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最早蕨类植物学家曾将所有真蕨类列为一目,故真蕨目又名水龙骨目。1905年丹麦蕨类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克·阿尔伯特·克里斯滕森(1872–1942)将真蕨目分为10个科。1940年中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1898年2月15日-1986年7月22日)将水龙骨科分为33科,从而结束了真蕨类中存在的混乱情况,引起了当时国际蕨类学界的争论和重视,并在其后的年代里逐渐为各国学者所采用。
根状茎通常有鳞片,少为光滑,或有毛,或二者并存,一般粗短直立,或匍匐或细长横走,在树形蕨或某些种类,茎上包有叶柄的宿存基部。叶幼时拳卷,全缘,线形或披针形,或分裂为掌状,或二叉分枝,或为一至多回羽状分裂;叶质地非常不一,膜质,草质,纸质,革质或肉质;叶脉型变化极大,主脉(或称中脉,中肋)通常发达,侧脉常为羽状,少为二叉分枝,分离或连结为各式网状,有时成为复杂的网状脉,有内藏小脉或没有。孢子囊的形体不一,有柄或无柄,有一发育完整的环带,环带的位置有顶生,直生,斜生或腰部水平横绕,少有仅在顶部附生有几个加厚细胞的不发育环带,并自裂口处开裂散布孢子;孢子囊通常聚生成孢子囊羣(堆),生于叶之下面,叶面生或叶缘生;孢子囊羣的形体非常不一,幼时通常为膜质或少为质厚的盖掩护,或完全裸露无盖。
序号 | 中文名称 | 拉丁二名法 | 模式物种 |
---|---|---|---|
1 | 瘤足蕨科 | Plagiogyriaceae | 瘤足蕨 |
2 | 里白科 | Gleicheniaceae | 里白 |
3 | 莎草蕨科 | Schizaeaceae | 莎草蕨 |
4 | 海金沙科 | Lygodiaceae | 海金沙 |
5 | 膜蕨科 | Hymenophyllaceae | 膜蕨 |
6 | 蚌壳蕨科 | Dicksoniaceae | 蚌壳蕨 |
7 | 桫椤科 | Cyatheaceae | 桫椤 |
8 | 稀子蕨科 | Monachosoraceae | 稀子蕨 |
9 | 碗蕨科 | Dennstaedtiaceae | 碗蕨 |
10 | 鳞始蕨科 | Lindsaeaceae | 鳞始蕨 |
11 | 竹叶蕨科 | Taenitidaceae | 竹叶蕨 |
12 | 姬蕨科 | Hypolepidaceae | 姬蕨 |
13 | 蕨科 | Pteridiaceae | 凤尾蕨 |
14 | 凤尾蕨科 | Pteridaceae | 凤尾蕨 |
15 | 卤蕨科 | Acrostichaceae | 卤蕨 |
16 | 光叶藤蕨科 | Stenochlaenaceae | 光叶藤萝 |
17 | 中国蕨科 | Sinopteridaceae | 中国蕨 |
18 | 铁线蕨科 | Adiantaceae | 铁线蕨 |
19 | 水蕨科 | Parkeriaceae | 水蕨 |
20 | 裸子蕨科 | Hemionitidaceae | 裸子蕨 |
21 | 车前蕨科 | Antrophyaceae | 车前蕨 |
22 | 书带蕨科 | Vittariaceae | 书带蕨 |
23 | 蹄盖蕨科 | Athyriaceae | 蹄盖蕨 |
24 | 肿足蕨科 | Hypodematiaceae | 肿足蕨 |
25 | 金星蕨科 | Thelypteridaceae | 金星蕨 |
26 | 铁角蕨科 | Aspleniaceae | 铁角蕨 |
27 | 睫毛蕨科 | Pleurosoriopsidaceae | 睫毛蕨 |
28 | 球子蕨科 | Onocleaceae | 球子蕨 |
29 | 岩蕨科 | Woodsiaceae | 岩蕨 |
30 | 乌毛蕨科 | Blechnaceae | 乌毛蕨 |
31 | 球盖蕨科 | Peranemaceae | 球盖蕨 |
32 | 鳞毛蕨科 | Dryopteridaceae | 鳞毛蕨 |
33 | 叉蕨科 | Aspidiaceae | 叉蕨 |
34 | 实蕨科 | Bolbitidaceae | 实蕨 |
35 | 藤蕨科 | Lomariopsidaceae | 藤蕨 |
36 | 舌蕨科 | Elaphoglossaceae | 舌蕨 |
37 | 肾蕨科 | Nephrolepidaceae | 肾蕨 |
38 | 条蕨科 | Oleandraceae | 条蕨 |
39 | 骨碎补科 | Davalliaceae | 骨碎补 |
40 | 雨蕨科 | Gymnogrammitidaceae | 雨蕨 |
41 | 双扇蕨科 | Dipteridaceae | 双扇蕨 |
42 | 燕尾蕨科 | Cheiropleuriaceae | 燕尾蕨 |
43 | 水龙骨科 | Polypodiaceae | 水龙骨 |
44 | 槲蕨科 | Drynariaceae | 槲蕨 |
45 | 鹿角蕨科 | Platyceriaceae | 鹿角蕨 |
46 | 禾叶蕨科 | Grammitidaceae | 禾叶蕨 |
47 | 剑蕨科 | Loxogrammaceae | 箭蕨 |
海南蒲桃,别名:乌墨、乌楣,拉丁文名:Syzygium cumini (L.) Skeels.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桃金娘目;桃金娘科;蒲桃属;海南蒲桃。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卫矛科、卫矛属
分布:绿岛、兰屿、台湾境内 2,500 公尺以下。台湾广见于全岛中低海拔山区森林内,着生为主,偶岩生,数量非常多。用途:1.盆栽、寄植观赏等。其叶片为优良花材。山地同胞取奇芽捣碎敷创伤,而且卷曲嫩叶可...
亚洲野茉莉科属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用聚类分析的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等5种方法对亚洲野茉莉科的属进行了分类。形态分类与聚类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根据聚类图(树状图),支持笔者将产于印度、缅甸、泰国至中国云南南部,原归于歧序野茉莉属(Bruinsmia)中的一种(B.Polysperma(Clarke)van Steenis)另立一新属──新野茉莉属(Neostyraxgen.nov.)。
分类学基本知识PPT资料39页
分类学基本知识PPT资料39页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
● 隶属:真核域--植物界--蕨类植物门--真蕨纲--真蕨目-- 双扇蕨科
真蕨目(Filicales)的1个科。约60属,85 0种。分布全世界,尤多见于热带美洲。特征为孢子囊沿叶脉成行排列,或著生于叶脉尖端上或近旁;无囊群盖,或覆以卷曲的叶缘(假囊群盖),或生于沟内。
本科最熟知的种类见于铁线蕨亚科(Adiantoideae)。铁线蕨属(Adiantum)约有200种,叶光泽,通常平滑,其结构很有特色。北方铁线蕨(Adiantum pedatum)见于北美及东亚的林地。旱蕨属(Pellaea)和碎米蕨属(Cheilanthes)亦属铁线蕨亚科,一般生长在多岩石的悬崖上或岩礁上。
按此分类系统还有一个亚科──书带蕨亚科(Vittarioideae),该亚科包含7属,最大的属为书带蕨属(Vittaria, 俗名鞋带蕨)及车前蕨属(Antrophyum),均广泛分布于热带。
本科有2属--铁线蕨属 Adiantum L. 和黑华德属 Hewardia J. Sm.,前者广布于世界各地,后者仅产于南美洲,但通常被认为是单属的科。
门中文名 | 蕨类植物门 |
门英文名 | Pteridophyta |
纲中文名 | 蕨纲 |
纲英文名 | Filicopsida |
目中文名 | 真蕨目 |
目英文名 | Eufilicales |
科中文名 | 石竹科 |
科拉丁名 | Caryophyllaceae |
属中文名 | 无心菜(蚤缀)属 |
属拉丁名 | Arenaria |
种中文名 | 球花福禄草 |
种拉丁名 | Arenaria globiflora (Wall. ex Fenzl) Edgew et Hook. f. |
生境 | 本种没有生境资料 |
是否中国特有 | 否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国外分布 | 尼泊尔 |
国内分布 | 西藏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