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南新城棚改安置房和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别获得2亿元和1.4亿元的国家“稳增长、促发展”专项基金支持,这是全省唯一获得两笔基金支持的项目。据悉,江南新城征拆、公共服务建设约需投入200多亿元,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嘉应新区抢抓政策先机、创新建设模式,通过多形式融资,全力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政府创新模式建安置房
江南新城征地拆迁需要安置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其中货币安置30万平方米、2353套、26亿元,需建设安置房170万平方米、8808套,需配套门店10万平方米、车位9800个,总投资约76.8亿元。“这么大的资金,如果要政府短期内投入,这是个难题。”嘉应新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于2014年6月动工建设、总投资3亿多元的上坪安置区首期安置房,采用的是“市场化运作—优先销售”的模式,而该模式可理解为“按建设进度付款,你建好,我就全部付款给你” 或“一次性付款”。但是江南新城安置房数量多、投资大、建设时间短,“一次性付款”压力大。为此,从去年开始,我市就开始探索“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模式,该模式可在安置房做好后分期付款,而且通过争取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利息较低、还款期限较长,这就给政府资金投入有了缓冲期,降低了还款压力。
据悉,江南新城第二阶段的吉祥安置区、站前安置区安置房,第三阶段上坪安置区、坜明安置区安置房,都将采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模式,化解建设资金难题。吉祥安置区、站前安置区建设项目也成为全省首个采用新模式融资建设棚改安置房的项目。
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据测算,整个江南新城征拆和公共服务建设约需投入220多亿元,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为此,嘉应新区管委会采取多种形式,全力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嘉应新区认真研究梳理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加大项目谋划,争取上级资金及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市积极申报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和节能减排示范城市,获得了财政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嘉应新区雨污分流项目、棚改中央补助资金等近5亿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时间长、利息低的优势,积极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的沟通对接,推介本地优势项目。今年以来,江南新城已筹集到位或近期可到位融资约116亿元。
引进社会资本解决启动资金。我市积极与大型国企、央企和上市公司沟通对接,创新推进PPP、政府购买服务和“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建设模式,引进省建工、省建鑫、广东华隧、铁汉生态、棕榈园林等企业,计划投入17.7亿元,以资金本金形式投资入股建设江南新城安置房、道路管廊和公园等,有效缓解江南新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启动资金难题。
“四两拨千斤”盘活资产
去年,嘉应新区在全省首批获得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7.79亿元。基金落地后,嘉应新区积极做好后续融资工作,通过放大效应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金参与江南新城建设。目前已获得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额度10多亿元,杠杆效应超过1倍,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
与此同时,嘉应新区通过对存量土地、房屋等资产进行分类盘活, 多途径提升土地资源长期开发经营价值:通过加快推进“三园一轴、两馆两场两中心”的规划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周边环境和土地价值,并有计划出让土地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产增值;对江南新城范围内的土地及资产建立台帐,统一打包注入投融资平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在融资抵押物出现缺口时,又以全市“一盘棋”的理念,统筹将江南新城范围以外暂时无开发计划的土地作为贷款抵押物,获取更多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