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传统民居都是人们因地制宜、与当地自然及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产物,绞圈房子也不例外。
四合院是中国建筑文化中“合”的凸显,其存在时间源远流长,而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样的悠久历史:1974年考古发现陕西岐山凤雏西周住宅遗址;汉代墓葬中有四合院形式祭品;唐三彩中也有四合院造型作品……中原地区是四合院的起源,随着人口疏散,人的流动将建筑形式传播四方。在江南地区,四合院衍生出了自己的特色。
江南传统民居一般东、西两侧檐廊为单坡屋顶,但绞圈房的屋顶是四面全部双坡绞接的,屋顶的形态绝然不同。绞圈房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但是又有自己的特色。
绞圈房合院民居的诞生,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冈身以东地域成陆较晚,早期属于滩涂和沼泽地时,地耐力差,穿斗式半砖填充墙结构民居更为轻巧;
第二,地处濒海地区,为了抵御台风和暴雨,双坡绞接的屋顶压低屋面标高,有利于减少受风面积和排放雨水;
第三,防止海盗、倭寇和水火帮等湖匪的骚扰,围合的民居更为安全。
江南平原向来是富庶之地,但又容易遭倭寇侵袭,为适应这种环境,故而房屋多以绞圈而建,坚固扎实,这样建筑形制的房屋有利于防盗防窃。同时,聚族而居的生活,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哥东弟西”在长幼继承中也带有浓厚宗族思想的烙印,绞圈房子对称布局、四水归堂同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各具特色的堂名更是将耕读传家的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的每一处构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体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体现了“忠孝节义”的方方面面。
绞圈房子一般不以正南方向定位,而是偏东南15º左右。这是因为这一地区临江近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祖先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从本地气候变化的实际出发,认定建筑民居以正南偏东15º为最佳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