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复合、刘亦师。本书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基本信息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前言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于 2014年 7月在贵阳召开“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此次年会由贵州省文物局、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汉阳大学校工科大学建筑学部、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院联合主办,日本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小委员会协办。

贵州地处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历程与沿海城市有较大差异,有自己显著的地域特色。因此,此次年会以“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建筑状况及其保护技术”为主题。

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征集论文启事》自 2013年 6月发出后,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和有关方面研究人员的积极响应,来稿踊跃,提交论文 80篇。经过认真筛选、评审,并同部分作者进行沟通,最终选取 69篇(占接收论文的 86.2%)收入此文集。

69篇论文出自 98名研究者之手,涉及 8个有关专题的研究:

近代建筑史学专题论文7篇(10%);内陆、边疆地区近代城镇与建筑6篇(8.7%);近代建筑技术研究12篇(17.4%);近代城市发展与建筑变迁 10篇(14.5%);近代建筑类型与特征13篇(19%);近代街区及建筑考察研究、保护 7篇(10%);遗产资源、建筑群落考察研究及保护9篇(13.1%);史料考辨、建筑传媒、建筑师5篇(7.3%)。

1986年 10月以来的十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共有 755篇论文收入会刊文集正式出版;随着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的面世,28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 14次学术年会共有 824篇论文正式出版。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研究

继《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七)、(八)之后,此会刊文集第三次将“近代建筑史学研究”列为第一项专题,凸显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注重学术性,逐步深入、提高的新趋向仍在继续。

继《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八)》新增“近代建筑技术及材料”专题之后,此会刊文集继续开辟“近代建筑技术研究”专题(相关论文 12篇,占所收论文的 17.4%,较上一期高出 6.6%),涉及结构体系、技术发展、建筑材料及饰面、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建造与修缮技术、建筑破损成因、墙体霉变及防治等,进一步展开对建筑技术的考察和探讨。

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忽视了建筑技术的角度和层面,不了解外来的近代建筑技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不了解引进外来近代建筑技术的人物和方式,不了解外来的近代建

筑材料、结构、构造以及施工工艺,不研究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中的技术发展,要想真正

搞清楚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过程是不可能的。

随着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建筑历史研究者开始跨出“象牙塔”下海成为大势所趋,在实际工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眼前的这栋历史建筑是否坚固的问题。保护是为了延年益寿,大前提就是对象要有一定的体质,能撑得住、挺得下去。因此,从技术的层面来考察研究近代建筑,就成为近代建筑保护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迈不出去,下面的路就可能走歪。

此外,只有搞清楚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中建筑技术发生、发展的状况,才能抓住建筑近代化发生、发展之根本;只有搞清楚中国建筑近代化进程中建筑技术发生、发展的状况,才能看清建筑现代化的走向和途径。

总而言之,进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开展近代建筑保护工作、探求中国建筑现代创作,都离不开近代建筑技术研究的基础。

有鉴于此,2013年 8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 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代表 25人(其中来自日本的代表 3人),发表论文 11篇,结合工程设计项目、教学测绘实习、进修考察访问等,对所面对的近代建筑从结构、构造、材料、施工等多角度进行了技术层面的探索,体现了与会专家学者在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以此次会议名义发出《开展中国近代技术史研究倡议书》,“倡议开展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推进学科发展,深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为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国内首次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顺利召开,标志着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已经正式将近代建筑技术史作为此后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点。

2013年7月即将召开的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的主题为“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建筑状况及其保护技术”,强调了“保护技术”;同时,期望开始,能够不定期举办专题性的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讨会(国际研讨会),尽快拓展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领域,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

我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八)》的“前言”中说过:

经过我们 26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辛勤耕耘,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成果。但是,我认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根基还不够坚实,特别是研究水平更待于提高,只有在理论层面的提升和对系统研究的把握,才能使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此前基础上有长足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学科际”或“跨学科”研究活动构成了交叉科学知识体系,集分化与综合于一体,实现了科学的整体化。学科交叉的方式多

种多样,跨度日益增大,层次不断加深。唯有从多视角出发,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

科研究,才可能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自 2008年开始进入“深化”阶段;今天,“深化”阶段刚刚历经四年的时间。在今后的几年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向理论层面提升、凸显学术性,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组织健全完善、进一步加强引导性,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20世纪 40~70年代),有部分综合性的著述问世:

梁思成先生于 1944年完成的《中国建筑史》“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梁思成全集》(第 4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4月,215~222页)论及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是较早的通史性述作。

1958年 10月至 1961年 10月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编辑工作,是中国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首次较具规模的研究,完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1959年 11月,未正式出版)以及在其基础上缩编的《中国建筑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2年 10月)。

1964年在香港出版的徐敬直著《中国建筑之古今》(Gin-Djin Su: “Chinese Architecture— Past and Contemporary”, The Sin poh Amalgamated (H.K.) Limited, 1964),其中“当代中国建筑”(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部分,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较重要的专著。

1979年 7月,为国内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其中“第二篇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为 1962年《中国近代建筑简史》的翻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年 7月),但大为简缩,其后多次再版。

上述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及著作,为第二时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个基础甚为薄弱。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二时期,始自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延续至今已有 28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编写工作一直没有提上日程。

其中的原因,我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八)的“前言”中说过: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多有把建筑和资料仅停留在“符号”的表象层面上,缺乏考证,不作研究,认识没有深度的情况;再加上对比较的方法一无所知,就物论物,更使认识不能由表及里,看到实质,发掘出内涵。

因此,在“目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根基还不够坚实”的现实情况下,聚集人员、分头编写、汇总归纳、整理成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国有 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可以说,如果其中没有半数以上编写出了自己的近代建筑史,那么,汇编出来的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年 7月版《中国建筑史》“第二篇中国近代建筑”,可以说就是一例。

在“目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根基还不够坚实”的现实情况下,是否就不能进行《中

国近代建筑史》的编写工作呢?当然可以,且应着手进行;只是不应采取集体汇编的做法。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编写,同《中国近代史》的编写有类似之处。名为《中国近代

史》的著作很多,其中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武汉出版社, 2012年 6月版)只有几万字,

可以说是一本小册子,但是蒋廷黻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他所理解的中国近代

史,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前途命运以至最直接的现实政治思考。他的《中国近代史》,证实

了历史学是一门主观性最强的学问。

按照蒋廷黻所传承的新史学历史观,新史学就是要参与历史创造,而不仅仅是历史的

记录和研究。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根基还不够坚实”的现实情况下,

发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的主观性,以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视角,去写一本有自己特

点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是较为适宜的。

就此而言,梁思成先生、徐敬直先生已经有了开创性的著述。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的第二时期之初,赵国文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就“从中国三大阶梯的

地理特点和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的四次传播入手,构筑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时空框

架”(《华中建筑》 1987年第 2期“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辑”),提出了新思路;

分别在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的钱毅、刘亦师,在

2007年 7月—2009年 6月、2012年 3月—2014年 4月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站进行研究期

间,则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编写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期待着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特点的《中国近代建筑史》问世,最好是能有几个版本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二时期,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所进行的努力,主办年会

等学术活动、出版会刊等学术专著,都是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希望有志

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同人,能在我们工作的基础之上,经过辛勤的努力,收获自己丰

硕的研究成果。

关于中国现代建筑史方面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展开。虽有《中国现代建筑

史纲(1949—1985)》(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 5月)、《中国现代建筑史》(邹德侬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8月)出版,但以历史档案和正式发表的文献为主,基本是对建筑事件和建筑实例的介绍,未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切实

的评价,没有理出中国现代建筑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和脉络,距史尚远。

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虽然中国现代史已走过六十几年,但中国现代时期(1949年—21世纪中叶)尚在进行;在一个历史时期尚未结束之前,对其中的某一领域进行评介,有较大难度。

(2)中国现代时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变化激烈,政治经济情况复杂,导致建筑领域的发展混乱,至今尚未理出头绪、形成一定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更遑论摸索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规律

(3)中国现代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即便在某一个省份、某一个地区也是如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很难归纳出某一个省份、某一个地区建筑发展状况;纵论中国现代建筑史,则更是勉为其难。

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日益迫切,影响面广且大,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涉足,相关研究已有所开展,特别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多有涉及。虽然形成局面尚待时日,但随着中国现代时期的前进脚步,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也一定会长足发展。

关于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组织健全

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下属的三级组织,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于 1997年 8月成立后,统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使之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扩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0年 7月,始自 1986年、两年一次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再度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历经二十四年,她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年会,由此正式定名为 “第 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同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于 1998年创办的学术丛书《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开始作为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年会会刊出版,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七)》的扉页上标识“第 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字样。

2012年 7月“第 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之后,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聘任了秘书长;在“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上,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将聘任学术委员,使组织健全完善。

学术委员的主要职责是:对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主任委员、秘书长征集年会论文、组织年会召开;在主任委员、秘书长指导下,以“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的名义开展相关学术活动,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

再过两年,待到 2016年“第 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召开,我们将迎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起步的 30年、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深化”阶段的第八年。历经七年“起步”( 1986—1993年)、十五年“发展”(1993—2008年)和八年“深化”( 2008—2016年),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来!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各位学术委员的努力,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深化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期待着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期待着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建筑史》陆续问世,期待着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长足发展!

承各位作者积极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教育部 2011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清华大学 “985工程”三期本科教材及教学资源专题建设项目联合资助,

使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得以在研讨会之前问世。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

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和承办单位,为开好此次会议,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进行了周密妥帖的安排,为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在贵阳的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

今天,在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即将召开之际,谨对大力支持会议召开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贵州省文物局、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各级领导,对合作多年并一直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予以关注、支持的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村松伸教授,对汉阳大学校工科大学建筑学部韩东洙教授,对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院叶文心教授,对日本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小委员会西泽泰彦教授,对为会议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各位同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热情代为发布征求论文启事、进行相关报道的建筑文化媒体,对积极支持此次研讨会、踊跃提交论文的研究者,对清华大学出版社,对关注、支持此次研讨会的有关人士、机构和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预祝 7月第 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顺利、圆满、成功!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

主任委员

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14年5月 ·北京

查看详情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里香

  • 株高60-70cm,冠幅40-50cm
  • 韶顺然花木场
  • 13%
  •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韶顺然花木场
  • 2022-12-07
查看价格

Upho中国

  • 内墙砖2600×1300
  • Phomi
  • 13%
  • 中山市绿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中国红(樱花)

  •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4cm;品牌:天适
  • 天适
  • 13%
  •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中国红(樱花)

  •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8cm;品牌:天适
  • 天适
  • 13%
  •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中国红(樱花)

  •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2cm;品牌:天适
  • 天适
  • 13%
  •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广州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 电流250A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

  • 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 1.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华为)
  • 1项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3-21
查看价格

建筑模型

  • 1:110定制建筑模型3500×3500建筑用模型专用ABS跟进口亚克力制作,建筑路网发光,环境淡雅写实制作.
  • 1套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1-09
查看价格

牧角阀

  • 牧角阀
  • 20个
  • 3
  • 九牧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5-25
查看价格

控制保护

  • KB0-12C/M12/06M
  • 1台
  • 1
  • 浙江正泰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1-14
查看价格

建筑焦油

  • 建筑焦油
  • 567.2kg
  • 1
  • 不限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9-25
查看价格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目录

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化张复合(Ⅰ)

·近代建筑史学·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势在必行 张复合(3)

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陈伯超(10)

边疆·边缘·边界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现势及其他 刘亦师(1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工程的建造模式地区差异之考量李海清(27)

张之洞与清末广东钱局的创建 彭长歆(39)

青岛的德国青年风格派建筑及其影响钱毅任璞( 50)

塑造民族体格:武昌体育场的创出与发展(1924 —1937年) 张天洁(64)

·内陆地区近代城镇与建筑·

“西风”渐近影响下的贵州近代建筑 陈顺祥周坚( 75)

黔西南近代建筑浅探罗松( 104)

山西太谷县原铭贤学校近代建设考察刘亦师(114)

近代民族城镇空间的另一叙事结构 ——基于甘孜老城区民居建筑的分析田凯陈颖( 130)

直面“工业遗产”贵州如何应对 ——以“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为例娄清( 142)

被动吸纳与被动植入 ——中国内陆近代建筑样式溯源初探冯铁宏(146)

·近代建筑技术研究·

中东铁路建筑材料应用技术概述刘大平王岩( 157)

中国近代高层建筑技术发展述略刘珊珊黄晓( 171)

沈阳近代建筑技术发展领域归纳陈伯超(183)

原齐鲁大学“号院”修复技术策略评估研究杨昌鸣李娜( 187)

1891年浓尾地震建筑破坏与其后日本建筑界的对应 ——领先世界的建筑抗震研究之始 [日]西泽泰彦(197)沈阳近代三角形木屋架体系研究刘思铎原砚龙(202)

从三一教堂建造史看上海近代建筑技术的进步(1847 —1893年) 郑红彬(215)

北京劝业场建造与修缮技术范磊( 227)

庐山近代石工及其营造技艺之二欧阳怀龙欧阳莎(240)

近代建筑保护中墙体霉变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 谢羽瑶张娟( 256)

中东铁路沿线砖构建筑的破损成因分析 刘诗芸刘松茯(266)

论广东近代建筑彩画饰面中塑形和贴面材料的运用 赵芸菲袁晓君(275)

·近代城市发展与建筑变迁·

上海租界公共交通发展演进的历史分析 张松丁亮( 287)

近代沈阳与首尔的城市形成及发展比较初探(1895 —1945年)——以近代铁路交通体系为切入点 [韩]卢庆旼(300)

近代沈阳中街的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祖祺( 313)

近代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坊的城市空间构成与形态特征刘刚( 323)

天津市南京路今昔——天津英租界路网结构中的“巴洛克”林荫大道 孙媛( 329)

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温州近代建筑赵国权 吴安定(337)

台湾淡水洋行空间变迁分析张志源(346)

近代陈嘉庚校园规划理念的形成发展初探李希铭陈志宏(359)

厦门近代嘉庚建筑立面砖石组合特征初探黄心沛陈志宏(374)

芜湖近代外廊式建筑的外廊构造研究高敏许理王晨( 380)

·近代建筑类型与特征·

朝鲜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建筑特征研究董健菲 [韩]韩东洙(395)

“伪满”时期的东北地区机场飞机库建筑遗存研究 欧阳杰(406)

中东铁路机车库建筑研究陈晨刘大平(414)

中东铁路附属建筑线脚的分类 刘洋( 429)

沈阳近代银行建筑发展史研究 郝鸥 谢占宇(439)

原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教育与办公建筑 孙晓波 钱毅 张娟( 449)

楔入与融合——济宁近代教堂建筑分析与研究 董伟丽 姜波( 460)

北京崇文门亚斯立堂研究杨心慧( 472)

北京圣公会救主堂的历史与风格来源研究徐 卉(483)

中国近代火车站之塘沽南站建筑研究薛林平 周烨( 495)

近代平民住宅的重庆实践张菁 佘海超(504)

青岛里院建筑的本土化演进——基于城市空间类型与建筑空间原型的研究 李 冬(513)

周衡平宅实测与温州近代居住建筑解析 黄培量(527)

·近代街区及建筑考察研究与保护·

延边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状态类型分析 林金花(541)

上海陕西北路优秀近代建筑群之整体保护陈雳 林维航(550)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理学院历史与修复研究童乔慧张喆罗升( 561)

长春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建筑群复原设计 [韩]卢庆旼刘亦师(573)

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的保护修缮与再利用 毛英丽 王岩( 587)

沈阳同泽女中保护与周边开发策略探析 李安娜(596)

近代历史街区保护再生研究陈舒 冯铁宏(609)

·遗产资源、建筑群落考察研究及保护·

中国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李海霞(619)

吉林省中东铁路遗产资源状况考察研究 王新英宋志强(628)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的文化空间特性比较研究付雨千刘松茯(640)

胶济铁路沿线近代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贾超王梦寒(650)

长春市宽城区工业遗产调研(1900 —1949年)莫畏卢亚南(662)

近代我国工业建筑的再生性改造研究费腾张宇( 668)

中东铁路建筑群(昂昂溪区)保护规划研究袁帅 刘松茯(674)

浅议近代战场遗址的整体保护

——以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保护修缮为例 俞锋杨珂珂(684)

人民公社时期建筑的价值特征及其保护研究

——晋宁县上蒜人民公社旧址的保护思考 何俊萍(692)

·史料考辨、建筑传媒、建筑师·

20世纪前半叶建筑人员与建筑材料的移动

——以战前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日]西泽泰彦(703)

近代清华校园建设之若干问题辨析 连彦青王玉英刘亦师(713)

民国时期媒体视野中民族建筑的现代性 黄越汪晓茜诸葛净(734)

杨廷宝在沈阳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手法探析刘贝陈伯超(748)

赖特的条纹面砖张书铭郭璇( 757)

附录

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郑红彬(769)

第 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综述 刘珊珊(776)

ABSTRACTS (789)

后记(805)2100433B

查看详情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的第九部——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2014)。其中所载69篇论文,是从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2014)所征集的8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内容涉及近代建筑史学,内陆地区近代城镇与建筑,近代建筑技术研究,近代城市发展与建筑变迁,近代建筑类型与特征,近代街区及建筑考察研究与保护,史料考辨、建筑传媒、建筑师等。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文物保护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建筑学等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查看详情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文献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研究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研究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研究

格式:pdf

大小:237KB

页数: 7页

中国近代建筑史既是一部异域建筑体系被动输入,本土木结构建筑走向解体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社会主动追求建筑现代化、探索建筑本土化的历史。这个过程中,在上海、天津、武汉、宁波等开埠城市,有一批领时代之先的营造商(现称为建筑商)和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积极参与租界区建设或旧城改建,迅速掌握现代建筑理念和组织结构方式,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营造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宁波帮营造商和设计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在分析宁波帮及其特征、宁波帮在近代建筑行业的崛起、宁波帮与近代建筑遗存、宁波帮建筑文化特征等的基础上,明晰了宁波帮在中国近代建筑业中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对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的贡献,以作为今天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借鉴。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七)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的第七部——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2010)。其中所载88篇论文,是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2010)从所征集的122篇学术论文中经审阅后选出的,内容涉及近代建筑史学研究;近代建筑样式及其演变研究:近代城乡发展研究及历史地段考察;近代建筑类型研究及个案考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近代历史地段及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近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制度;近代建筑装饰变化及特征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汲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参考价值。《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教材,又可作为了解当地人文、风土历史、城市变迁的指南。

目录:

查看详情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图书简介

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中的第六辑。其中收载了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的125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邻边界地区城市及建筑之研究与保护;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之考察研究;近代建筑类型与样式研究;近代历史地段考察研究与保护;工业遗产考察研究与保护利用;近代建筑考察研究;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综合研究;近代建筑理论及史学研究;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业界研究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本书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吸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对政府相关领导、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也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辅助教材,也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城市变迁有参考意义。

查看详情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图书目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6)——纪念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张复合(1)

军事史视角下的近代建筑与城市研究.旅顺的双重属性及其遗产保护对策研究.................................................奚江琳于炳清都超峰(29)

清末广东黄埔的洋务建设与空间生产.................................................................................彭长歆(36)

中东铁路干线军事建筑类型初探..........................................................................周楠王岩(46)

吉林省中东铁路军事设施建筑调查与研究............................................................王新英张书铭(58)

旅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再开发与利用——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为例...................................................................于大海聂伟(68)

海洋贸易视野下宁波与澳门传统城防体系比较研究...........................................................赵淑红(75)

贵州镇远和平村旧址的遗产价值与遗产地精神的保护及延续.................李欣宇钱毅杜凡丁(83)

从龙湾炮台的历史和格局看温州近代海防体系建设...........................................................黄培量(89)

围护与融合——17—20世纪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田凯陈颖(96)

咸同兵燹与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演变.................................................................王益吴永发(103)

近代城市与建筑考察研究及保护"para" label-module="para">

澳门历史城区申报世界遗产历程之分析............................................................................张志源(126)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宁波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演变................................................姚颖(134)

北平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与故都城市空间生产(1928—1937)...............................................王谦(141)

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空间句法解析....................................................................孙青峰孙艳峰(150)

历史环境的回归与城市功能的整合——青岛近代历史城区保护的思考............................................................................陈雳(157)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解析.............................................................许晓婷刘松茯(166)

从价值角度谈历史建筑复原重建——以哈尔滨工人文化宫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为例........................................刘文卿李琦(174)

近代图们江北岸渡船场村落的选址特点.............................................................林金花姜勇(181)

沈阳近代公园发展历程初探..............................................................................................孟飘(191)

"para" label-module="para">

问题"para" label-module="para">

沈阳近代建筑技术发展特征...............................................................................刘思铎陈伯超(207)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司道光刘大平(215)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模块化现象研究....................................................................郭威刘大平(221)

管窥近代上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郑红彬(232)

哈尔滨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研究....................................................................王兰兰刘松茯(239)

东北近代建筑机制红砖尺寸解读........................................................................张书铭刘大平(246)

近代建筑类型与特征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考......................................................................................钱毅孟昳然(263)

小中山陵设计建造考——南岳忠烈祠对中山陵的承继与拓展.....................................................................李海霞(272)

中国近代火车站之胶济铁路济南站研究...............................................薛林平闫庆郑旭(283)

百子亭近代城市住宅之研究——以原敏兴旧居为例...............................................................................胡占芳周琦(292)

国货运动与南京现代化商业设施(1928—1937).............................................陈勐周琦(302)

博克图镇中东铁路历史建筑调研与浅析.............................................................曲蒙刘大平(312)

日据时期在中东铁路南满支线附属地内兴建的公共建筑....................................雷家玥刘大平(322)

中东铁路沿线东正教堂建筑研究........................................................................赵庆超刘大平(332)

上海震旦大学的校园建筑(1903—1952).......................................................................任轶(341)

沈阳张学良旧居历史价值研究.............................................................毕毅经真陈凯(348)

"para" label-module="para">

跨越1949年界限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初论——以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及其技术标准为例..........................................................刘亦师(357)

1919年实施的大连市建筑法规的特征...................................................................[日]西泽泰彦(374)

基于上海工部局年报(1923—1942)统计的工部局局属建筑管理研究............................朱晓明(381)

近代上海戏院建筑的安全性控制——关于消防规则和管理制度....................................................................汪晓茜张崇霞(393)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建筑物和构筑物统计分析...................冯铁宏李晓蕾王潮(402)

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物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对下一阶段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建议..........................................................杜凡丁李欣宇(408)

南京近代教会中学的肇始——金陵中学历史老建筑探析....................................................................王荷池周琦(419)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适应性策略——以金陵大学礼拜堂为例.......................................................................................韩艺宽(429)

《满洲建筑杂志》初考.......................................................................陈颖李张子薇姚逸可(437)

日本帝国主义时期的满洲建筑协会....................................................................陈建仲傅朝卿(445)

解析卢毓骏翻译勒"para" label-module="para">

谈19世纪英国建筑“现代实验”及其在近代中国的谱系延伸...........................程世卓朱海玄(463)

近40年东北城市史英文文献述评.....................................................................................许静(471)

"para" label-module="para">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教育及其在中国的移植与转化——以之江大学建筑系为例........................................................................钱锋王森民(481)

比利时传教士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和羹柏的教会建筑..............................................................................................罗薇(492)

建筑之旅:1949年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王浩娱(503)

亨利"para" label-module="para">

华盖建筑事务所立法院方案研究........................................................................高钢周琦(517)

近代职业建筑师从事机场建筑设计项目实践的研究..........................................................欧阳杰(524)

奚福泉20世纪30年代建筑设计手法探究.........................................................曲艺李芳星(531)

1932年的一份建筑评论——浅析刘既漂《武汉大学建筑之研究》..................................................张天洁王凯来(541)

茂旦洋行与美国康州卢弥斯学校规划及建筑设计..............................................................刘亦师(549)

卢毓骏与《防空建筑学》...................................................................................余君望李海清(563)

张镛森与东南大学建筑技术学科........................................................................王琳嫣李海清(571)

贝寿同的法院与监狱作品..................................................................................................贝蓓芝(582)

"para" label-module="para">

2014年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贵阳)综述....................................................刘亦师(591)

ABSTRACTS..............................................................................................................................(595)

后记..................................................................................................................................刘亦师(611)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