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桥成南北走向,横跨在龙湾河上(古称承流河),南北长15.6米,东西宽约5.7米,高约6米。桥面铺筑矩形条石,桥面净宽4.8米。桥面两侧原设木栏杆,光绪二十八年改雕石栏杆,两侧各有石栏柱8根,高1.5米,平顶均为28厘米见方,各雕有不同形态的荷花图案,有的含苞未放,有的莲瓣盛开,冷硬的石料显出婀娜的神采,确属不凡。石栏柱间距2.13米,以两根石雕扶手相连。
全桥由三个石拱构成。中拱高4.9米,净跨3.7米;两个侧拱各高4.65米,净跨2.7米。整个桥体所用石料均为精琢长方体巨石砌成。最大的重量可达一吨,巨石向外的一面凿刻平整,并刻有斜向密集平行纹。石与石之间刻有结构凹槽,类似榫卯结构,使构筑更加稳定,古人用糯米熬粥搅拌石灰成浆,灌注粘结石块,石与石与之间缝隙结合紧密,浑然一体,极为牢固。西侧中拱顶端是浮雕镇河神像,依稀尚存;东侧中拱的顶端原是一幅立体透雕的龙首,双目炯炯,双角峥嵘,龙须两缕,龙口含珠,一幅威严慈和之像,是北方难得的雕刻精品,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拱下为桥墩,以矩石层迭砌成,桥墩西侧迎水面呈三角形,起到分水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上游水流阻力,面向下游俗称"水簸箕",是流水产生轰响的所在。水簸箕共设计成五层阶梯,每层之间落差40厘米,第一层纵宽4米,第二层4米、第三层2米,第四层3米,第五层淹没于水下。流水从近两米的高度,连落五步台阶,发出的响声相互叠加,声传十里,故附近的乡民形象的称其为响水桥。
桥体两侧各有八字翼墙,长13米、高5.4米,各镶嵌一石雕神龟头像,以镇河水,同时起到"标识安全线"的作用,可惜文革中也遭到破坏,现只剩下一小段脖子根,但仍鳞片清晰,足以窥见当日雕刻之精美。顺河还砌有护岸,向两侧延伸数十米。现已被压在桥两侧的商户建筑之下。统观全桥,造型匀称,牢固坚实。二百多年中,古桥经历过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炮车从桥上隆隆驶过;1953年抗美援朝凯旋的志愿军坦克铁流威武穿过;又经过1935年、1937年1976三次破坏性地震,响水桥仍屹立不倒。这充分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