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重生态、维稳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突出结构调整、产业优化,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亿元,增长1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72亿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亿元,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215.8亿元,增长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9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6元,增长11.8%。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围绕“7 1”产业体系,不断推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完成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9.1亿元,增长34.3%,申报固定资产购置进项税5000万元。实现规模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08.3亿元,增长30.3%;完成工业用电量9.6亿千瓦时,增长8%;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8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新竣工设备投资超千万元项目13个;净增规模工业企业31个,总数达329个。今世缘机械化酿酒、睿基家具等一批在建项目顺利投产,娅茜内衣、钛聚体育用品等一批签约项目如期开工。今世缘酒业成为全市首家境内主板上市企业,银凤化纤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高效农业稳步发展。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2.9万亩,建成特色基地1.4万亩、高标准农田5.1万亩,完成灌区节水改造投入2.86亿元,新培育家庭农场62家、发展省市级示范社22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7个、改造粮食危旧仓库21个,粮食收购和托市收购均创历史新高。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78亿元,居全市之首;新增26个达“新八有”标准经济薄弱村,5.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全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农机化工作被省评为先进集体。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投资49亿元,实施5000万元以上经营性三产项目15个。德润酒店、东鼎商城二期等项目全面建成,龙源国际大酒店、象富商业广场等项目主体封顶,锦宏农贸市场通过标准化验收,汽车城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22.97亿元,增长16%,占GDP比重达42.1%;净增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和规模服务业企业30户,总数达273户;规模服务业营业收入103.5亿元,增长20%。
突出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坚持靠改革增动力、凭开放添活力、用创新聚后劲,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开放层次,加快创新步伐。行政审批全面优化。在全省率先建立“全集中”、“全到位”政务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目录化管理,将有审批事项的43个部门行政许可科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公,并探索建立了“一窗并办”、“同城同办”、“县乡通办”等审批制度,典型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与此同时,金融财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等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积极抢抓发达地区项目“溢出”机遇,主动对接各类商会、产业协会,广泛捕捉信息,全力招引项目,签约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3个,乾钧重工、品创金属、合盛塑料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716万美元,其中台资占78.5%。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增长53.2%;外经营业额1350万美元,增长12.5%。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开发区围绕“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目标,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完善设施配套,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新竣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技术评估考核,电子电气产业园跻身省级特色产业园行列。薛行化工园、机场产业园稳步发展,永安化工、中欧房车等项目相继建成。乡镇工业集中区厂房利用率不断提高,涟城工业集中区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徐集工业集中区被评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在企业集聚、各种技术成果在企业转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1家;完成专利申请1543件,其中专利授权636件;4人入选省“双创”和“博士计划”、5人入选市“淮上英才”。金融支持成果丰硕。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238.9亿元,贷款余额164.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8亿元、29.2亿元,增幅均列全市第一。银企对接成效明显,11家金融机构与195户企业签订融资协议28.2亿元,资金到位率94%。小微企业“网格化”金融服务全面拓展,新增担保贷款6.47亿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推出“金阳光商家乐”商户贷、就业贷、创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22种,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267个,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71%。
突出品质提升、特色打造,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围绕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宜居宜业、生态和谐、独具特色的新兴中等城市目标,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城镇化率达46.2%,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3.0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增至28.12万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完成城市总规和17个乡镇总规修编。五岛湖公园综合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涟水路等17条道路改扩建、红日路等22条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全部完成,建成1个“城市绿色小客厅”,既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也为市民休闲观光提供了新平台。投资超亿元的总部经济大楼即将投入使用,连淮扬镇高铁顺利开工。326省道高沟至沭阳交界段、329省道涟水段全面完工,235、346省道涟水绕城段、327省道黄营连接线等工程启动实施。改造农村公路60.7公里,新建改建农桥122座。城市公共自行车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投放车辆700辆,极大方便了居民出行。城市管理扎实推进。以完善城市网格化及路长制管理为重点,以“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工程为抓手,全面启动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交通秩序、建筑工地、城市广告、店外经营、环卫保洁等领域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以市容“门前三好”竞赛和达标工地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流动商贩、便民摊点、渣土运输车管理等专项整治,建成安东南路、常青西大道2个非机动车示范停放点和渠北西路、淮浦北路2条广告牌匾设置示范路。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新增各类绿地126.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5%。投入1500万元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桃园、湖滨、常青3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50套,满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完成房屋征收10.18万平方米,交付安置房5000套。投入360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全域整治,南集、徐集、义兴等11个乡镇通过市验收,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高沟、红窑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保滩、岔庙、南集、梁岔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创建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3个、市级14个。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净削减率完成目标。郑梁梅大道截污工程、取水口护坡工程顺利完工,饮用水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薛行化工园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区域内企业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全县累计拆除燃煤锅炉43台,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坚持把关注民生、保护民生、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年初承诺兴办的城区环境提升、社保提标、老年关爱、居民健康、农村水利、农村道路改造、助学保障、文化惠民、助残关爱等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完成;由于规划调整,搬迁城东菜场、建设涟水县农副产品批发中心项目未实施;实施了社会援助工程,整合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社会援助平台资源,共为1.1万人发放援助金835万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组建12个城乡教育发展联盟,高分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承办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自行车(山地、公路)项目比赛,我县代表队取得2金4银3铜优异成绩,涟水赛区被授予“最佳赛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面建成。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五定”工作如期完成,新农合连续五年参合率100%;县医疗中心全面建成,保滩惠民示范医院投入使用,县中医院加入南京都市圈中医院合作发展联合体;以县为单位通过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一刻钟医疗服务圈”初步建成。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免费孕前优生检查覆盖率达96.9%,全市领先。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新建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6个村级电子阅览室,为147家农家书屋添置办公网络设备;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续修,《文化涟水》系列丛书第一辑交付印刷。国土资源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在接受国家土地例行督察和国土专项审计中,既“全面体检”合格,又通过整改促进了耕地保护、规范了用地行为。就业创业富有成效。新增城镇就业726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8%,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83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467人。积极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新培育3人以上就业创业典型20个,新发展私营企业262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4570户,均列全市前茅。“圆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全县“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完成社保扩面2万人。建成3个社会福利中心、2个“省级示范性养老服务中心”、44个乡镇居家养老中心、3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2个关爱驿站、3个区域养老中心,改造乡镇敬老院21个。实施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出台困难精神病人免费用药政策,为1200名残疾人开展康复进家庭服务。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五德”教育,创建省级文明单位19个、省级文明村镇8个,高沟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全面深化平安涟水建设,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平安企业、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创建,安定和谐的社会大局得到巩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监管更加严格,城乡消防设施日益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突出改进作风、塑造形象,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出台29项规章制度,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勤政为民。主动深入基层一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全面构建常态化联系群众机制,切实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热线电话“连心桥”作用,阳光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