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布正伟:后现代中国如何让建筑承载文化不离谱?

2015/01/141047 作者:佚名
导读:建筑的麻烦和麻烦的建筑,都源于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论我们的设计意愿有多么好,都要在后现代大文化环境的气场中,经受“建筑承载文化不离谱”的检验。

布正伟(中房集团资深总建筑师)

建筑的麻烦和麻烦的建筑,都源于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论我们的设计意愿有多么好,都要在后现代大文化环境的气场中,经受“建筑承载文化不离谱”的检验。

图1——位于沈阳市金融区的方圆大厦,是李祖原先生探索中国式建筑的一个代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其中的批评意见尤为尖锐。2011年畅言网“全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2012年CNN旗下网站的“全球十大最丑建筑”评选,都将这座建筑选入其中。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好懂也深奥。1950年代至今,建筑创作上的大偏差都出在如何让建筑承载文化的这个问题上。建筑被文化扭曲,就必然使建筑失去品格……

改革开放后,在最早涌入中国大陆设计市场的海外建筑师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祖原先生,这主要是来自他对建筑形体符号隐喻与夸张式描绘的运用。前不久,从畅言网上看到转发的《李祖原:实践“中国式建筑” 》的短文,这才知道,这位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过硕士的台湾建筑师,是立志于在“意”“象”共生中去探索“中国式建筑”的。据评论人说,“不论任何时候,遇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坚持理想……”

我很敬佩李祖原先生的执着,但又一直在想:为什么李祖原先生在台湾创作的台北101大楼能为众人接受,而在大陆的作品,如:沈阳方圆大厦、北京盘古大观、西安新法门寺,就摊上事儿了——在畅言网主办的2010-2012年全国“丑陋建筑”网络评选中,被“ 板上钉钉” 了 呢?说实话,我在现场曾用心地看过方圆大厦、盘古大观这两座建筑的外观,其变化中的形体处理、材料交接,都没有现在司空见惯的那些粗制滥造的印象。看来,即使是对设计功力不一般的高手来说,如果在“建筑承载文化” 的设计观念或设计手法上,有所不当而造成闪失的话,那么,也会在建筑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上一一显露出来。座落在沈阳市金融区、形如一厚打“大铜钱” 的方圆大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设计为了强制做这个“形”,不得不采取“削足适履”的办法,不仅付出了“浪费资源”的代价,而且,换来的还是“眩富”“拜金”“土豪”之类有失建筑伦理的尖锐批评。这是李祖原先生始料不及的,但绝非是个别人的一孔之见,更不是空穴来风……

回顾建国以来建筑发展中的曲折和动荡——从上个世纪中期的复古主义,到其后对苏联建筑式样的模仿,又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建筑艺术表现的政治化,再到当代多元化中的建筑乱象等,尽管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然而,所反映的问题本质都一样:建筑被文化所扭曲。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创作领域所呈现的进步局面,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全球化背景下后现代大文化环境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对接,也让我们看到了,建筑乱象及其巨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就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不论我们的建筑创作繁荣到了什么境地,“如何让建筑去承载文化”,仍然是我们在这个领地“水涨船高”的情势中,谨慎把握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发掘自己的设计潜能时,都应当不断探究,并经常反省的一个有特别意义和十足分量的问题。

 

文章来源:畅言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