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配子体发育:小叶中国蕨的孢子在播种5天左右开始萌发,3裂缝开裂,长出假根,且第一个原叶细胞和假根垂直,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孢子萌发出假根3天后,基部细胞分裂成2-4个细胞,此时形成具有1条或数条假根和2-4个细胞的丝状体,随后丝状体端部细胞经过数次横裂形成具有8-12个细胞的丝状体;丝状体顶端细胞随后进行分散分裂,形成一片细胞,而基部仍为细长的丝状体,整体呈现匙状,此时视为进入片状体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片状体前端的中部形成分生组织,出现缺口,最终发育形成典型的心形配子体;少数片状体在其中一侧边缘形成分生组织,分生组织又快速分化成一个多细胞的分生组织,在片状体前端形成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处的细胞以更快的分裂速度在生长,起初,由于分生组织的快速有丝分裂,匙形的片状体逐渐发育成两翼不对称的幼原叶体,播种35天左右,不对称的幼原叶体发育为典型的心脏形配子体,原叶体发育类型大多数为铁线蕨型,少数为水蕨型。成熟配子体为深绿色,边缘平滑,无波状出现,且背腹面和边缘均无毛状体,无淀粉现象。播种40天后,在心形原叶体的假根密集区发育形成精子器,精子器圆球形,凸出原叶体表面,在成熟时精子器的盖细胞边缘像铰链一样裂开释放精子,一些原叶体的精子器出现时期较早,在配子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典型心脏形状时精子器就已经出现,并且发育成熟释放精子;在心形原叶体腹面中肋顶端区域发育形成颈卵器,颈卵器直立凸出原叶体表面,较大,形似圆底烧瓶,颈卵器成熟时为深棕色。小叶中国蕨的配子体为两性配子体,此外,该种成熟孢子囊内有64个可育孢子,是正常的有性生殖类型。受精完成后,幼嫩胚胎逐渐发育形成第一片孢子体叶,孢子体叶片及叶柄边缘出现淀粉现象,配子体叶逐渐变得透明且枯黄,随后孢子体叶逐渐增多,最终发育成幼嫩植株。
分布于中国北京(龙门涧)、河北(涞源)、甘肃(文县)、湖南南部、四川(康定、九龙、郎打、冕宁、雅江、宝兴、木里)、贵州(赫章)、云南(昆明、鹤庆、丽江、鸡足山)、西藏(折那)。生长在海拔500-3200米的林下及灌丛石灰岩缝。
旱生小形植物。 植株高7-16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栗黑色而有棕色狭边的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长4-12厘米,粗约1毫米,栗黑色或栗红色,有光泽,基部疏被狭卵状披针形鳞片向上先滑;叶片五角形,长3.5-6厘米,宽几相等,三裂,中央羽片最大,近菱形,长宽各3-5厘米,渐尖头,基部扩大成小耳状并楔形下延,而与侧生羽片相连(少有分离),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4-5对,斜展,有狭的间隔分开,基部一对最大,长可达3厘米,宽4毫米,线状披针形,先端钝或急尖,深羽裂达羽轴的狭翅;裂片6-9对,长圆形或三角形,钝头或钝尖头,全缘;向上的小羽片渐短,基部下侧扩大成小耳状,并呈楔形下延而彼此相连;侧生羽片三角形,斜向上,长2-4厘米,基部宽2-3厘米,短渐尖头,不对称的二回羽状深裂,羽轴上侧的小羽片较下侧的为短,披针形或长圆形,钝尖头,边缘有几个小圆齿;羽轴下侧的小羽片较长,基部一片尤长,斜指下方,长约1-2厘米,宽3-6毫米,披针形或长圆形,短尖头或急尖头,羽状深裂达小羽轴狭翅,向上的小羽片逐渐缩短,斜展,浅裂至全缘。叶脉在末回小羽片上羽状分叉,栗棕色,极斜向上,上面不见;下面明显凸出,彼此密接成瓦楞形。叶干后革质,上面暗绿色,平滑无毛;下面被腺体,分泌白色腊质粉末;叶轴及各回羽轴和叶柄同色。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囊群盖膜质,淡棕色至褐棕色,连续,通常较阔,幼时几达主脉,边缘具不整齐的浅波状圆齿。
小叶中国蕨的孢子呈褐色,近球状,具有3裂缝。
性喜温暖、湿润,喜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虽在粘质土中亦能生长,但速度较慢。喜生于排水良好之地,但长在地下水位高处,极部渍水约40天亦能存活;而如长期水涝,...
巢蕨孢子叶簇呈鸟巢状,叶色终年碧绿光亮,为著名的附生性观叶植物,常用来制作吊盆观赏,作为宾馆、庭院的装饰,在南方庭院中,常悬挂室外棚架和林下。其同种的变异品种有皱叶巢蕨。附生或生于岩石上。根状茎粗短,...
生于竹林边、河谷、墙壁、井边、石缝和山林湿地、海拔400~3200m处。性喜温暖、湿润、阴暗的环境,忌涝,要求荫蔽、空气湿润、土壤透水良好。较耐寒,生长适温为10~26℃,越冬温度可低至0~5℃。
小叶中国蕨的叶茂色绿,叶形小巧,具有观赏价值。可作假山石上的装饰材料,亦可盆栽。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2100433B
南天竹的生长习性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南天竹的生长习性 南天竹的生长习性 南天竹性喜温暖及湿润的环境,比较 耐阴。也耐寒。容易养护。栽培土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 土。对水分要求不甚严格,既能耐湿也能耐旱。比较喜肥,可多 施磷、钾肥。生长期每月施 1~2 次液肥。盆栽植株观赏几年后, 枝叶老化脱落,可整型修剪,一般主茎留 15cm左右便可, 4月修 剪,秋后可恢复到 1m高,并且树冠丰满。 常绿灌木。土壤。花期 5-7 月。野生于疏林及灌木丛中,也 多栽于庭园。强光下叶色变红。适宜在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 土生长。 南天竹的养殖方法 繁殖以播种、分株为主,也可扦插。 可于果实成熟时随采随播,也可春播。分株宜在春季萌芽前或秋 季进行。扦插以新芽萌动前或夏季新梢停止生长时进行。室内养 护要加强通风透光, 防止介壳虫发生。 种子繁殖 秋季采种,采后即播。在整好的苗床上, 按行距 33厘米开沟, 深约
园林植物生长习性
香樟 樟树多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 当移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水涝容易导致烂根缺氧而死,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 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树形巨大如伞,能遮阴避 凉。存活期长,可以生长为成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木,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 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 女贞 女贞耐寒性好,耐水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荫。大叶女贞木樨科女贞属 ,别名: 桢树,大叶女贞,高杆女贞。树皮灰绿色,平滑不开裂。枝条开展,光滑无毛。浆果状核果 近肾形, 10~11 月果熟,熟时深蓝色。大叶女贞不耐干旱和瘠薄,适生于肥沃深厚、湿润 的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 大叶女贞阳性树种,喜光,喜温暖环境。适生于深厚、肥沃、湿 润的土壤,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酸性、中性、碱性土及轻度盐碱土均可生长。深根性,侧根 广展,抗风力强。忌积水,不耐
中国蕨根茎粗壮,叶片奇特优美,背部黑白分明,丛生小叶青翠欲滴,宜盆栽莳养,点缀于窗台、几案之上,颇具观赏价值。
中国蕨主要用孢子进行播种繁殖。这种观叶植物的孢子,多产于叶背小脉的顶端,孢子囊大,采收时,应视其孢子囊的色泽,一般成熟的孢子,囊袋为黄色,这时可将结有孢子囊的叶片剪下,用干净的纸袋或塑料袋套住,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大约3-4天后,便可将孢子弹入袋中,用于播种繁殖。中国蕨播种,可用浅大盆。基质用森林腐叶土4份、泥炭土3份、砂质园田土3份、少量的消石灰配制。
基质配好后,要充分混合,严格进行高温消毒,上盆时,基质可以低于盆缘2-3厘米,然后将苗床置于浅水大盆中,使水分从花盆底孔向内渗入。基质浸透水分后,再把孢子撒播在苗床内。操作时,孢子不能过密,以免出苗后挤成一团,播后覆盖玻璃,置于荫蔽处。盆土初期要保持湿润,一般播种后15-20天孢子开始萌发,待其长出原叶体后,逐步减少水分,増加光照度。2-3月孢子体便长出真叶,3-4片时便可进行分栽。
中国蕨的栽培,要选大小适宜的精致花盆,基质可用腐叶土3份、塘泥土2份、砂质菜园土2份、泥炭土2份、河砂1份配制、通常要求中性或微酸性,在严格的高温消毒后,先做好排水层,再盛土栽培。操作时,要让植株根茎成自然伸张状态,深度以掌卷的幼叶刚刚在土面位置为宜。栽好后,浇一次透水,置于蔽处,缓苗一周,便可进行正常管理。
中国蕨原生长在一些裸露的岩石上或干旱的泥土上,因此能耐早在水分管理上,做到盆土干润,见湿见干就可以了。一般春季可2-3天浇水一次;夏季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并多次进行雾状喷水,増加空气湿度。只要不灼伤叶片,也要适当控制水分;秋季可每星期浇水2次;冬季毎十天半月浇水一次即可。中国蕨能耐贫瘠,但是,为了使叶片浓绿光亮,在整个生长季节,也需适当追施一些稀薄的液体肥料,一般以腐熟的花生麸浸出液为主追施时,加入10倍的水分,每15-20天追施一次,夏季停施。秋季还可用浓度为0.05%的尿素或磷酸二氢钾进行追施,毎半月一次,使之健壮,为越冬打好基础。
中国蕨不耐寒冷,它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8-22℃,越冬温度为8-10℃,但以12-15℃生长最好。如果低于6℃,生长极为缓慢,叶片会出现黄。中国蕨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光照,但是,不能忍受夏季的强阳光照射。盆栽的植株要放在蒴蔽凉爽地方保护好叶片,中国蕨在高温强阳光照射下,植株体温増高,蒸发加快,叶片水分丧失,严重时,会灼伤叶片,或干尖,边缘枯萎等。室内莳养可把花盆放在北向窗台上,让东西方向射进的侧光进行柔和光照。冬季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一般可把花盆放在南向的窗内莳养,满足其对光照的要求,使之缓慢生长,保持株形的优美,以利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