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筑学名词》第二版。 2100433B
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近代时期新的建筑材料、新型的结构方式、建筑设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等渐次出现,建成了许多技术要求复杂的巨大工程,且达到了较高的施工质量,建筑装饰和设备水准均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随着中国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各地的营造厂等机构逐渐发展壮大,改变了早先建筑设计和施工业务被外国洋行控制的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的意义。
梅德隆(“鸟巢”设计者之一):这个设计有三方面的概念,一是它是当代的、中国的建筑;二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相当的联系;三是它在技术上是可靠的。这个体育场是为21世纪设计的,而不是为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上...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
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址,国家大剧院,当代MOMA,香山饭店,长城饭店,新首都机场航站楼、中央广播电视塔,中华世纪坛,建外SOHO,数码大厦 ,首都博物馆新馆 ,LG大厦 ,西奥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
归国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学的体制化
归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学体制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创办了中国高等建筑教育事业,传播和发展了西方近代建筑学,并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同时,他们在教学和研究中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中小城镇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使用土、木、砖、石等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采用了近代建筑技术。现就结构技术、施工技术两个方面,作如下的介绍。
中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致可分为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最先采用的是砖石承重墙、砖石拱券、木梁楼板、木屋架构成的砖(石)木混合结构,所用材料仍是传统的砖、石、木材。砌筑砖石墙体、拱券,制作新式木屋架,都是传统技术很容易适应的。砖(石)木混合结构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就广泛推行开来,一直是近代中小型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20世纪初开始,砖石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步兴起,1902年建造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1905年建造的青岛提督公署都用这种结构。以后,钢筋取代了钢骨,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便为近代多层建筑所常用。以1908年建造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和1916年建造的上海天祥洋行大楼为起点,多层建筑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框架结构。20~30年代,钢框架结构层数不断增加。1931~1934年建造的上海国际饭店采用钢框架结构,共24层,高86米,是中国近代最高的高层建筑。新结构和近代力学的引进和发展,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世代沿袭的传统法式和依赖老经验的落后状态。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掌握了进行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结构设计方法,这是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
在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城市的建筑施工组织主要是各种专业性的“作”。辛亥革命后,营造厂逐步发展,到20年代已很普遍。抗日战争前,上海一地有点规模的营造厂已达 500多家。营造厂是继承清代中叶的“包商”发展起来的,通过投标方式承包建筑施工任务。有单包施工和工料兼包两种。营造厂一般没有固定工人,规模大的拥有一些施工机械。营造厂得标后,分工种经由“大包”、“中包”层层转包到“小包”,由“小包”临时招募工人应工。中国近代施工队伍主要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承担了近代建筑工程的繁重的施工任务。一整套采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层、高层、大空间、大跨度的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机械、预制构件和设备安装的技术,很快为中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所掌握,工种分工也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中国近代建筑工人擅长以简易的工艺设备和“土法”技术,克服复杂的技术难题,建成许多工程质量优秀的建筑。另一方面,掌握近代建筑技术的施工队伍,总的来说人数有限,而且几乎全部集中在若干大城市。新的建筑技术同小城镇几乎无缘,更不要说广大农村了。这反映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大范围内的近代化建筑的生产能力。
《中国近代建筑史概论》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分期、特征、类型等做了系统介绍,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法、史料运用、学科建设做了深入阐发,在这个基础上,以近代化为主线,以大量近代建筑案例为依据,分外力主导、中国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三条线索分别考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貌,兼论近代中国的建筑技术以及建筑师群体等内容。
《中国近代建筑史概论》对中国近代建筑史有自己独到的理论思考、宏观考察视角和研究框架。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化张复合(Ⅰ)
·近代建筑史学·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势在必行 张复合(3)
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陈伯超(10)
边疆·边缘·边界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现势及其他 刘亦师(1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的建造模式地区差异之考量李海清(27)
张之洞与清末广东钱局的创建 彭长歆(39)
青岛的德国青年风格派建筑及其影响钱毅任璞( 50)
塑造民族体格:武昌体育场的创出与发展(1924 —1937年) 张天洁(64)
·内陆地区近代城镇与建筑·
“西风”渐近影响下的贵州近代建筑 陈顺祥周坚( 75)
黔西南近代建筑浅探罗松( 104)
山西太谷县原铭贤学校近代建设考察刘亦师(114)
近代民族城镇空间的另一叙事结构 ——基于甘孜老城区民居建筑的分析田凯陈颖( 130)
直面“工业遗产”贵州如何应对 ——以“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为例娄清( 142)
被动吸纳与被动植入 ——中国内陆近代建筑样式溯源初探冯铁宏(146)
·近代建筑技术研究·
中东铁路建筑材料应用技术概述刘大平王岩( 157)
中国近代高层建筑技术发展述略刘珊珊黄晓( 171)
沈阳近代建筑技术发展领域归纳陈伯超(183)
原齐鲁大学“号院”修复技术策略评估研究杨昌鸣李娜( 187)
1891年浓尾地震建筑破坏与其后日本建筑界的对应 ——领先世界的建筑抗震研究之始 [日]西泽泰彦(197)沈阳近代三角形木屋架体系研究刘思铎原砚龙(202)
从三一教堂建造史看上海近代建筑技术的进步(1847 —1893年) 郑红彬(215)
北京劝业场建造与修缮技术范磊( 227)
庐山近代石工及其营造技艺之二欧阳怀龙欧阳莎(240)
近代建筑保护中墙体霉变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 谢羽瑶张娟( 256)
中东铁路沿线砖构建筑的破损成因分析 刘诗芸刘松茯(266)
论广东近代建筑彩画饰面中塑形和贴面材料的运用 赵芸菲袁晓君(275)
·近代城市发展与建筑变迁·
上海租界公共交通发展演进的历史分析 张松丁亮( 287)
近代沈阳与首尔的城市形成及发展比较初探(1895 —1945年)——以近代铁路交通体系为切入点 [韩]卢庆旼(300)
近代沈阳中街的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祖祺( 313)
近代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坊的城市空间构成与形态特征刘刚( 323)
天津市南京路今昔——天津英租界路网结构中的“巴洛克”林荫大道 孙媛( 329)
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温州近代建筑赵国权 吴安定(337)
台湾淡水洋行空间变迁分析张志源(346)
近代陈嘉庚校园规划理念的形成发展初探李希铭陈志宏(359)
厦门近代嘉庚建筑立面砖石组合特征初探黄心沛陈志宏(374)
芜湖近代外廊式建筑的外廊构造研究高敏许理王晨( 380)
·近代建筑类型与特征·
朝鲜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建筑特征研究董健菲 [韩]韩东洙(395)
“伪满”时期的东北地区机场飞机库建筑遗存研究 欧阳杰(406)
中东铁路机车库建筑研究陈晨刘大平(414)
中东铁路附属建筑线脚的分类 刘洋( 429)
沈阳近代银行建筑发展史研究 郝鸥 谢占宇(439)
原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教育与办公建筑 孙晓波 钱毅 张娟( 449)
楔入与融合——济宁近代教堂建筑分析与研究 董伟丽 姜波( 460)
北京崇文门亚斯立堂研究杨心慧( 472)
北京圣公会救主堂的历史与风格来源研究徐 卉(483)
中国近代火车站之塘沽南站建筑研究薛林平 周烨( 495)
近代平民住宅的重庆实践张菁 佘海超(504)
青岛里院建筑的本土化演进——基于城市空间类型与建筑空间原型的研究 李 冬(513)
周衡平宅实测与温州近代居住建筑解析 黄培量(527)
·近代街区及建筑考察研究与保护·
延边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状态类型分析 林金花(541)
上海陕西北路优秀近代建筑群之整体保护陈雳 林维航(550)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理学院历史与修复研究童乔慧张喆罗升( 561)
长春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建筑群复原设计 [韩]卢庆旼刘亦师(573)
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的保护修缮与再利用 毛英丽 王岩( 587)
沈阳同泽女中保护与周边开发策略探析 李安娜(596)
近代历史街区保护再生研究陈舒 冯铁宏(609)
·遗产资源、建筑群落考察研究及保护·
中国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李海霞(619)
吉林省中东铁路遗产资源状况考察研究 王新英宋志强(628)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文化空间特性比较研究付雨千刘松茯(640)
胶济铁路沿线近代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贾超王梦寒(650)
长春市宽城区工业遗产调研(1900 —1949年)莫畏卢亚南(662)
近代我国工业建筑的再生性改造研究费腾张宇( 668)
中东铁路建筑群(昂昂溪区)保护规划研究袁帅 刘松茯(674)
浅议近代战场遗址的整体保护
——以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保护修缮为例 俞锋杨珂珂(684)
人民公社时期建筑的价值特征及其保护研究
——晋宁县上蒜人民公社旧址的保护思考 何俊萍(692)
·史料考辨、建筑传媒、建筑师·
20世纪前半叶建筑人员与建筑材料的移动
——以战前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日]西泽泰彦(703)
近代清华校园建设之若干问题辨析 连彦青王玉英刘亦师(713)
民国时期媒体视野中民族建筑的现代性 黄越汪晓茜诸葛净(734)
杨廷宝在沈阳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手法探析刘贝陈伯超(748)
赖特的条纹面砖张书铭郭璇( 757)
附录
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郑红彬(769)
第 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综述 刘珊珊(776)
ABSTRACTS (789)
后记(805)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