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设5个系,即地质工程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信息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消防工程系;3个实验中心,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中心、测绘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学院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程环境控制、市政工程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地质工程等15个硕士点;设有地质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消防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
西南交通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通过借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在安全工程领域成熟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与国际接轨,在安全工程领域建立一个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参与和支持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
1896年,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立之初就设有测量与抄平课程,至1939年土木工程科测绘类课程增至5门,并形成系统。1906年学校设立矿科,开设地质方面课程。1952年学校在铁道建筑系成立工程地质教研室,1958年,学校创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并于1980年设置地球物理勘探专门化。1959年,学校在铁道建筑专业创办航测专门化,后于1977年设立铁路航测与定线专业,1978年改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983年,地质与测绘学科成立航空摄影测量与工程地质系;1991年,地质与测绘学科分别成立系,即地质工程系与测量工程系;从1990年开始,学校逐步将分属土木、地质、测绘学科的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1996年,从地质学科中孕育并发展的环境学科成立环境工程系;2001年,环境学科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年,地质、测绘、环境三个学科的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跨越三个世纪,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我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两大最早源头之一,以“唐山交通大学”之名享誉海内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称。
学校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拥有以“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贯中西、诲人不倦的杰出名师,培养和造就了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师黄万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刘大中,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建筑泰斗庄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姚桐斌,以及著名科学家林同骅、方俊、张维、严恺、刘恢先、周惠久、庄育智,工程大师杜镇远、赵祖康、侯家源、汪菊潜、龚继成,革命先驱杨杏佛、武怀让、李特,实业家李光前、徐新六、贝祖贻、李国伟、杨裕球等为代表的三十余万名栋梁之才。师生中产生了57名海内外院士、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3届土木系同一个班中产生了4位院士,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当选的两院院士几乎全是我校毕业生。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简称地学学院)于2010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地学学院由原属土木工程学院的地质、测绘两个学科和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而成。
2019年3月2日,接联合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局(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Geospat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UN-GGIM)主席Abbas Rajabifard教授的通知,经过严格国际评选,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正式被接纳为UN-GGIM学术网络工作组成员,是中国范围内继武汉大学之后第二个成员单位。
林学院:林业技术、工程测量技术、资产评估与管理、中草药栽培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商学院: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工程造价、电子商务(全城电商订单班)、物流管理、证券与期货(投资与理财方向)、市场营销...
在主校区。专科、本科都在一个校区,主校区在九江前进东路,但是如果是体育师范类就不在主校区,在其他校区。主校区建设的很牛逼,2700多亩地,风景好的没法说,你去了不会后悔,专科和本科是同样的宿舍,有六人...
我是重庆交通大学的,,我们学校的路和桥相当的牛逼的,,造价也不错,,就业那是刚刚的,,,不过唯一不好的就是女生太少,,,不过造价专业的也很多了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同时拥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2015年底,学院有教职工156人,专任教师117人,有博士学位90人,其中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
到2013年,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所属的地质、测绘及环境三个学科已累计培养博士近100人,硕士1000余人,学士近6000人,在他们中间,有政府领导、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1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100人,硕士研究生650人,本科生近1400人。
学院拥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重点实验室等。
国家级跨学科综合性科研平台: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2013年)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土木工程学院共建,2011年)
省部级跨学科综合性科研平台: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011年)
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四川省测绘局和中科院山地所共建,2013年)
四川省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重点实验室(与四川省环保厅共建,2013年)
各学科省部级科研平台: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站(与四川省环保厅共建,2013年)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7年)
地理信息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8年)
环境污染与工程环境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8年)
2015年11月19日,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nternationalTunnellingandUndergroundSpaceAssociation,简称ITA)在瑞士Hagerbach试验长廊内召开颁奖大会。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昝月稳教授、李志林教授等申报的“高效快速检测隧道衬砌结构状态车载探地雷达新技术”荣获ITA2015年“年度技术创新奖”(TechnicalInnovationoftheYear)。ITA对西南交通大学获得的年度技术创新奖的颁奖词是:“运营隧道健康状态评估领域非接触无损检测技术,解决了国家铁路网隧道安全检查的重大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该项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测量方式,检测速度从间歇式5km/h,提高到连续性175km/h,它能在正常的列车运行条件下完成整条线隧道的检测,彻底地改变了国家铁路网隧道病害不能普查和定期体检的现状。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公路隧道和地下铁路隧道的健康状态检查。在隧道和地下空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项目2014年4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5年12月18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在上海顺利通过科技部的技术验收。该课题由: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北斗华宸导航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农垦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其中:“基于Internet的GNSS单基站快速设站和管理技术”由我校地学院GNSS联合实验室研究团队承担完成(黄丁发教授主持)。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冯威博士在会上汇报了我校在项目中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2016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院朱庆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项目于2004年开始技术准备,2006年正式实施,经过近十年持续的科研攻关和组织实施,项目提出并普及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理念与构建方法,创新了服务型地理信息技术,研制了相应的软件系统(NewMap新图),建立了从基础数据到平台数据的生产技术体系、从平台数据到服务应用的建设技术体系、从变化发现到采集修改的同步更新技术体系,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编制了3部建设大纲、1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了系统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标准体系;制定了10项管理规定、5项省级推广指导意见、200多项市级管理办法,有效保障了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成功实施。项目采用统一设计、分类建设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322个地级市、260多个县级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现了与国家、省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互联互通,建成了涉及六十多个领域的2500余个应用系统。
2019年12月23日,中国铁道学会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我校15项成果获奖,其中我院环境学科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列车特殊振动的不良地质环境效应及其成灾机理研究》获得2019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包括环境学科杨立中教授、贺玉龙教授、苏凯讲师。这是环境学科继获得2015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后再度获奖 。
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成套技术》(刘成龙等,四川省科学科技一等奖,2013年)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与示范应用》(朱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
《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不一致性探测处理理论与方法》(李志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及形变监测理论与应用》(刘国祥等,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年 )
《SGJ-T-CEC-I型客运专线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系统(刘成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
《地基GPS水汽反演及其在区域气象预报中的应用》(黄丁发,四川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年)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技术规范(岑敏仪,铁道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
《Multi-scale Spatial Representation》(李志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Gino Cassinis奖,2008年)
《测绘新技术在钱江隧道施工控制网建网测量中的应用》(刘成龙,湖北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
《高速铁路CPIII网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系统》(刘成龙,铁道部优秀软件二等奖;2008年)
《遂宁市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李永树,四川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
《基于Internet的网络GPS/VRS数据处理技术》(黄丁发,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
《高速滑坡致灾机理及抢险加固技术研究》(胡卸文等,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
《黄土地区大跨度桥梁地下连续墙和箱型基础的应用研究》(程谦恭,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
《云南省新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程谦恭,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
《西堠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研究》(胡卸文,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胡卸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
《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胡卸文,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
《崩滑地质灾害模拟预测理论及其应用》(胡卸文,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岩体结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胡卸文,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秦岭特长隧道岩体裂隙水涌水量计算的双场耦合数值的模拟研究》(杨立中,四川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1年)
《常温UASB射流曝气串联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的工程应用》(付永胜,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
《深层地下水卤水资源量评价的研究》(杨立中,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
党委书记: |
王顺洪 |
校长: |
杨丹 |
党委副书记 |
桂富强、张学龙、沈火明 |
||
副校长 |
朱健梅、蒲云、冯晓云、姚发明、周仲荣、何川 |
院长Lutz Plümer
党委书记 管秦川
执行院长 刘国祥
副院长 徐军华、高贵、龚正君、Okubo Shuhei、张玉春、赵晓彦、朱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将以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规划为指引,承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光荣传统,把学院建设成为学科水平高、人才质量优、师资队伍强、社会效益好,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学院。
2016年1月14日,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评估正式开始。上午9点,国际评估现场评估开幕式在犀浦校区综合楼第五会议室举行。此举是为了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和“工科登峰”行动计划的实施。2100433B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现有教职3172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32人,博士学位16人。学院下设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市政工程等5个专业大类共8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余人。其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工程造价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拥有建筑工程实训室(含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工程测量、物业管理、建筑设计、建筑水电、工程造价、植物盆景等8个实训分室)和环境工程实训室(含环境监测、水处理、给水排水等3个实训分室),实训面积约3000平方米,实训设备共1400台件,总价值2500万元,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
职务 |
名录 |
---|---|
党委书记 |
曲永岗 |
党委副书记 |
杨天 |
院长 |
王锦国 |
副院长 |
雍斌、杨英宝、茅昌平 |
职务 |
名录 |
在职时间 |
---|---|---|
党委书记 |
冯广将 |
2009.10~2012.12,2013.1~2016.7 |
院长 |
周志芳 |
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地学部”,此乃学院的前身。
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成立,开设地质学、测量学课程。
1984年,学校成立勘测系。
1995年,勘测系与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系等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2009年,原土木工程学院的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水文水资源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系,以及科学研究院的同位素水文研究所组建成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系,3个本科专业。
系:地质科学与工程系、测绘科学与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学系
专业: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46名,其中正高33名、副高58名、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83名,全职外籍教师2名,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为86.1%。师资队伍中先后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何秀凤、陈建生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陈建生
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陈建生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陈建生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计划:王锦国、何秀凤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王锦国、苏红军、陈志坚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周志芳、何秀凤、陈建生
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周志芳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地质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2个;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