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推行预算管理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它们已经摸索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预算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从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监督四个方面来简单介绍国外地方预算制度的一些做法。
1.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
(1)地方财政预算的编制机构。一般分两种形式:一是特设的专门预算编制机构。如美国设立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独立于财政部之外,直接向总统负责,其主要的职责是编制支出预算。财政部只负责编制收入预算,整个预算的编制工作则交给特设的预算机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的客观性,以避免财政部门统编预算时可能带来的问题。另一种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专职预算编制机构。由财政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
(2)预算草案的审批机构。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可以直接批准预算;实行两院制的国家,下议院在审批预算时比上议院具有更大的权力,拥有预算先议权和最后批准权。在预算的构成上,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政府的预算分为联邦、州和地方预算,各级权力机关只负责批准本级政府预算,不审批下级的预算。
(3)预算执行机构。包括预算收入、支出和出纳机构。收入执行机构是税务机关;支出执行机构是财政部门指导下的政府预算单位;出纳机构是国库,国库的设置分别是独立国库制和委托国库制。
(4)预算监督机构。有三种形式:一是议会直接监督;二是审计部门监督,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三是财政部门监督。
2.预算的编制
(1)编制期限。国外的预算编制时间普遍较长,一般从年初就开始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到预算得到批准,有近一年的时间。
(2)预算收支科目。预算收支科目的细化是预算管理和提高预算透明度的重要基础工作,科目越细,越便于监督。美国的预算支出科目有1300多个,法国预算类科目1100多个。
(3)国外通常按照部门编制预算,一个部门的支出反映在一本预算上,有利于财政部门掌握和监督各个部门的预算资金情况。
(4)普遍采用零基预算。要求对每一个计划项目作系统的评估和审查,并以其成果绩效以及成本为基础,排列预算支出的优先顺序。
(5)普遍采用复式预算。将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按照经济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集编制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预算。它不仅适应于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而且可以对每一项目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和控制,可以反映预算平衡状况和出现赤字的原因。
3.预算的执行
预算的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关系到编制的预算能否变成现实。一般地说,各国年度预算经立法机关批准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但是,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人,使得原来批准的预算发生变更的,必须经过与审批预算相同的程序。同时,国外预算管理资金普遍采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国库集中管理资金集中支付,政府预算审批后,预算单位安排购买商品和劳务后,由银行清算系统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资金。
4.预算的监督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确保预算监督的关键。国外通常从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到监督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法国规范预算的法律包括《宪法》、《财政法》,每年国会还会通过年度的《预算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各项支出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部门的每项预算收支收到法律约束。同时,各国普遍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比如,法国建立了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和财政公共会计制度进行预算监督检查,前者负责对预算支出进行检查监督,后者主要负责执行支付。检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成本收益方法,瑞典的监督重点就是对预算各部委的具体工作成效来监督。2100433B
使用招标代理进行招标和管理承包商(即国内所谓代建制)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建设也是国际常见的惯例,世界银行的咨询服务采购指南有如何选择采购代理的规定和管理承包商的定义。联合国专门的采购机构也为其他联合国机构或政府代理采购。但由招标代理采购和管理承包商建设在国际上从来就不是强制性的,由业主根据自身的招标和建设管理能力确定。
采购分为公共采购和私营部门采购两大类,是以采购主体来划分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多边开发银行MDB贷款项目的采购,联合国机构自己进行的采购,各国政府出资的政府采购均属于公共采购的范畴。WTO政府采购协议的目的是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消除贸易壁垒。
联合国机构的采购由联合国机构自己执行,投标人必须事先注册登记,成为联合国的准供应商才有机会获得联合国采购的订单。联合国机构也可以作为采购代理为客户服务。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采购由借款人进行和完成,国际金融组织进行监督和指导,投标人不需事先登记,可以随时投标。国际金融组织为其为公需要自己进行的采购则与联合国采购类似,投标人需要事先注册登记。
中国城镇化建设
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35个百分点。这种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在实现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问题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与参考。
突出规划先行和政府引导。在城镇化早期,许多国家对城市发展放任自流,导致城市无序发展、贫民窟泛滥、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为此,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首部“城市规划法”,成为第一个较为成功地治理“城市病”的国家。德国在道路交通、电力通讯、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既立足于当前的实际需要,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就着手制定一系列国土与区域规划,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与修编,还通过制定法律强化其引导作用。挪威、丹麦、美国等则通过开征碳税、对低碳经济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利用市场杠杆,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公众开展低碳行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在19世纪末,英国学者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英国在伦敦城市规划中提出应设置环城绿带,并于1935年通过“绿带开发限制法案”,保障环城绿带建设。德国政府每4年出台一轮生态建设计划,要求各地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追求环境的优美舒适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荷兰对城市用地和建设规模实行年度计划控制,城镇规划和建设项目要经过严格的环评和审核后方可实施。日本在战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也成为公害泛滥的“污染大国”,为此先后颁布“环境基本法”“公害防止条例”“环境行动计划”等几十项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恢复了环境的优美清洁。
加强空间管控和集约发展。空间管控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调控手段,集约发展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可行路径,日益成为城镇化和城镇规划的重要内容。早在1872年,面对西部开发热潮、工业化迅速推进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美国国会就通过黄石法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国家公园。截至目前,美国已设立57座国家公园、300多处自然和历史圣地、12000多处历史遗址和保护性建筑。新加坡是集约紧凑型发展的代表,尽管国土面积狭小,但仍留有60%以上的土地没有开发,是全球在城市内保留大片原始雨林的两个国家之一。
强调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往往以牺牲农业和小城镇发展为代价,造成农村凋敝、生态空间退化、城乡发展失衡,以及人口资源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环境不堪重负、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与之相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中期就关注并采取措施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比如,德国采取乡村城镇化、城镇分散化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更新和产业非农化,促进乡村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分散化,把传统的乡村居民点直接转为工商业城镇。日本20世纪70年代确立了“大都市圈规划”“地方都市圈规划”“首都圈规划”等,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网络建设城市群。英国、法国、美国、韩国等也通过实施“城市群”“城市反哺农村”战略,分解大城市环境压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智能建设和智慧管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城市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在全球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新加坡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韩国提出“U—CITY”建设大纲,日本提出“I—JAPAN”智慧城市计划,美国和欧盟国家也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日本横滨通过智能能源管理,使社区能源消耗降低25%,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减少。巴西里约热内卢与IBM公司联手建立智能化“城市运营中心”,强化了城市运营、环境安全和灾害预警的智能化管理。当前,智能化建设和智慧管理已成为各国提高城市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优化城市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