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土地神发动机的气缸采用一整块镍钢切削而成,气缸周围布满散热片,由于是气缸在空气中旋转,因此无论在地面还是空中都能得到有效的冷却。初期的土地神发动机为 7 缸,重 75 公斤,排量 8 升,输出功率 50 马力,功率/重量比达到 0.667。后来发展的 9 缸型功率达 80 马力,还有双排 14 缸型 160 马力。这种发动机出现后即受到热烈欢迎,一时间以为土地神为代表的旋转气缸发动机大行其道,新型飞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就包括法布尔的第一架水上飞机。
塞甘兄弟的旋转气缸发动机采用的是 4 冲程汽油机原理,排气和进气阀都在气缸顶部,通过连杆和凸轮控制开启和闭合。曲轴箱内则充满高浓度的气化汽油(含润滑油),油料的注入则通过通过活塞头部的阀门控制,工作过程如下:进气缸冲程:气缸顶部阀门打开,活塞向下,吸入空气,活塞头部的阀门由于气压差打开,汽油被吸入气缸,与空气混合形成油气混合气。压缩冲程:气缸顶部阀门关闭,活塞向上压缩油气混合气,活塞头部的阀门由于气压差自行关闭。做功冲程:在上死点时,火花塞点燃气缸中的油气混合气体,推动活塞向下做功。排气冲程:气缸顶部阀门打开,活塞下上,排出废气。
1917 年的土地神 9N 单阀式旋转气缸发动机,输出功率可达 160 马力
1908 年,塞甘兄弟(Louis Seguin and Laurent Seguin)发明了旋转气缸式发动机,解决了早期航空发动机采用铁铸造缸体,需要外带散热器,十分笨重这一问题,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土地神发动机公司(Société Des Moteurs Gnôme)。乍看起来这种发动机和后来的星型气冷活塞式航空发动机造型几乎完全一致,各气缸呈圆形均匀排列,但在运行的原理上却大相径庭。这种发动的气缸是与螺旋桨固定在一起是旋转的,而曲轴却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与普通的发动机正好相反。
图纸没说明 可以找设计明确一下
积碳会造成汽油燃烧不充分,使发动机会出现抖动的问题。发动机积碳对汽车的影响是蛮大的,首先是降低引擎功率,也就是使动力输出不均匀且逐渐衰减,换句话说就是越来越没力。二是增大油耗,加重你的经济负担。三是冷...
春风CF650,水冷电喷直列双缸,其原型车是川崎的ER-6N
后来塞甘兄弟对发动机进行了改进,取消了不易维护的活塞顶部进油阀,只保留进排气阀,因此这一改进也称为单阀式(Monosoupape)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借鉴了一部分二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在气缸下部开孔,使汽油气体能直接注入气缸中,但必须使排气阀提早开启以减低气缸内的压力,防止废气倒灌。
航空发动机组合工装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国在航空航天的相关技术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在航空航天生产加工技术中,尤其是大型薄壁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化学铣特种加工技术就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化学铣技术虽然在我国的航空航天加工制作过程中广泛应用,但是这项加工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给予不断的完善和升级.
航空发动机组合工装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国在航空航天的相关技术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在航空航天生产加工技术中,尤其是大型薄壁部件的加工过程中,化学铣特种加工技术就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化学铣技术虽然在我国的航空航天加工制作过程中广泛应用,但是这项加工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给予不断的完善和升级.
将所有汽缸分成两组,把相邻汽缸以一定的夹角布置在一起,使两组汽缸形成两个有一个夹角的平面,从侧面看汽缸呈V字形,故称V型发动机。
如果将发动机的长度缩短,便能为驾乘舱留出更大的空间,从而提高舒适性。将汽缸分成两排然后“打斜”,便能缩小发动机的高度和长度,从而迎合车身设计的要求。
由于汽缸之间已相互错开布置,因此在汽缸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这样便于通过扩大汽缸直径来提高排量和功率。V型发动机的汽缸均成一角度对向布置,还可以抵消一部分振动。
许多人以为就像V型发动机的汽缸呈V形排列那样,W型发动机的汽缸排列形式也一定是呈W形,其实不然,它只是近似W形排列,严格说来还应属V型发动机,至少是V型发动机的一个变种。
W型与V型发动机相比可将发动机做得更短一些,曲轴也可短些,这样就能节省发动机所占的空间,同时重量也可轻些,但它的宽度更大,使得发动机室更满。
W型发动机最大的问题是发动机由一个整体被分割为两个部分,在运作时必然会引起很大的振动。针对这一问题,大众在W型发动机上设计了两个反向转动的平衡轴,让两个部分的振动在内部相互抵消。
(HTGR)高温气冷堆是改进型气冷堆的进一步发展,它以低浓铀或高浓铀加钍作核燃料,石墨作为慢化剂,氦气作为冷却剂,全陶瓷型包覆颗粒燃料元件,使堆芯出口氦气温度可达到950℃甚至更高。反应堆燃料装量少。转换比高,燃耗深,在利用核燃料上是一种较好的堆型。高温气冷堆已完成了试验堆电站和原型堆电站两个发展阶段。
英国早在1966年就建成了第一座热功率为20MW的试验性高温气冷堆“龙堆”;美国于1967年建成了电功率为40MW的桃花谷高温气冷试验堆,接着在1972年底建成了电功率为330MW圣·符伦堡(FortSt.Vain)高温核电站,电站热效率达39.3%;联邦德国也于1967年建成了电功率为15MW的球床高温气冷堆试验电站(AVR),并于1976年建成电功率为300MW的THTR-300球床高温堆。至此高温气冷堆在设计、燃料元件和高温材料的发展、建造与运行方面都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开始进入发电和工业应用的商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