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汽车上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每当我们在想起它,讨论它的时候,总是把关注点放在轮毂的尺寸大小、样式,亦或者轮胎的宽度、扁平比和品牌,然而关于轮胎本身的日常使用与保养维护却时常被人忽略。这不,深冬已至,在我们已经给自己换上更加保暖的鞋靴的同时,让我们也一起来关注一下这个直接影响到汽车行驶安全与操控性能的消耗品。
一般适用于家用车上的轮胎主要分为夏季胎、四季胎和冬季胎等,夏季胎实际上就是人们所说的普通轮胎,适合全年温度较高的地区使用,这种轮胎的表面花纹很浅,导水槽较深,能确保在温度较高地区行使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操控性。而四季胎则常见于越野车和SUV车型,轮胎表面花纹较大较深,在常温下摩擦力较好,胎噪声音稍大,主要用途是为了通过性能设计,可以在非常广阔的气候条件下使用。而冬季胎则是为在低温气候条件下使用而设计的,很多冬季胎上面有雪花标志,它拥有特殊的胎质和胎纹,胎面交叉Z形刀槽花纹技术,不仅提高了雪地和冰面刹车性能,还能缩短低附着路面的刹车距离。目前很多偏向操控属性的轿车会标配夏季胎,诸多城市型SUV则标配普通四季胎,而对于冬季胎的使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强制性要求。
鉴于冬季轮胎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且没有相关的法规强行规定使用,可能之前很多人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冬季胎和雪地胎有什么区别,那么这里再梳理一下:冬季胎和雪地胎其实是有区别的,冬季胎是指温度低于7℃以下适用的轮胎,它的橡胶配方比四季胎要软很多,可以在低温环境保持良好的弹性,好比说你穿着抓地力优秀的篮球鞋或舒适的跑鞋,在雪地里都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还会摔跟头。
而雪地胎通常指针对于积雪路面使用的产品,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俗称的钉胎,这种在胶块里面嵌钉的轮胎可以对付附着力更低的地面。而据我所了解,不少朋友不管是上面哪种轮胎都俗称为雪地胎了,这个在我们国家这么叫其实也没什么不对,国内很多地区是不允许雪地胎上路的,因为钉胎会破坏路面,如果两个轮胎同时存在的时候,都这样叫就会产生误解了,想表达的更精准,我国寒冷地区用到的最多的那种轮胎都属于冬季胎。
冬季胎和四季胎的区别就更大了,主要区别来源于配方和花纹的设计。先来说配方,轮胎橡胶的可塑性对抓地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与路面接触时,加入了硅等元素的冬季胎的橡胶通过变形陷入到路面的突起中来提供反作用力,这样的反作用力可占到轮胎抓地力80%~90%。另外就是花纹设计了,相比于四季轮胎,冬季胎的胎面花块在数量上增加了15%,为的就是让车轮在碾压过冰雪路面时能有更好的抓地效果。冬季轮胎会采用更为密集、细碎的花纹,那些沟槽可极大地改善车辆在冰雪路面行驶时的性能。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如果轮胎过于柔软,那么过大的变形会使得稳定性很难保证。所以冬季胎大多会通过胎面花块的结构来提高刚性,贯穿整个胎面花块的Z型沟纹正是以此为初衷进行设计,在车辆转弯以及制动过程中,每一个胎面花块可利用橡胶的形变来获取抓地力,与此同时,内部的结构则使胎面花块更为稳固。
另外再做一个科普,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于冬季轮胎的使用已上升为法律法规,依据不同的国情和环境,有些国家规定在固定的日期范围内必须使用冬季轮胎,例如,瑞典的法规要求自每年的12月1日起至次年的3月31日期间,车主都需要为车辆安装冬季轮胎。瑞士的法规就比较有意思,在发生车祸时,未使用冬季轮胎的一方有可能需要负主要责任。在咱们国家当然无此规定,那就全靠自觉了。
在前文中介绍过,冬季胎是在温度低于7℃一下适用的轮胎,那么,只要车辆所在地区的温度小于7摄氏度就需要换冬季胎了吗?不一定,因为还要依据路面情况而定。如果路面有积雪或结冰情况,较低的附着力容易让发硬的夏季胎与四季胎失去抓地力,此时换上更耐低温和布满摩擦块的冬季胎可以大大加强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而如果在7℃以下的干燥柏油路面上,冬季胎的加速和制动表现则反倒不如四季胎,同时油耗也会随之增加,所以是否换冬季胎不能只取决于用车地区温度,还要结合具体的用车环境。例如北方地区,冬季常见的积雪与结冰路面都应该使用冬季胎。
当然,对于冬季胎的使用,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轮胎,需要四条都更换,有些车主认为只要驱动轮更换2条即可,但前后轮抓地力不同会导致过弯时车辆不平衡,转向困难,甚至造成危险。夏季轮胎保证同一轴是相同的轮胎就可以了;但冬季轮胎必须保证4条轮胎是一样的抓地力,才能确保冰雪路面的行车安全。其次,由于冬季气温低,轮胎气门嘴容易老化导致不易察觉的漏气,必须频繁检查气压以防止轮胎缺气行驶。同时,超过4年的冬季轮胎会随着橡胶老化降低抓地性能,需要及时更换以确保驾驶的安全。另外,冬季轮胎因质地较软所以容易发生不规则磨损,而当胎面产生不规则磨损后,花纹接地面积减少会降低轮胎在冰雪路面上的抓地力,所以要按时给轮胎换位。另外在不使用时,冬季轮胎最好装配在轮毂上妥善存放,并定期检查胎压,等到来年冬天再需用时再重装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