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用种球应选直径为1cm以上的大球。为减轻病毒感染,必须选用脱毒的组培球,或由种子、子球培育的新球。一般用组培苗,或种子播种,小球培育1~2年后可育成优质种球。
种植前,种球需进行消毒、打破休眠、促进发根等预处理。种球消毒可用500~800倍液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浸种球茎1~2h(小时),捞起阴干即可。促根处理应在见根长出后栽植,催根不宜过长,否则栽植时易伤根系。
普通栽培定植期在9~10月,通过保护设施越冬,主要花期在3~4月。定植时,如果适当排开播种,再采取促成栽培与延迟栽培可使香雪兰周年供花。
栽培距离因品种、球茎大小、栽培季节而不同。一般种植株行距为8cm×(10~14)cm,每平方米种植密度为80~110株。狭叶品种比宽叶品种种植密,冬季栽培比夏栽密,小球比大球密。种植时通常覆土2~3cm,切忌太厚,植后土表常覆盖一层薄薄的草炭土或松针、稻草、锯木屑等,以保持土壤湿润。
香雪兰喜欢有机质丰富、保水力强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pH6~7.2。种植前土壤消毒每平方米可用五氯硝基苯6~10g,溴甲烷50~70g,映喃丹8~12g处理。施药后,翻耙平整,隔5~7天即可播种。栽植床的畦高,干旱地区为5cm左右;土壤湿度大,不易排水的床面,畦面宜20~25cm。酸性土壤更适宜栽种。
栽植后至出芽前必须保持土壤湿润。现蕾后要适当逐步减少浇水量,尽量保持土表干燥,以利降低空气湿度,预防病害。自定植到开花时间较短,栽植前施入的有机肥和复合肥,基本可以满足生长需要,但如果植株生长较弱,在2~4片叶时,再追施1次硝酸铵、尿素与硫酸钾。初花时用0.2%磷酸二氢钾作叶面施肥,但出蕾前后最好避免追肥。
使用排水性好,不含氯化物和病菌的栽培基质,pH控制在5.8~7.2之间。栽培基质的厚度不低于25cm ,香雪兰对氯非常敏感,氯会引起香雪兰叶片出现焦斑。因此不能使用过磷酸盐或其它含氯的肥料。还要注意避免使用含氯的灌溉水。
温度管理对香雪兰切花生产很重要。一般栽后6周左右花序已完全分化,较小的球茎会推迟2~3周。在花芽分化期要避免25℃以上的高温,10℃以下的低温。从4叶期起保证有4周以上时间维持温度13~14℃,以顺利诱导4~6叶期间的花原基分化,这有利切花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花蕾出现后适当提高环境温度,以促进开花;但为延长花期,当第一朵花开放后,可将温度降低到15℃左右,使切花采收期延长。大棚与温室管理要注意室温25℃以上要通风,10℃以下要加覆盖保温或加温。
栽培过程中幼苗期与开花期宜适当遮光。在第一叶生长期,适当遮荫,可降低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在花芽分化前给以10h左右的短日照处理,有利促进花芽分化,增加花茎长度与花序上的花朵数与侧穗数。
花芽分化完成后适当延长日照,有利促进花序的良好发育与提早开花。香雪兰虽然喜光,但也要避免强光照射,在光过强、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可用透光率70%的遮阳网遮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