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2011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安排

2022/07/1694 作者:佚名
导读: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2011年)的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把握好我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年(201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2011年)的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把握好我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年(201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强化工业支撑地位,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着力项目建设,着力开放改革,着力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今年(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招商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出口总额增长6%,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作为带动提速增效、优化结构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实施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0个,总投资52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260亿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沁北电厂三期、济钢60万吨机械用钢、中原特钢9万吨精锻机生产线技改、中联日产4500吨水泥、中博15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硅片、铉龙6万吨铝箔、万洋2000万套免维护蓄电池、金利阳极泥贵金属综合回收、矿用电器井下救生舱、卡朱米100万套羽绒服、东西二环、济源大道提升改造等项目竣工;加快推进河口村水库、双汇牧业50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恒通PVC深加工产业园、天昱太阳能光伏玻璃、金马10万吨苯加氢、小浪底北岸灌区、旅游客服中心等项目;重点做好焦-济-洛城际铁路、沁北电厂四期、国电风力发电和热电联产、锌加工产业园、石化产业园、济阳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积极围绕国家扩内需调结构政策、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和我市“十二五”规划,谋划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投资项目,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强化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联审联批、目标管理和台账管理责任制,加大对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奖励扶持力度,大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积极破解资金、土地、审批等瓶颈难题,加强煤、电、油、气、运等基础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促进长远发展与保持当前经济增长相结合,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提升工艺、拉长链条、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动铅锌、钢铁、化工、能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铅锌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蓄电池和铅基合金等产品,培育铅锌深加工配套产业集群,提高合金化水平。钢铁产业重点扩大高品质特种钢、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规模,推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组建产业联盟。化工产业重点抓好盐化工、煤化工的技术提升,推动与省内外大型煤化、石化企业的合作,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三化”并举发展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能源产业重点支持沁北电厂加快建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支持煤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障安全生产。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加快装备制造、食品、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风电主轴、井下救生舱、全矿井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特种装备,提高整机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建立井下安全设备基地。食品工业重点扶持双汇、柳江、康达、永达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禽、奶、果等深加工合作项目。建材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积极引进钢结构建材、粉煤灰建材、节能墙体等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多晶硅等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新材料产业突出品级提升,增加产品种类,加快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特种玻璃等先进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生物制药加快发展冬凌草抗癌素中药片剂针剂,培育壮大白云生物农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豫光、白云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作用,丰富创新载体,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的合作,组建创新联盟,建设国家级矿用机电产品质检中心。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带动战略,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育知名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工业发展奖补资金重点向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新兴产业、节能减排、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倾斜。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赛发展、赛环境、赛文化、赛创新”活动,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开展优化发展环境评比和为企业服务活动,加大企业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对违法违纪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严厉打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大力提升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继续推进百村富民工程、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双二十村”建设,深入开展创富竞赛活动,加强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水平。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以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规模经营。巩固扩大五大产业基地,新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5个,大力发展生猪、有机蛋、肉鸡、肉兔和奶业,建设蔬菜生产核心区5个、蔬菜温室大棚3000座,新培育薄皮核桃1万亩、薄皮核桃示范园26个。进一步强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双汇、柳江、康达、永达等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奶业、生态肉鸡、核桃业、果品饮料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新培育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继续大力开展“3 1”工作,建设大峪东山节水灌溉等工程,开展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完成造林绿化600万株,开发整理复耕土地2万亩,对134个村庄实施综合整治。补贴推广各类农业机械2000台,农机合作社实现镇级全覆盖,创成全国农机标准化示范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4000户。巩固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深入开展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和全国农民健身工程先进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推动第三产业全面繁荣。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景区、景点发展规划,形成完备的旅游规划体系;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支持景区所在镇完善居住、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功能,开展旅游服务星级评比活动;办好王屋山登山节、小浪底观瀑节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列车、客运站开展旅游宣传,联合周边地区知名旅行社广泛开展推介活动,力争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0%以上。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和配送网络,推动重点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对15家专业市场和济水大街进行重点整合提升,规划建设大型金属材料市场、专业农贸市场,做好中原国际商贸城二期建设和老商业城改造提升工作。改造公路沿线重点农家店,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水平。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市区放心早餐网点达到30个以上。继续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大众传媒、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引进经营性金融机构,支持澳洲联邦银行开展运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三)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打造内陆开放度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开放高地。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主攻方向。围绕世界和中国500强、行业50强,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围绕铅锌、钢铁、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引进链条延伸、精深加工、转型升级、产业转移项目;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服装等高成长型产业,突出集群式链条式招商,引进龙头企业,推进战略合作,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围绕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承接和抱团转移;加大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境内外资金参与我市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把招商引资与引企、引智、引才相结合。强化推进措施。市级领导带头招商,加强招商引资专职队伍建设,承担重点招商任务的部门实行主要领导“三分之一工作法”,保证三分之一的时间外出招商;明确镇、街道、集聚区、市直部门、驻外办事处、大中型企业招商引资任务,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确保招商实效。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相结合,坚持集中招商和专业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坚持驻地招商和上门招商相结合,认真开展招商引资“回头看”,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跟踪力度,对签约项目盯紧盯牢,强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不断提升企业对外合作能力。利用区域、资源、交通等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行业优势企业与我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重点鼓励支持华菱、华能、国电、兵装、双汇、中国建材、河南煤业等大型企业与我市企业开展合作。着力解决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推动金马焦化和清水源上市,加大上市后备梯队的培育力度。制定鼓励外贸出口政策,支持出口企业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力争新增进出口获权企业20家以上。

加强区域合作。明确我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主动与周边城市进行对接和战略合作,以交通网络建设为突破口,以经济交流互动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能源资源利用、产业互动发展、市场融通融合、旅游联动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作发展,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进一步完善条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力争3个产业集聚区综合发展水平均进入全省前列。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在衔接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三项总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各专项规划和市政管网、绿化景观、公共服务等详细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实施济源大道西延、东环路南延等主干道路项目,加快新白线改造和110千伏玉川变电站等电力项目建设,完成虎岭科研中心楼、玉川综合服务中心、高新综合服务区建设,建设玉川污水处理厂,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40万平方米,加快通讯、绿化、供热、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把工业项目落地作为考核产业集聚区工作的重要指标,力争实施5亿元以上项目6个,年度投资2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25个,年度投资33亿元。创新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和推进机制。加强投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区开展融资服务,实现良性滚动发展。制定产业集聚区土地收储计划,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加强人才公寓、职工公寓、餐厅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管委会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政策导向,形成发展合力。加快产业集聚区与组团融合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建设标准,加快配套完善组团水、电、路、气、热、绿化、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集聚区内村(居)搬迁及大社区规划建设。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以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产城融合、良性互动。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

坚持“1133”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提高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施城乡建设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提升。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加快与组团融合的发展思路,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品位。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突出规划的指导调控作用,有序推动各片区发展。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加快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供热、供水、供气、污水主管网54公里,新建改造道路15条。按照注重生态、打造宜居环境的思路,改造水系,加大绿量,完成河道治理3000米,建设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和污泥处置厂,改造提升精品街道和游园。按照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加快邱礼庄、驿城、段庄、济渎庙等5个区域的城中村改造,确保东南片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城市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10个新社区,改造提升8个现有社区。争创全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节水型社会。

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综合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举全市之力奋力攻坚,力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济源人”为主题,持续抓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使之成为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大力开展清洁卫生行动、做文明礼仪济源人、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水平。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建业步行街打造成“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开展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经营秩序等专项整治,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依托西霞院水库宽阔的水域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逐步把坡头镇沿黄区域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新区。按照镇级市标准,高标准规划建设邵原和五龙口两个重点镇。梨林、王屋、下冶、大峪以建设特色中心镇为目标,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全年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68个,进一步改善小城镇道路、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承载能力。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积极稳妥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位于产业集聚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对不宜居住的生态功能区和偏远山区的零散村庄,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搬迁;对其他大多数村庄,在现有基础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10个新型农村社区,完成6个村整村推进和450户2000人迁户并村工作。

(六)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实施好省定“十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致力打造平安和谐济源。

切实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促进劳动就业的激励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中村改造居民、被征地居民、城镇困难居民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树立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创业环境,筹建创业项目库,营造浓厚的争相创业氛围。以务工返乡青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已创业个体工商户、大学生村干部为重点,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融资服务,放宽投资领域、注册条件,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开展创业培训2500人次,发放小额贷款1.5亿元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6000户、民营企业700家。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落实好国家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允许缴费不足15年的参保职工一次性补费参保;落实我市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障政策,解决好失地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做好敬老补贴发放工作,建设市老年公寓和残疾人抚养康复中心。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贯彻落实《济源市“十二五”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筹建本科院校,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职业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提升中心幼儿园20所。积极引进优质和名牌医疗资源,建设新的医院或设立特色专科;加快人才、设备引进和技术提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布局,建立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共享机制;完成3个镇卫生院、10个社区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加大对村卫生所的扶助力度。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体系。继续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搞好群众体育活动,完成所有村(居)“一场两台”建设。完成儿童福利院建设。更新公交车辆,改善公交服务。加快殡仪馆扩建,实施免费火化和镇级骨灰堂建设试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社会管理、民主法制等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争创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5%以上,着力打造济源特色平安建设工作新亮点。强力推进“法治济源”创建,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支持驻济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做好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等工作,广泛开展双拥活动,确保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做好档案、民族、宗教、气象、史志、侨务、外事、对台、河务、无线电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七)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立足建设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的发展定位,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土地保护。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全面挖掘各领域节能潜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定能耗下降目标。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减排、治理工程减排和监督管理减排,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全年削减二氧化硫1万吨、化学需氧量1000吨。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土壤修复、废渣综合利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进一步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以创建全省节约集约模范市为目标,强力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严控土地投资强度,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从严从重打击矿产资源私挖盗采行为,强力推进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缴工作,积极争取煤矿塌陷区和小浪底生态项目和资金,深入推进采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我市南太行、沿黄区域资源和生态优势,科学编制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建设规划,积极向上争取一批项目和资金。以交通干线两侧、矿产开采区和河道整治恢复为重点,结合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平原林网和湿地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修复,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八)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持续不断地推进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以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打造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加强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建设投资公司职能,为城市、交通、产业集聚区建设融资,加强资金运作。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贷款补贴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促进社会投资增长和结构优化。探索完善土地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收储制度,根据项目发展、城市发展用地需求,提前进行土地收储。加强土地收储社会融资,探索净地出让模式,实现收储—出让良性滚动发展。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济源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玉川英才”计划,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产业集聚区联合办学模式,建立订单式定向培训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培训机构,力争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4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1.5万人次。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向中心城区集中。推进农村物权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房屋等以货币化形式流转和交易,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公用事业、公共服务改革,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把与企业、群众相关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监管,实行一站式办理;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把政府采购、产权交易、招投标等统一纳入监管平台;积极开展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分类考核办法,形成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放权强镇、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资源管理、社区管理等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