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浙江省抽水蓄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 “抽蓄中心”)于2010年9月30日经省科技厅批复组建,负责人为姜忠见。
抽蓄中心依托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东院”)和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华东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后二者皆为浙江华东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子公司,简称“华东发展”)而建设,以华东院抽水蓄能项目管理部及有关专业所(处)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试验组成人员主要来自华东院及华东发展。华东院现有员工1600多人,其中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400人,其中,拥有国家设计大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浙江省151人才32人、以及各类省部级专家库成员近400人次,持有国家注册各类执业资格人员500余人次。院内专业技术门类齐全,设有26个专业设计研究所,在水利水电与新能源、城市与环境建设等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整合与科技攻关能力。目前院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抽蓄中心设在华东院本部办公基地。华东院现有2幢办公大楼,约25000m。华东院和华东发展联合建设的水工实验室位于杭州市古墩路997号院区内,目前已有实验室建筑面积约800m;机电设备实验室目前位于杭州市善贤路18号(华东发展子公司浙江华东机电有限公司内),共有实验室建筑面积约450m,即将搬入杭州市江东开发区的新试验基地内,实验室建筑面积和试验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实验室建筑面积将达到700m以上。
抽蓄中心主要研究内容:
1)抽水蓄能建设战略研究:
(1)电网抽水蓄能电站合理比重及布局研究
(2)“西电东送”与抽水蓄能电站发展战略布局研究
(3)抽水蓄能电站与风能配合运行研究
(4)抽水蓄能电站经营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研究
2)抽水蓄能工程构筑物技术研究:
(1)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水道衬砌结构与围岩渗透机理研究
(2)抽水蓄能电站电站水力学过渡过程研究
(3)库盆及山体整体三维渗流场和坝体应力场-渗流场的耦合分析及渗控措施研究
(4)抽水蓄能电站水库防渗方式研究
3)抽水蓄能机组关键技术研究:
(1)混流式水泵水轮机稳定性研究
(2)超高水头水泵水轮机参数、结构型式及稳定性研究
(3)变速发电电动机对电力系统的作用和应用研究
(4)大型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系统动态热工模拟技术研究2100433B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心依托航天集团、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先进的空间光伏技术,将其在特殊用途设备电源系统,高能化学电源、物理电源和电子电源的设计、研究、生产和试验上的经验和优势运用于地面用(民用)太阳...
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一家民营企业集团,专业从事轨道交通、数控设备、办公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物流等五项核心业务。集团总资产35亿元,2008年工业销售3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外贸出...
不同的专业对材料的要求不一样的,不同的技术职称对材料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助工都是在单位里可以评定的,工程师在市里的专业委员会评,副高在省里的专业委员会。看你属于什么专业委员会,然后去相应的网站查询...
浙江省油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建设计划
根据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财政厅和浙江省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下达2012年度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的通知》,桐乡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承担的“浙江省油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列为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建设期为一年,成为全省4家拟培育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桐乡市首家被列入培育的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写提纲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申报书编写提纲 首先要根据管理办法和申报通知中对工程中心的定位要求 管理办法: 第二条 工程中心建设旨在以促进我省产业科技创新为目标, 加强工程化研 发平台建设,开展工程技术研究、 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 开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 关键技术,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 辐射,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 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 力。 第三条 工程中心建设按照“ 统筹规划、突出优势、制度创新、支撑发展” 的原则,主要依托省内有关行业或领域中科技实力较强的重点科研机构、 省级以 上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 建成“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科研开发实体。 第四条 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我省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 针对行业或区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进行攻关,在自主创新和引进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创造新成果,开发新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00433B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聚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具备先进科研装备条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领和服务的科研机构。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第三条 主要任务:
(一)集聚整合创新要素。集聚整合依托单位、共建单位的创新资源,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为我省本领域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基地。
(二)培养造就创新人才。注重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为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
(三)组织开展科技创新。针对科技发展前沿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研发活动,支撑相关领域和行业技术进步,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先导基地。
(四)推进资源开放共享。面向社会实行对外开放,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建立开放基金,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功能,为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条件,成为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基地。
第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遵循“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强化优势、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 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根据各自职能负责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日常工作由省科技厅负责。
(一)省科技厅负责组织编制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体建设规划,明确布局原则、优先领域和政策措施等,牵头开展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考核与评价等工作;
(二)省发改委协同省科技厅审核建设方案,共同做好认定和相关管理工作;
(三)省财政厅负责财政补助资金的预算审核与安排落实,监督检查预算执行和规范使用情况,协同做好认定和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支持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我省优势特色的学科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
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申报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由省科技厅发布通知。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应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有相对集中的科研场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达2000万元以上。
(二)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拥有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专职科技人员应不少于30人,其中副高(含)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60%。
(三)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规范有效的管理运行制度;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能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具备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任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近三年未发生环保、安全、知识产权以及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
第七条 由依托单位填报相关申报材料,经省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签署意见后报省科技厅。省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省属企业可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
第八条 省重点实验室名称应采用“浙江省 核心研究方向 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XXX of Zhejiang Province)。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称应采用“浙江省 核心研发方向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f Zhejiang Province)。
第九条 省科技厅按照申报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根据初审结果,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
第十条 实地考察和评审内容包括:
(一)考察核实依托单位是否具备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主要包括现有专职科技人员、设备设施、研发场地和经费投入等;
(二)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是否明确合理,是否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方案和主要任务是否切实可行;
(三)研究方向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或省内领先水平;
(四)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
(五)依托单位财务状况、保障措施能否保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可持续运行。
第十一条 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根据实地考察和评审结果,择优确定拟认定的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并在省科技厅门户网站或其他省级媒体公示7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联合发文予以认定。
第三章 运行与管理
第十二条 经认定的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责任期管理制度,签订责任书。责任期为自认定之日起2年。
第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依托单位应根据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结合省的重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
第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建立健全建设运行管理制度,制订包括学术委员会章程以及科研、仪器设备、财务、人才、知识产权、开放基金、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加强开放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广与应用创新方法,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创新成果,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依托单位要为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建设和运行所需人才、资金、设备和场地等必要条件保障,协调解决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五条 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与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人选应是本学科或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年龄不超过60周岁。每届任期一般为五年。
第十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学术活动、开放研究课题,提供技术经济咨询等。
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本领域专家组成,一般为7至11人(单数)组成,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成员由依托单位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每届任期一般为五年,每次换届的调整人数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第十七条 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名称更名、研究方向变更等,应提出书面报告,提交学术委员会和相关学科专家论证。由依托单位审核并出具事项变更报告,报省科技厅核准。
第十八条 建立全过程管理的信息系统,加强对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统计、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各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及时在信息系统中填报反映其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情况。
第十九条 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名称。
第四章 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条 对2年责任期满的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省科技厅根据责任书内容组织对其进行考核。
(一)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类。
(二)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黄牌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撤销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格。
第二十一条 责任期后,每三年组织一次评价工作。评价工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附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
(一)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并公布评价结果。
(二)对评价结果为“优秀”的,给予后续经费支持,并优先支持申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对评价结果为“不合格”或排名倒数5%以内的,取消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格。以后年度符合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条件的,可重新申报。
第二十二条 建立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诚信制度与失信处理机制。提供材料不真实的单位,三年内不得申请认定;已被认定的,撤销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格,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对无故不完成责任书任务的,列入科技信用档案。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原《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浙科发条〔2008〕313号)同时废止。本办法施行前已立项批准组建的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原合同要求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按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浙江省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研究中心自2018年6月开始申报,于2018年10月份获批成立。浙江省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范围涵盖房屋建筑、桥梁工程、城市地下结构三个领域的工业化建造技术,主要包括工程结构标准体系开发、工业化标准施工工艺研发、高性能绿色建材研发、信息化监测技术和维护改造技术研究以及工业化建造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研究中心努力成为工程结构工业化建造技术领域面向行业开放的创新基地及技术成果的孵化器与转化基地,成为浙江省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最重要的研发基地。2018年中心围绕房建、桥梁以及地下结构工程等三个方向的工业化建造主题,积极汇聚资源,拓展科技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培育机制,培育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引进“闽江学者”1名,新增博士学位专职教师1名,硕士兼职导师名额新增10名;
2.加强重大学科实验平台建设,包括建设新型现代化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新建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面积达1000㎡,引进国际先进的拟动力MTS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和竖向反力系统;基本完成了硬件设施建设,即将在年内投入使用;
3.2018年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师均科研经费达17.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EI收录9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参编国家标准1部,主编或参编地方标准、图集4部;获申请授权专利12项;学科团队成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4.参与了三门湾跨海大桥、常洪大桥、机场南延线、宁波东部新城、宁波轨道交通工程等大批工业化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的国家、省市级重大工程建设;参与创建了宁波档案馆、宁波市农房工业化等一批新型工业化建筑试点,对地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和海洋经济建设的需求;
5.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承担横向课题30项,横向课题研究到款经费达980余万元,科研经费近80%来自于企业。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