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中国馆
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即将迎来首个亮相的中国城市—北京。5月29日至6月3日,北京周活动将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举办。对于中国馆的景观设计师来说,用“园林”这支画笔,能否描摹出中国形象、北京气派?近日专访了中国馆景观设计师之一、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五设计所副所长关键。
浸入“田野”
展开中国馆景观设计总平面图,关键娓娓道来:中国馆占地4590平方米,是整个世博会上的第二大外国自建馆。馆前区面积1600平米,是室外景观部分。“有整体感,要运用现代设计语言,以简练的手法展现国家形象、突出大国气质,是我们的总目标”。
本次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希望的田野”是指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广义“田野”。在布局中国馆整体建筑与景观时,设计师采取下沉式的处理手法,体现将中国馆浸入“田野”中的诉求,表达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总体概念。
不过,对于14年来投身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行业的关键来说,下沉式花园,更重要的是其实用价值:在有效增加场馆使用面积的同时,也提升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感。观众逛累了,可以在花园台阶上席地而坐,享受意大利的明媚阳光,惬意休闲。
“以人为本,轻松、闲暇,那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关键这样解释。
“按最初设计,构成景观的主打植物是小麦。”关键笑着坦言,“但世博会为期184天,跨越春、夏、秋三个季节。如果种麦子,只有十足成熟,才能保持金黄的色彩,运营、维护成本实在太高。最后,在项目组及施工方的共同决策下,换成了当地出产、比较耐旱的孔雀菊。”按计划,接下来的主打种植将随季节更换品种。
意象“山水”
“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聚焦农业、粮食、食品,是米兰世博会的主旨。为呼应展会主题,中国馆的造型别具一格:从空中看,如同希望田野上的一片金色麦浪。但关键更想说,那是山形建筑。
中国馆主建筑正立面,是整个建筑流线最高潮的部分—高耸的屋架,宛如“群山”。设计师以此向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致敬,也为观众提供了可以纪念留影的巨大空间。
中国园林讲究“有山有水”,体现平衡、和谐。“群山”已现,水在哪里呢?
33岁的关键指着从园林前端的露天舞台蜿蜒而入的主通道,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管它叫做河水”。主通道曲折而入,伸向中国馆,两侧园林景观徐徐展开。主通道的走势、形态,恰恰如同流经北京市延庆县的“母亲河”—妫水河。
中国馆外的园林景观是由北京市援建的,旨在借助世博会的大舞台,推介将于2019年在延庆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已经开工的京张高速铁路2019年即将通车,投入北京世园会的运营服务。更进一步,如果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能够成功,延庆则有望作为冬奥会高山滑雪等项目的赛场。那时,位于西北远郊、比邻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北京延庆县,必将更添吸引力。
北京气派
重要的是得体,而非豪华与新奇。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崔笑声看来,中华文明、千年古都,自有很多识别性强的元素,故宫红墙、天农坛祭坛、北京胡同……不一而足。
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联袂打造的。设计过程中,清华美院的老师们主要发挥艺术创作想象力,清尚设计院重点负责项目全过程管理和落地实施。这是中国高等院校展现科技集成与艺术原创实力的机会,也是产、学、研一体化,政府、院校、企业、设计团队协同作战的成果。
在中国馆的园林入口处,有一方以北京先农坛祭坛形制的露天舞台,能满足主题日活动的需求。户外小舞台以故宫红墙作背景,结合LED屏,向世人传递中国农业文明的信息。勾勒成北京江河形态的主通道,引导参观者探究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江河”两岸,是生机勃勃的农田花海;穿插在农田花海中的疏散通道,形态取自北京胡同,象征千年古都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关键说,这些都是北京笑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重要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