副组长、监察专员和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山东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先后数次召开专题会议,就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调度,并就规划编制重点以及需把握的核心问题等提出要求。

(一)《规划》前期准备

为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省安监局在规划起草的前期准备阶段,全面开展了调研论证工作。下发了关于征集省“十三五”安全生产规划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建议的通知,向各市安监局、省直有关部门征集“十三五”时期需要解决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建议及列入省规划的重大事项。加强与省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十三五”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与国家和省要求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印发了《关于做好“十三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对规划编制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

(二)《规划》起草和印发

按照形成的“十三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基本思路,2015年11月正式开始了《规划》文本的起草工作。12月上旬形成了初稿,向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安监局征求了意见,对初稿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又两次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修改,5月中旬,召开了《规划》论证会议,征求了专家的意见,进一步进行了修改完善;6月3日,经省安监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形成了《规划》会签稿,分别送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等10个部门进行会签。省安监局根据各部门的会签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并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2016年10月8日省政府领导签发实施。

三、《规划》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总体框架结构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

第一部分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对我省“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当前面临形势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本着积极、妥善的原则,谋划了“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按照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统筹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9个主要方面的工作任务。分别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安全综合治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推动实施科技强安;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强化职业卫生工作;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这些主要任务中,既有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又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转型升级、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整体退出和工贸行业专项治理等做出了重点安排。

第四部分重点工程。按照以政府主导为主,着眼于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两个层面,提出了包括建设性工程和任务性工程两类共8项重点工程项目。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围绕着支持规划的贯彻落实,提出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生产综合政策,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加强规划督导评估4个方面的规划保障措施。

相信“十三五”期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群众的广泛支持,一定能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2100433B

查看详情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解读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一

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出台该《规划》是国家局贯彻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对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创新对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系统总结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提出“十三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要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统筹协调为原则,以“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发展战略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为指导,以支撑“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应急测绘”这五大业务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着力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技术能力建设。在2020年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建成,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各类创新主体、军民科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效率明显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任务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和“五大业务”,在基础研究、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强创新,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方面开展集中攻关,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和“五大业务”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二

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就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答记者问

编者按: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保障性规划之一,《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全面了解掌握《规划》,加深读者对《规划》的理解,推进《规划》的实施执行,记者采访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同志,对《规划》做了深入解读。

一、请您谈谈《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para" label-module="para">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也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研究。在过去三十年实现了测绘技术体系从模拟到数字化、再到信息化三大转变。2012年2月,我局编制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国各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也研究提出本地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内容。“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和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迫切要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应急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以下简称五大业务)发展。在此背景下,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制定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不仅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布局,更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para" label-module="para">

“十二五”以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围绕事业发展大局,着力推进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极大地优化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环境,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去年召开了国家局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意见》,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这些都为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二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并在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资源三号01、02星成功发射,实现双星组网,开启了我国自主航天测绘新时代。北斗导航卫星建立了星间链路,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全球导航卫星星座自主运行核心技术。自主研制的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了大规模集群化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生产效率提高5~10倍。首次完成了全国范围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年度更新。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功打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升级。自主研发了航空数码相机、倾斜相机、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应急监测系统、移动测量系统等一大批技术装备,实现了基于自主可控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新一代地理信息平台软件的全面国产化,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研经费累计投入达22.4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3.75亿元,较“十一五”增加37.5%。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部分企业研发投入高达企业年收益20 %以上。共开展科研项目4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00余项、省部级科技项目800余项,形成科技成果近1000项,在生产中转化应用600余项。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际奖项,获国家创新团队奖1项。

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不断加强。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服务等5个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联盟。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等一批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成立。国家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序推进,先后成立了海岸带地理信息环境监测、中亚地理信息开发利用、时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等国家局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成立了首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成目前亚洲唯一且精度和稳定性排在国际前三名的全球GNSS数据服务(IGS)中心。

总体来讲,“十二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彰显,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平台布局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国际合作走向深远,科技整体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对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三、您能谈谈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的总体情况吗"para" label-module="para">

前面提到,到“十二五”末,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整体水平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尤其近年来,在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等融合发展的推动下,在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研工作者的努力钻研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在测绘基准、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分发服务以及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自主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测绘、自主航空遥感测绘、全球测绘以及卫星导航定位装备和地面测绘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大地基准、GNSS数据处理、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技术理论、地理信息变化检测、SAR系统、高精度全站仪等部分研究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总体来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水平与国际上各相关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处于“小部分领跑,大部分部分并跑、少部分跟跑”状态,主要短板和瓶颈集中体现在高精尖测绘仪器装备研发及应用融合程度等方面,国际观念和全球性科研关注不够。其中,重力观测设备、海洋测绘装备和地下探测设备的制造等部分领域差距较大;光学和雷达数据处理、地物信息自动提取以及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等技术也还存在一定差距。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既有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也受各类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不够、现代工业制造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过,客观而言,国内和国际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最高水平差距正在呈现不断缩小之势。一方面,我国在过去五年里已经填补了多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空白,另一方面,雷达卫星、重力卫星等测绘卫星已经提上日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测绘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正在有序开展,而且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为测绘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带来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规划》研究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para" label-module="para">

《规划》编制工作从2014年3月份开始,主要经历了前期准备、思路研究、文本编制、征求意见和完善送审等几个阶段。开展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形成了执行情况评估报告。制定了《规划》工作方案,组成编制领导小组和编写组。按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三个领域分别召开了《规划》研讨会并形成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还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编制了地下管线测绘、海洋测绘、极地测绘等专项研究报告。在广泛征集“十三五”科技发展需求和对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防科工局等行业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需求的调研,形成了《规划》编制基本思路和大纲。《规划》初稿形成后,提交局科技创新工作会征求意见,并根据库热西局长主持召开关于事业规划的局长办公会要求,融合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联合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开展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情况调查,并形成了科技发展情况报告。在此基础上,对《规划》作进一步完善并广泛征求意见并提交国家局科技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最终于今年9月份正式通过局长办公会审议。

《规划》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形势与需求。全面分析了国际上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总结了“十二五”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科学研判了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的需求以及科技创新发展的差距与不足。

《规划》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总体要求。确立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发展目标。

《规划》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主要任务。主要包括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重点科技任务两个部分。一是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部分。主要包括:测绘基准与导航定位、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应用等五个方面提出“十三五”需要开展的核心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重点科技任务部分。主要包括: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应急测绘与服务保障、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型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与融合处理、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与安全态势服务技术、测绘卫星后续星、现代测绘基准维持与服务、海洋及内陆水下地形测绘、室内外无缝定位与智慧时空技术、时空大数据跨界融合、新型测绘装备研发与检测检校技术等11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规划》的第四部分是关于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才培养、优化创新平台和深化合作交流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保障《规划》有效落实的具体举措。

五、《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是什么"para" label-module="para">

《规划》在编制也紧密结合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航天“十三五”规划等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全面落实《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以支撑“五大业务”为抓手,注重解决制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全面推动事业改革创新发展。

在创新发展方面。一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二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问题。三是要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作用;四是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投入、研发、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五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和事业发展需要,开展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

在协调发展方面。一是注重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事业需求、其他行业需求以及地方科技需求的协调,形成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一张网;二是注重军民科技协调发展,打通军民共性技术的互通互用;三是注重国内外协调发展,国内领先技术走出去,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四是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协调,发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等创新链条各环节的作用;五是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协调发展,梳理政府与市场的界线,考虑哪些是政府必须支持,哪些是市场可以推动的;六是注重目标性与导向性的协调,既要指导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重点任务中第一部分),为目标实现提供技术储备,又要明确系统内的科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中第二部分)。

在绿色发展方面。一是要发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创新的低碳绿色特点,强化“互联网 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服务和科技创新动力源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对绿色发展,如生态国土、环境保护等的科技支撑作用,主动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理国情监测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融合,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开放发展方面。一是注重与其他行业的开放融合,为其他行业的规划、建设、运维等各个环节提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支撑;二是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我国在全球地理信息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人才、产品、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共享发展方面。一是注重部门间、地区间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果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二是注重军民之间技术研发、成果应用的合作共享,开展军民科技深度融合;三是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最新科技成果,着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

六、“十三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什么"para" label-module="para">

“十三五”时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围绕事业发展战略,落实《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支撑“五大业务”,着力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技术能力建设。

主要目标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更加健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各类创新主体、军民科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效率明显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建成,为构建“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有哪些措施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para" label-module="para">

《规划》的关键在于执行,我们希望各地各单位把该规划作为地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纲领性文件,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加以落实执行。我们提出以下7个方面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来谋划和推动,加强与各地国土资源系统等其他行业的对接与融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本规划落实执行的监督指导,确保科技创新各项举措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鼓励各类创新单元公平参与科研项目竞争。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动态管理,健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创新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三是拓宽投入渠道。争取各类科技计划加大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大测绘工程应安排适当比例经费用于关键技术攻关和生产性试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地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和生产单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化项目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支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科技管理人才组成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队伍。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之间通过相互兼职,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引进掌握国际领先测绘地理信息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

五是优化创新平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布局优化,进一步发挥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移转化作用,鼓励各地方省局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创新联盟、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平台的部局共建、省局共建与军民共建。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全球(海外)研究机构,加强野外观测台站、检测检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条件平台建设。

六是强化军民融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统筹,推进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资源共享。加强军民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员的交流合作。建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成果军民双向转移机制。

七是深化国际合作。强化与国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支持科技人员在国际重要组织和机构中任职。支持我国机构和人员承担或参与全球及区域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2100433B

查看详情

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简介

水务防汛信息采集处理、水文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的运行维护;负责水务信息化规划的编制、水务信息系统培训及对各区的业务指导;负责武汉市水利专网的技术监管。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