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批准号 |
59978005 |
项目名称 |
灾害性地震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机理及抗震措施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4 |
项目负责人 |
刘凯欣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北京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0-01-01 至 2002-12-31 |
支持经费 |
13(万元) |
本项目通过实验获取和归纳静载与动载同时作用时钢筋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开发有限元一离散元杂交的数值计算方法,从细观尺度上模拟灾害性地震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形—损伤、破坏的演化过程和应力波传播过程。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载荷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机理,并研究抗震防灾措施。本项目在抗震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100433B
地震力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特点和抗震措施
地震力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特点和抗震措施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至今可预报性仍然很 低。强烈地震常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家 ,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 辽阔 ,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一、结构在地震下的主要特点 地震以波的形式从震源 (地面上的相对位置称震中 )向周围快速传播,通过岩土和地基, 使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产生不规则的往复振动和激烈的变形。结构在地震时发生的相应 运动称为地震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同时,结构内部发生很大的内力 (应力 )和变 形,当它们超过了材料和构件的各项极限值后,结构将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例如 混凝土裂缝,钢筋屈服,显著的残余变形,局部的破损,碎块或构件坠落,整体结构倾斜, 甚至倒塌等等。 在震中区附近,地面运动的垂直方向振动激烈,且频率高,水平方向振动较
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在分析现有结构地震破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文中采用三线退化型恢复力模型对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地震(唐山地震、海城地震、天津地震)作用下的变化与累积耗能、极限变形与极限滞回耗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的破损结果与实际震害结果的对比,确定了模型参数,从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水库大坝或者水库的其他重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后要做到:“大震不垮,小震不坏”切实保障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采取如下抗震措施对减轻水坝工程震害方面已有了较多的经验:
1) 如果土坝的夯实、碾压、防渗截水槽与防渗墙等施工质量较好、运行水位适宜的情况下,即使在地震烈度10度区内,土坝也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2) 地震最普遍的震害是裂缝和变形,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辅助防渗措施,并预留足够的坝顶超高,设置稳定防浪墙,防止因震陷或地震涌浪漫坝造成的溃坝事故。
3) 对可能发生砂层或软弱土层液化的地方进行前期处置,如实施置换土法或者深层加密技术等,经过处理的土坝能有效地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
4) 对坝下埋管(册田水库如清泉洞)地震后必须加强观测与抢护。地下埋管在地震烈度较大时易于折断、裂缝、漏水,极有可能形成较大的渗流通道,如果抢护不及时的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导致大坝的溃决。
★据现有资料来看,地震造成的溃坝,一般发生有主震后的2~3小时以后,有的发生在1天以后,所以及时的抢护工作就尤为重要。
批准号 |
50578032 |
项目名称 |
水下悬浮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方法及破坏机理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10 |
项目负责人 |
陈健云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24(万元) |
水下悬浮隧道不仅可作为跨越海峡的交通动脉,而且可用于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我国的一些沿海海峡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在地震-浪-流联合作用下悬浮隧道的动力安全性十分重要。本项目通过固体和流体无限域边界波动特性的分析方法及数值模型的研究,以及海底地震动引起的浪流耦合动水压力波作用模型分析,建立悬浮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地基-流体-隧道系统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水下悬浮隧道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的动力响应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