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组织方式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逐渐累积,焦虑情绪在社会上蔓延。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使得我们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次在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据较大篇幅。2011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要求广东进一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再到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新鲜出炉”,广东谋求社会善治的努力贯穿始终。在2012年2月举行的广东省社会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要求广东官员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小政府”、“强政府”。
南海一直是广东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河,得改革开放之先机。20世纪90年代,以“‘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轮子’一起转”的南海模式,因其谱写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而闻名全国。2011年南海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广东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镇。与此同时,城市化、社会建设和政府治理方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亟须新一轮改革来推动,实现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群团组织为辅助、社会组织为补充、公众参与为路径”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社会的治理,根本立足点在基层。党的事业的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在党的历史上,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离不开对基层执政基础的夯实与扩大。只有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基层,把治理的重心放在基层,使顶层的关注变成普遍的关切,使顶层的设计变成全民的自觉,才能真正把握一个真实的“微观中国”。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基层才是抓手,才是真正的落脚点。“谁掌握了基层,谁就掌握了执政的话语权。”从执政党的角度看,捍卫基层是执政之基;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捍卫基层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与微观基础;从政府放权的角度看,捍卫基层是政府释放权力的落脚点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