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中型,附生。根状茎横走,圆柱形,辐射对称,坚挺,呈灰蓝色,具网状中柱,密被鳞片;鳞片小,覆瓦状排列,披针形,锈棕色,有长钻头,腹部盾状着生,边缘有长而密的睫毛,膜质,细筛孔状,网眼狭长。叶远生,螺旋状排列;叶柄圆柱形,细瘦,棕色,有光泽,基部以上光滑,基部以关节着生于高出的灰蓝色的叶足上,老则由此脱落;叶片长卵形或阔卵形,渐尖头,基部圆楔形,四回羽状细裂,各回羽片及小羽片密接,以锐角从叶轴和小羽轴斜展,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小,披针形,圆头或近尖头,全缘,各有单一的小脉1条,不达叶边。叶薄草质,极光滑。孢子囊群小,无盖,圆形,由少数孢子囊组成,不具隔丝,每末回裂片有1枚,生于小脉的背部,成熟时稍扩大且较裂片为阔;孢子囊有细柄,由3纵行细胞组成,环带有12-16个增厚细胞。孢子两侧对称,椭圆形,透明,具单裂缝,不具周壁,外壁表面具细长的棒状纹饰(似腺毛),棒上及其末端常具小圆球,小球易脱落,外壁表面尚有不明显的细网。
仅1属,雨蕨属Gymnogrammitis Griff. 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及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及中南半岛。
雨蕨
植株高30-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壮,粗约5毫米,灰蓝色,密被鳞片;鳞片覆瓦状排列,下部阔圆形,向上渐狭成线状钻形,长约4毫米,边缘有睫毛,膜质,棕色,腹部中心为黑褐色,盾状着生。叶远生,相距1-5厘米或过之;叶柄长6-18厘米,粗1-2毫米,栗褐色或深禾秆色,略有光泽,无毛,上面有浅纵沟,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明显的叶足上;叶片三角状卵形,长20-35厘米,基部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四回细羽裂;羽片10-15对,下部两对近对生,向上的近互生,斜展,密接或有时重叠,有短柄(3-4毫米),下部1-2对较大,长8-15厘米,宽3.5-7厘米,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对称,圆截形至阔楔形,三回羽裂;一回小羽片10-15对,互生,斜展,柄长约2毫米并有狭翅,椭圆形,长1. 5-4厘米,宽5-18毫米,急尖头,基部为对称的圆楔形,二回羽裂;二回小羽片4-8对,略斜向上,短柄具狭翅,椭圆形,长3-7毫米,宽1.5-4.5毫米,钝头,基部楔形,不对称,下侧下延,常细裂为不等长的短裂片,裂片2-4片,斜向上,线形,长2-3毫米,宽不足1毫米,尖头,全缘。叶脉不明显,每裂片有小脉1条,不达于裂片先端。叶草质,干后灰绿色,无毛;叶轴栗褐色,略有光泽,顶部两侧有绿色的狭边,小羽轴两侧有狭翅。孢子囊群生于裂片背面,位于小脉顶端以下,圆形,成熟时略宽于裂片,无盖,也无隔丝。
产海南(五指山)、广东(乳源)、广西(资源、大苗山、大瑶山)、湖南(宜章)、贵州(雷山、榕江、邱江)、云南(景东、屏边、顺宁、漾濞)、西藏(察隅、墨脱、樟木)。生山地密林下, 常附生于树干上或岩石上, 海拔1300-2700米。叶于雨季生长, 早季干枯。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及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产地:印度(Khasia Hills)。
陆生大型或中型蕨类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有管状中柱(如栗蕨属),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网状中柱(如凤尾蕨属),密被狭长而质厚的鳞片,鳞片以基部着生。叶一型,少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属)或簇生(如凤...
植株高35-50(-6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2毫米,光滑,先端略被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15-20(-30)厘米,粗约1.5毫米,禾秆色,多少被短毛或有时光滑;叶片长18-30厘米,宽7-...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蕨类植物的种类比较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性状,在蕨类植物分类鉴定中,常依据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茎、叶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 (2)孢子囊壁细胞层数及孢子形状; (3)孢子囊的...
卤蕨科Acrostichaceae 铁线蕨科Adiantaceae 车前蕨科Antrophyaceae 叉蕨科Aspidiaceae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蹄盖蕨科Athyriaceae 乌毛蕨科Blechnaceae 实蕨科Bolbitidaceae 燕尾蕨科Cheiropleuriaceae 桫椤科Cyatheaceae 骨碎补科(2) Davalliaceae 姬蕨科Dennstaedtiaceae 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 槲蕨科Drynariaceae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 舌蕨科Elaphoglossaceae 里白科Gleicheniaceae 禾叶蕨科Grammitidaceae 雨蕨科Gymnogrammitidaceae 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 陵齿蕨科Lindsaeaceae 藤蕨科Lomariopsidaceae 剑蕨科Loxogrammaceae 海金沙科Lygodiaceae 稀子蕨科Monachosoraceae 肾蕨科Nephrolepidaceae 条蕨科OLEANDRACEAE 球子蕨科Onocleaceae | 紫萁科Osmundaceae 水蕨科Parkeriaceae (ceratopteridaceae) 球盖蕨科Peranemaceae 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鹿角蕨科Platyceriaceae 睫毛蕨科Pleurosoriopsidaceae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蕨科Pteridiaceae 莎草蕨科Schizaeaceae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 光叶藤蕨科Stenochlaenaceae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书带蕨科Vittariaceae 岩蕨科Woodsiaceae |
秦仁昌与蕨类植物分类系统_张宪春
36 Vol.287 LIFE WORLD 秦仁昌与蕨类植物 分类系统 撰文 ?供图 张宪春 邢公侠 秦仁昌院士是中国蕨类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 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蕨类植物之父。 他完成的 《中 国蕨类植物科属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分别被授 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1989)和第六次 ( 1993)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殊荣。 该成果对 当代蕨类植物, 特别是亚洲蕨类植物的一些重大 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评论, 提出一个新的中国蕨类植 物分类系统, 阐明了科、 属的起源及其演化关系。 相比旧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 该系统更为合理, 许 多科的分类得到国际上同行的采用, 在《中国植物 志》的编著和国内标本馆标本系统排列上已得到广 泛应用。 中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物 种数占全世界 1/10 。研究中国蕨类植物不但为我国 蕨类植物的科研、 教学和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信息, 也在国际上
序
前言
蕨类植物门
松叶蕨科
石杉科
石松科
卷柏科
木贼科
阴地蕨科
瓶尔小草科
观音座莲科
紫萁科
瘤足蕨科
里白科
海金沙科
膜蕨科
蚌壳蕨科
桫椤科
稀子蕨科
碗蕨科
鳞始蕨科
姬蕨科
蕨科
凤尾蕨科
中国蕨科
铁线蕨科
裸子蕨科
车前蕨科
书带蕨科
蹄盖蕨科
肿足蕨科
金星蕨科
铁角蕨科
球子蕨科
乌毛蕨科
柄盖蕨科
鳞毛蕨科
叉蕨科
实蕨科
藤蕨科
肾蕨科
礤蕨科
骨碎补科
雨蕨科
双扇蕨科
燕尾蕨科
水龙骨科
槲蕨科
禾叶蕨科
剑蕨科
满江红科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
苏铁科
银杏科
南洋杉科
松科
杉科
柏科
罗汉松科
三尖杉科
红豆杉科
买麻藤科
被子植物亚门
双子叶植物纲
木兰科
八角茴香科
五味子科
番荔枝科
樟科
莲叶桐科
……
单子叶植物纲
附录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