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窑洞营造技艺丰富多样,如平顶式窑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砖石垒砌而成。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后在平面上凿挖而成。天井式窑洞较为讲究,一般先在平地上挖坑,深约七米,四周见方,然后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传承价值
窑洞建筑美观耐用,冬暖夏凉,舒适安静,既可以节约土地、保护植被,又经济省工,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在农耕文明时代西北地区建筑史、社会生活史和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窑洞营造技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盖起了瓦房,加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原来的窑洞被大量废弃,因无人居住而致塌陷。有些村庄甚至推倒窑洞,填坑造田。在此形势下,窑洞营造技艺有可能随着窑洞的消失而彻底走向绝灭。对原有窑洞进行选点保护,对窑洞营造技艺进行抢救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传承人物
李茂政,序号:05-2875,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项目窑洞营造技艺。
张和成,序号:05-2873,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项目窑洞营造技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平陆县文化馆获得“窑洞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截至2020年10月,西峰区已举办过窑洞营造技艺保护研讨会和作品展。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位于庆阳市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厚,为营造窑洞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曾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诗经》中记载“陶复陶穴”,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先河。
山西省平陆县的窑洞称为“地窨(地下)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等,依不同用途可分为居住窑、储存窑、牲畜窑、茅厕窑及门洞窑等,其营造技艺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窑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这一民谣对地窖院的营造特征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以窑洞为基本居处之所。夏商时期,先人们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耕耘稼穑,开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窑洞越来越多。据《庆阳方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6491孔,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占乡村民居建筑总面积的88%;6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6491孔,建筑面积504.112万平方米,占全区民居建筑面积的47%。
合肥玖栎装饰帮您解答’吊脚楼的营造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不用一颗铁钉,全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营造技术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吊脚楼是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的独特建筑形式,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性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同时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术审美等...
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即木质...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广泛流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窑洞一般长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树木较少等自然地理状况也为经济实用、不需木材的窑洞营造技艺提供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在不同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
窑洞的种类很多,根据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划分,主要有明庄窑、土坑窑、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等。
社会活动
2015年6月4日至6月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甘肃省文化厅和香港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的“根与魂——甘肃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上现场展出窑洞营造技艺。 2100433B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都是依靠口传身授,没有可供参阅的文献,这对侗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本文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进行了阐述,对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进行了纪实性的记录。
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而窑洞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末清初。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窑洞为广大陕北人民所接受,是陕北居民最主要的居所并沿用至今,被称为生土建筑的“活文物”。由于窑洞建筑在当地的适用性极高,窑洞营造技艺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陕北人民,也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陕北窑洞。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陕北窑洞大体可以分为土窑、砖窑、石窑三种。土窑是以黄土作为基本材料,在黄土坡建造;砖窑是用粘土砖砌筑而成;石窑是将人工采用撬凿法和爆破法开采出来的石块加工后砌筑而成。
传承价值
陕北窑洞民居具有保湿、节材、环保、长寿、减灾、保鲜、贮藏、经久耐居等实用价值。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聚落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