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绪论 1
1.1 紫色土的分布及特征 1
1.1.1 紫色土的区域分布 1
1.1.2 紫色土的主要特征 2
1.1.3 我国紫色土的利用现状 3
1.1.4 本书的切入点 4
1.2 国内外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 5
1.2.1 我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概况 5
1.2.2 我国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7
1.2.3 国外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 8
1.3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与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0
1.3.1 水土保持措施采纳程度 11
1.3.2 世界水土保持方法与技术纵览 12
1.3.3 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 14
1.3.4 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 14
1.3.5 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 15
1.3.6 紫色土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16
1.3.7 GIS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17
1.3.8 存在的不足 19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9
1.4.1 本书的研究目标 19
1.4.2 本书的主要内容 20
1.4.3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1.4.4 本书的特色 22
1.5 小结 23
第2章 紫色土区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规律 25
2.1 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25
2.1.1 母质的影响 25
2.1.2 气候的影响 25
2.1.3 植被的影响 26
2.1.4 地形的影响 26
2.1.5 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27
2.2 土壤性质空间插值方法 27
2.2.1 样条函数法 28
2.2.2 反距离加权法 28
2.2.3 趋势面法 28
2.2.4 克里格法 29
2.2.5 人工神经网络法 29
2.3 紫色土区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预测 30
2.3.1 小流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2.3.2 回归克里格法 32
2.3.3 土壤性质空间预测精度评价 33
2.3.4 基于回归克里格法和遥感的土壤性质空间预测 33
2.3.5 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37
2.3.6 土壤性质不同空间预测方法的精度比较 42
2.4 小结 48
第3章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服务功能 49
3.1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特征 49
3.1.1 土壤侵蚀类型 49
3.1.2 土壤侵蚀强度 50
3.1.3 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52
3.2 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预测 53
3.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53
3.2.2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模型 57
3.2.3 土壤侵蚀评价因子的确定 58
3.2.4 曲水河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61
3.3 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 62
3.3.1 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评价模型 63
3.3.2 曲水河小流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评价 63
3.4 小结 66
第4章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69
4.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69
4.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70
4.2.1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 70
4.2.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70
4.2.3 自然和社会相结合原则 71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
4.3.1 “求–供”评价指标体系 73
4.3.2 “产–望”评价指标体系 73
4.4 评价方法 74
4.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74
4.4.2 单项指标评价 77
4.4.3 综合评价 78
4.5 小结 79
第5章 紫色土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比较评价 81
5.1 研究区概况 81
5.1.1 基本情况 82
5.1.2 水土保持概况 83
5.2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的确定 83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83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84
5.3 数据获取与评价标准的确定 85
5.3.1 评价指标的“要求值”和“提供值” 85
5.3.2 评价指标的“产出值”和“期望值” 87
5.4 结果与分析 88
5.4.1 评价指标权重的差异性分析 88
5.4.2 单项指标适宜性评价结果 90
5.4.3 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 90
5.4.4 评价结果验证 91
5.5 小结 91
第6章 紫色土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93
6.1 评价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 93
6.1.1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93
6.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94
6.2 数据来源及关键指标的确定 95
6.2.1 数据来源 95
6.2.2 关键指标的确定 96
6.3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100
6.3.1 梯田 101
6.3.2 等高耕作 104
6.3.3 退耕还林 106
6.3.4 退耕还草 109
6.4 小结 111
第7章 紫色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 113
7.1 基本流程 113
7.2 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结构优化 114
7.2.1 优化目标 115
7.2.2 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115
7.2.3 线性规划模型构建 119
7.2.4 数量结构优化结果 123
7.3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 124
7.3.1 优化目标 125
7.3.2 GIS支持下的多目标决策 125
7.3.3 空间优化配置结果 127
7.3.4 水土保持措施空间优化配置模式 128
7.4 小结 130
参考文献 131 2100433B
本书主要针对紫色土区的土壤侵蚀形成机制,阐述紫色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重点针对紫色土区的梯田、等高耕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4种典型水土保持措施,从“求–供”和“产–望”两个角度建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分别从“点”尺度进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比较评价和从“面”尺度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空间评价,指出目前紫色土区比较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适宜区域;建立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优化配置相结合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方法,并在小流域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最优空间配置模式。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科学性, 二是地域性, 三是综合性,四是群众性。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改良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农业措施...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
为科学合理选择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利用特尔斐(Delphi)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从\"求-供\"和\"产-望\"2个角度建立2套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之间的关系选择单项指标评价模型,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加权求和与几何平均方法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四川省遂宁市群力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专家注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自然环境效益,当地农民则看重措施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群力村较为普遍的4种水土保持措施中,退耕还草最为适宜,其次为退耕还林,等高耕作和梯田的适宜性相对较小,与实际推广情况一致;梯田和等高耕作的适宜性较低主要受到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投资能力和措施社会经济效益的限制。
房地产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及其适宜性评价
[目的]对不同类型房地产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进行适宜性评价,为今后房地产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北京市平原区4种不同类型(住宅类、商业类、工业厂房类、教育医疗类)房地产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选定不同类型房地产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绿化美化、植草砖绿化和临时覆盖这3项水土保持措施均非常适宜房地产项目,渗井和透水混凝土铺装等措施在房地产项目非常不适用。[结论]从最大程度地治理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并依据房地产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结果,应在不同类型房地产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选择中,多选择非常适宜和比较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的差别取决于利用该地段所得效益与所需投资之间实际的或预测的相互作用,可以采用投入-产出的数量分析方法来估算。有的用途不限于生产方面,例如旅游、自然保护等,除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土地的适宜性只有与特定用途相联系才有意义。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考虑到土地适宜性是指持续不断的利用,要联系到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大规模地清除植被、发展灌溉、平整和改造地块、新修道路、土壤侵蚀或环境退化等),以及从而形成的适宜性或限制性。因此,土地适宜性的分级分为两种: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土地适宜性评价,经联合国粮农组织1977年协商讨论的结果,认为可以从下列 4 方面的指标来表达:① 类(order)──反映适宜性的种类,一般以英文字母表示,分为适宜(S)、有条件的适宜(Sc)、不适宜(N)。②级(class)──反映各类用途中的适宜程度,以数目字表示:"1”为非常适宜,"2”为中等适宜,"3”为临界适宜。如属不适宜类,则又可分为:1──当前不适宜,2──永久不适宜。③亚级(subclass)──反映各级内的不同限制性以及需要采取改良措施的种类,分为有关植物生长、有关牲畜发育、有关采集活动等三方面,以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限制因素。④单元(unit)──反映亚级内需要加强管理的次要差别,如施用不同种类的化肥等,以括弧中的数字表示。例如"S2W(6)”这一字组表示:属适宜类,第2级,限制因素为过于潮湿,属第6单元。根据这种以字组方法表示一个地区不同地段的土地适宜性分级,可列出表格或画出分布图。
由于土地的质量可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因此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也可根据土地限制性,即对某种土地用途产生不利影响的土地质量,进行限制程度的评价。 2100433B
内容简介
乔忠主编的《村镇典型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研究》针对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当前在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亟待改善和提升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 包括村镇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与运营管理、村镇休闲农业服务设施配置与管理控制技术、村镇市场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村镇应急服务设施配置与维护。为满足当前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村镇服务业产业升级,加速村镇服务业发展,显著提升我国村镇服务业水平为目标,系统 研究了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部门行政决策、学术探讨、方法实施提供参考,并为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乔忠,男,汉族,生于1957年10月,籍贯河北省涿鹿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系统优化与物流管理、城镇与产业规划。出版著作3部,发表代表性论文111篇。2100433B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 明确的评价目的
(2) 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 评价对象的选择
(4) 资料的收集
(5) 评价因素的选择
(6) 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 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 评价单元的划分
(9)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 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 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 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 评价结果的核对
(14) 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 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三、资料收集
四、评价方法
(一)评价系统的拟定
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 (2)宜园土地类 (3)宜林土地类 (4)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 (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 (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
(二)评价对象的选择
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三)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
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参评因子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常用方法有经验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可用于参评因子选择的数学方法有通径分析法、灰度分析法、岭回分析法、稳健回归分析法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等。
在诸多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某些评价因子存在着极限指标。当这些因子的变化超过极限指标,土地就会失去某种土地利用的价值或根本无法实现持续高效土地利用。主要包括海拔、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质地、PH值、含盐量和土壤侵蚀强度等。
参评因子等级划分的方法通常有经验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各参评因子等级划分的数量五统一规定,主要受评价目的和方法的制约。一般而言,参评因子的等级划分以4~5个为宜。
(四)评价因素权重测定
本实习遵循宜耕类优先原则。按照宜耕—宜园—宜林—不宜顺序判断土地利用类型。
本次实习进行土地适宜类评价时,各适宜类评价因素的极限指标如表一所示。
表一 土地适宜类评价因素极限指标
评价因素
土地适宜类
宜耕土地类
宜园土地类
宜林土地类
1 海拔
〉900
〉800
〉1300
2 坡度
〉25
〉25
〉70
3 表土层或
土层厚度
〈10
(表土)
〈50
(土层)
〈30
(土层)
4 质地
砾质
砾质
砾质
5 PH值
〈4.5
或〉8.5
〈4.5
或〉8.5
_________
(五)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在评价单元土地适宜类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适宜的等级做出评价,即土地适宜等、宜耕、宜园、宜林三个土地适宜类均分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而不宜土地则不分等。
土地适宜等的评定方法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该法是根据不同的评价因素对土地质量的作用或限制强度的不同,给定与该因素作用相对应的权重和评级指数,然后利用各评价单元的各个评价因素资料确定该单元各评价因素的评价指数,以加权指数和求得各评价单元的总分值,根据总分值来确定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等,加权指数和法总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A=∑a w
其中A为加权指数和,a 为各评价单元的单因素评级指数,w 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n为参评因素的个数,本次n=7,评级指数a 根据评价因素所对应的划分等级来取值,本次评价因素的指标划分为三级,一级a =5, 二级 a=3,三级a =1.
按上述方法计算所有评价单元的加权指数和(即总分值),根据总分值的大小来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