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环境承载力定量化评价主要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指数评价法、承载率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方法 。2100433B
目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和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可以说,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了一个环境承载力集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环境承载力理论。总结一下,目前最重要的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计算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
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即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其中,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又是由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目前,关于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关于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资源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目前人类所依存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资源系统,一个是环境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是这两种系统的复合承载力。
长6000mm、宽1500mm、厚150mm的槽型预制板上面能承载多厚的虚土?能承载多厚的实土? 这是要经过计算的,需要知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配镜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计算;
桩的承载力分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其中Ra=0.5xQuk没有设计值一说《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可参照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第四章的内容。
云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在建立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熵法对云南省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提出了提升云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①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②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④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⑤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本项目主要形成5项成果:一是提出了分级-分区-分层次评价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体系,系统编制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技术与方法指南》。二是开展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2个典型地区实践研究,提出了经济区资源利用与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并编制了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图集。三是全面分析全国国土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对国土开发利用规模、结构、布局、强度和时序的科学合理性进行了系统评价,明确了全国9大区域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风险隐患并提出防范建议。四是开展了区域国土开发利用风险理论研究,首次提出了国土开发风险的内涵、理论基础和模型方法,并深化开展了风险评估实证研究,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奠定了理论基础。五是构建了区域国土开发数据库系统,开发实现了数据管理、评价计算和结果展示等功能。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效果良好,相关成果被全国国土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土规划转化应用,为本项目的其它子项目研究提供了技术指导。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170279 |
成果名称 |
典型资源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 |
第一完成单位 |
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曹金亮、樊燕、张建萍、郑丽媛、侯峰斌、段丽军、宜慧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3-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5-12-01 |
主题词 |
典型资源型地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优先开发区、资源优化开发区、资源控制开发区 |
本项目首先论述了山西省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了山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及程度,并确定了相对适合山西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山西省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单要素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五个级别。在单要素评价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看,全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中等偏低水平。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研究了山西省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合理模式,并将山西省划分为资源优先开发区、资源优化开发区、资源控制开发区的资源环境管理分区。并分别对其提出了优先开发、兼顾保护,优化开发、重点保护,控制开发、加强治理的资源开发管理策略与环境保护措施。初步提出了典型资源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本项目首先论述了山西省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了山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及程度,并确定了相对适合山西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山西省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单要素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五个级别。在单要素评价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看,全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中等偏低水平。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研究了山西省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合理模式,并将山西省划分为资源优先开发区、资源优化开发区、资源控制开发区的资源环境管理分区。并分别对其提出了优先开发、兼顾保护,优化开发、重点保护,控制开发、加强治理的资源开发管理策略与环境保护措施。初步提出了典型资源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