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21世纪的可靠性工程1
1.1质量1
1.2可靠性3
1.2.1执行预期功能的能力3
1.2.2指定的时间段4
1.2.3寿命周期条件4
1.2.4可靠性相关度量5
1.3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系统效能5
1.4性能、质量及可靠性6
1.5可靠性与系统寿命周期8
1.6故障后果11
1.6.1经济损失12
1.6.2违背公众信任13
1.6.3法律责任14
1.6.4无形损失15
1.7供应商与用户15
1.8小结16
习题16
参考文献17
第2章可靠性概念19
2.1可靠度19
2.1.1概率密度函数23
2.2风险率25
2.2.1风险率激励与发展26
2.2.2风险率函数的一些特性27
2.2.3条件可靠度30
2.3产品寿命百分数31
2.4失效时间32
2.4.1关于原点和均值的矩32
2.4.2预期寿命/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33
2.4.3方差/二阶矩33
2.2.4偏度系数34
2.4.5峰度系数34
2.5小结36
习题36
第3章可靠性分析中的常用概率和寿命分布40
3.1离散分布40
3.1.1二项式分布40
3.1.2泊松分布44
3.1.3其他离散分布44
3.2连续分布45
3.2.1威布尔分布48
3.2.2指数分布53
3.2.3指数分布可靠性估算56
3.2.4正态(高斯)分布59
3.2.5对数正态分布63
3.2.6伽马分布66
3.3概率图68
3.4小结73
习题73
参考文献75
第4章六西格玛设计76
4.1什么是六西格玛76
4.2为什么采用六西格玛方法?77
4.3六西格玛如何施行78
4.3.1六西格玛过程的步骤79
4.3.2六西格玛步骤83
4.4六西格玛过程的优化问题85
4.4.1系统传递函数85
4.4.2方差传播方程86
4.4.3经济优化和质量改进87
4.4.4容差设计问题88
4.5六西格玛设计88
4.5.1(I)确定需求90
4.5.2(C)表征设计91
4.5.3(O)优化设计91
4.5.4(V)验证设计92
4.6小结93
习题93
参考文献94
第5章产品开发96
5.1产品需求和约束96
5.2产品寿命周期条件97
5.3可靠性能力98
5.4零部件和材料选择99
5.5人为因素与可靠性100
5.6演绎与归纳方法101
5.7失效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102
5.8故障树分析103
5.8.1FTA在决策中的作用106
5.8.2故障树分析步骤106
5.8.3构建故障树的基本样式106
5.8.4顶事件的定义106
5.8.5故障树的表征符号和运算规则107
5.8.6最小割集111
5.9失效物理112
5.9.1应力界限112
5.9.2失效机理的模型分析113
5.9.3降额设计113
5.9.4防护体系113
5.9.5冗余114
5.9.6预测114
5.10设计审查115
5.11鉴定116
5.12制造和装配118
5.12.1产品工艺性118
5.12.2工艺过程验证试验119
5.13产品失效及根本原因分析120
5.14小结121
习题121
参考文献122
第6章产品需求与约束124
6.1需求的定义124
6.2供应链的责任125
6.2.1多用户产品125
6.2.2单用户产品126
6.2.3定制产品126
6.3需求文档127
6.4规范129
6.5需求跟踪129
6.6小结130
习题130
参考文献130
第7章寿命周期条件131
7.1定义寿命周期剖面131
7.2寿命周期事件132
7.2.1制造和装配132
7.2.2验收和测试132
7.2.3存储133
7.2.4运输133
7.2.5安装133
7.2.6操作133
7.2.7维修133
7.3应力及其影响133
7.3.1温度136
7.3.2湿度136
7.3.3振动与冲击137
7.3.4太阳辐射138
7.3.5电磁辐射139
7.3.6压强139
7.3.7化学物质140
7.3.8沙尘140
7.3.9电压141
7.3.10电流141
7.3.11人为因素142
7.4关于LCP开展的思考和建议142
7.4.1基于特殊极限的设计(全局环境和局部环境)142
7.4.2基于标准的文档资料143
7.4.3组合载荷条件143
7.4.4变化量值和变化率量值146
7.5估计寿命周期载荷的方法146
7.5.1市场调研和基于标准的剖面数据源147
7.5.2载荷条件的实地监测147
7.5.3现场测试记录、服务记录和失效记录147
7.5.4关于相似零件、装配体或产品的载荷历史的数据147
7.6小结148
习题148
参考文献149
第8章可靠性能力150
8.1能力成熟度模型150
8.2可靠性关键方法150
8.2.1可靠性要求和规划151
8.2.2培训和开发152
8.2.3可靠性分析152
8.2.4可靠性试验153
8.2.5供应链管理153
8.2.6失效数据跟踪分析154
8.2.7确认与验证154
8.2.8可靠性增长155
8.3小结155
习题156
参考文献156
第9章零部件的选择与管理158
9.1零部件的评估过程158
9.1.1性能评估159
9.1.2质量评估160
9.1.3工序能力指数160
9.1.4平均检出质量162
9.1.5可靠性评估163
9.1.6装配评估165
9.2零部件管理165
9.2.1供应链管理165
9.2.2零部件变更管理166
9.2.3工业变更控制政策168
9.3风险管理169
9.4小结170
习题170
参考文献171
第10章失效模式、机理和影响分析172
10.1FMMEA的发展172
10.2失效模式、机理和影响分析方法174
10.2.1系统定义、单元和功能174
10.2.2潜在失效模式175
10.2.3潜在失效原因175
10.2.4潜在失效机理176
10.2.5失效模型176
10.2.6寿命周期剖面176
10.2.7失效机理优先级处理177
10.2.8文档179
10.3案例分析180
10.4结论182
习题183
参考文献184
第11章可靠性和安全性系数概率设计186
11.1可靠性设计186
11.2张力元件设计186
11.3可靠性模型的概率设计188
11.4概率设计以及可靠性指标设计示例189
11.5可靠性、安全系数和可变性之间的关系190
11.6函数随机变量192
11.7概率设计的步骤195
11.8小结196
习题196
参考文献198
第12章降额与升额200
12.1元器件额定值200
12.1.1绝对最大额定值200
12.1.2推荐工作条件201
12.1.3确定额定值的因素201
12.2降额202
12.2.1如何进行降额203
12.2.2降额方法的局限207
12.2.3如何确定极限214
12.3升额214
12.3.1元器件的选择和管理过程216
12.3.2升额能力的评估216
12.3.3升额方法217
12.3.4持续的保证219
12.4小结220
习题220
参考文献221
第13章可靠性评估技术224
13.1产品寿命周期内试验224
13.1.1概念设计和原型产品225
13.1.2设计规范性能验证225
13.1.3设计成熟度验证225
13.1.4设计和制造过程验收225
13.1.5小批量预生产225
13.1.6大批量生产225
13.1.7现场数据反馈226
13.2可靠性评估226
13.3产品质量鉴定与试验226
13.3.1PoF限制条件输入方式228
13.3.2加速应力试验的规划和开展231
13.3.3样本性能测试233
13.3.4加速寿命试验235
13.3.5虚拟试验236
13.3.6虚拟鉴定237
13.3.7输出238
13.4案例研究:封装系统坠落试验鉴定238
13.4.1步骤一:加速试验规划和开展240
13.4.2步骤二:样本性能测试241
13.4.3步骤三:加速寿命试验243
13.4.4步骤四:虚拟试验246
13.4.5全局FEA247
13.4.6模态贡献应变分布248
13.4.7加速曲线248
13.4.8局部FEA249
13.4.9步骤五:虚拟鉴定250
13.4.10PoF加速曲线251
13.4.11鉴定方法总结251
13.5统计基本概念252
13.5.1置信区间252
13.5.2置信水平的含义253
13.5.3置信区间与样本大小之间的关系254
13.6正态分布的置信区间254
13.6.1方差已知均值未知的正态分布254
13.6.2方差和均值均未知的正态分布255
13.6.3已知方差下的两总体均值之差256
13.7置信区间的比例257
13.8成功—失效测试的可靠性估计和置信区间258
13.8.1成功测试260
13.9指数分布的可靠性估计和置信区间261
13.10小结265
习题265
参考文献266
第14章过程控制与过程能力267
14.1过程控制系统267
14.1.1控制图:识别变异来源268
14.1.2变异来源269
14.1.3使用控制图进行问题识别269
14.2控制图271
14.2.1变量控制图277
14.2.2X图和R图277
14.2.3MR图案例281
14.2.4X图和S图284
14.2.5属性控制图285
14.2.6p图与np图285
14.2.7np图案例285
14.2.8c图和u图287
14.2.9c图案例287
14.3控制图优点288
14.4平均出厂质量289
14.4.1过程能力研究290
14.5高级控制图295
14.5.1CUSUM控制图295
14.5.2EWMA控制图296
14.5.3其他高级控制图296
14.6小结297
习题298
参考文献303
第15章产品筛选与老炼策略305
15.1老炼数据分析306
15.2老炼数据讨论307
15.3无筛选具有更高的现场可靠性308
15.4推荐方法309
15.5小结310
习题310
参考文献311
第16章分析产品失效机理和根因312
16.1根因分析过程313
16.1.1预先计划314
16.1.2为分析和评价直接原因收集数据315
16.1.3根因假设316
16.1.4证据的分析和说明320
16.1.5根因的识别和纠正措施321
16.1.6纠正措施评估322
16.2无故障发现323
16.2.1一种NFF评估方法325
16.2.2共模失效328
16.2.3共模失效的概念329
16.2.4建模和分析的相关可靠性分析332
16.2.5共模失效的根本原因333
16.2.6共模失效分析335
16.2.7共模失效的发生及减少影响337
16.3小结344
习题344
第17章系统可靠性建模347
17.1可靠性框图347
17.2串联系统348
17.3有冗余的产品352
17.3.1工作冗余352
17.3.2旁联系统356
17.3.3切换并不理想的旁联系统357
17.3.4共享载荷的并联模型359
17.3.5(k,n)系统361
17.3.6冗余配置的局限362
17.4复杂系统的可靠性363
17.4.1完全列举法363
17.4.2条件概率法365
17.4.3关联结构的概念366
17.5小结370
习题370
参考文献374
第18章健康监测和预测375
18.1故障预测的概念模型375
18.2可靠性和故障预测378
18.3电子产品PHM380
18.4PHM的概念和方法383
18.4.1保险和预警装置384
18.5故障预兆的监测和推理386
18.5.1环境监测和损伤模型使用条件390
18.6子系统PHM的实施395
18.7小结397
习题397
参考文献397
第19章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402
19.1概述402
19.2基本理论403
19.2基本理论403
19.2.1RCM的定义与作用403
19.2.2RCM维修思想404
19.3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407
19.3.1基本原理407
19.3.2RCMA实施流程408
19.3.3RCMA分析方法410
19.3.4RCMA要点414
19.4RCMA应用415
19.4.1重要功能部件确定415
19.4.2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416
19.4.3重要功能部件RCMA逻辑决断417
习题418
参考文献418
第20章保修分析419
20.1产品保修419
20.2保修返回信息421
20.3保修策略422
20.4保修性和可靠性422
20.5保修成本分析425
20.5.1保修成本模型因素425
20.5.2失效分布426
20.5.3成本建模计算426
20.5.4建模假设和记录427
20.5.5成本模型案例427
20.5.6信息需求429
20.5.7其他成本模型431
20.6保修与可靠性管理432
20.7小结433
习题434
参考文献434
附录A:重要积分公式437
附录B:高斯函数表438
附录C:累积的标准正态分布表440
附录D:t分布的百分点tα,ν的值443
附录E:卡方分布的百分点χ2α,ν447
附录F:F分布的百分点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