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一、“九五”期间主要成就和2000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五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五年;也是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五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牢牢把握工作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圆满地完成了“九五”计划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五年平均递增106%;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5.3:48.4:36.3;“九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504亿美元,出口创汇123亿美元,分别比“八五”期间增长18倍和16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3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50%;200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6.4亿元,可比增长7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元,比上年增长75%,年均递增73%;农村人均纯收入2900元,比上年增长18%,年均递增83%。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决胜之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牢牢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机遇,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速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坚持“稳粮活经”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结构,粮经作物比例调整到7:3。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利用世行贷款开发的12个海水养殖项目得到顺利实施,生猪、肉牛和家禽饲养量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全年投入资金25亿元,实施产业化龙头项目20项,其中绿色大米深加工等12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围绕发展精品农业,引进新品种135个,推广先进技术30项,创农业名牌产品20种。围绕优化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了“三带”、“八区”、“二十四园”,盖州林业基因等16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已基本建成。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8万亩,加固堤防、疏通河道470公里,建设了老边千亩鱼池和渠道防渗硬化等一批精品工程。面对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自救,成功地实施了8次人工增雨,有效地减少了旱灾损失。同时,采取减免农特税等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加强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带等7项骨干工程全部结束。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熊岳等12个试点镇完善了规划,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投入资金13亿元,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148项,盼盼、东林、青花、鲁冰花、向阳化工、东盛实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闪光点。全年乡镇企业实现产值412亿元,增长129%;实缴税金43亿元,增长111%。
(二)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1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13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按照主辅分离的要求,大中型企业分离辅线单位93个,剥离资产517亿元。采取兼并、破产等形式,化解企业债务28亿元,使资产负债率降低10个百分点。继续深化中小企业改革,市属企业改制面达到95%。经营者年薪制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9户企业产值、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13倍。围绕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对60多户企业的110个项目进行了改造,化纤厂1.4万吨锦纶丝等重点项目已竣工投产。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有101种产品被评为市以上名牌产品,盼盼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不断强化企业管理,企业产成品存货、应收帐款分别下降18.1%和2.1%,有60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210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下大力气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使停产、半停产企业比例降到20%以下。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0亿元,增长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增长18.1%;销售收入139亿元,增长18.5%;利税总额10.5亿元,增长19.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000万元,比上年减亏增盈8572万元,结束了连续7年的净亏损局面,亏损面控制在30%以内。省重点考核的1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体实现扭亏为盈,利润总额达到2900万元,比上年减亏增盈7900万元,亏损面控制在176%,基本实现了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
(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共兴办三资企80家,其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11项,营口天泰化工有限公司等9个项目单项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达到29亿美元,增长115%;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增长265%。加强了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的合作,全年引进内资40亿元。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创汇额达到38亿美元,增长31%。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兴办境外企业4家,输出劳务人员1200人。开发区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兴办三资企业33家,实际利用外资3200万美元,增长60%。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港口吞吐量实现2268万吨,增长166%;集装箱运输完成157万标箱,增长57%。实际利用外资3510万美元,增长132%。
(四)市场建设力度加大,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全年投资77亿元,新建市场44处,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全地区市场建设总规模的一半。目前,陶瓷商城等20个辐射作用强、商品容量大的市场已竣工交付使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商业企业经营出现了新的转机。实施“放心食品工程”,有20种食品被市政府命名为放心食品。200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6亿元,增长9%。进一步落实政策、营造氛围,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产值超亿元的私营企业达到15户5000万元至1亿元的13户;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58户。积极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改革,123户私营企业购并国有、集体企业152户,资产总额28亿元。坚持走科技兴企的道路,52户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8户企业被命名为民营科技企业。2000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增长264%;上缴税金2.4亿元,增长333%。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5%。
(五)社保“一号工程”得到有效实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认真贯彻朱总理视察辽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扩面、提率、核基、清欠为重点,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市参保在职职工达252万人,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保费收缴率达到95%。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从6月份开始基本做到了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积极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全市国有企业42万名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各种渠道使22万人出中心实现再就业。同时,采取“个人自愿、政府批准、变现资产、人资分离”的办法,使16万名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走向市场自主择业。积极筹措资金,全年发放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金5900万元,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9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妥善安排城镇贫困居民生活,全年为3万人发放保障金1630万元。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向农村特困户发放救济金和物品折款560万元。
(六)“投资环境建设年”活动取得可喜成果,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的路子,通过盘活土地资产,实现以地生财,促进城市改造与发展。全年对58宗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或出让,总收益达44亿元。同时,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使25个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累计争取国债资金131亿元。积极利用消费信贷资金,发放住房抵押贷款23亿元,促进了房改和房地产市场开发。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到30多亿元,使40多个重点项目得到实施,大辽河整治、营口渔港等16个项目已竣工受益。年初确定的10件实事顺利推进。辽河大街东段综合改造工程圆满完成,投入资金6亿多元,新建欧式风格各类建筑100余栋;拆除了横断市区的2条铁路,建设了具有现代水平的盼盼路,圆了营口人几十年的梦;完成了光华路、清华路开发改造和沈营线、黑大线、营大路等改扩建工程,改善了城乡交通环境;海外学子创业园、一中教学楼和棚户区改造等项工程如期完成;市民广场、辽河大剧院改造工程正在按计划建设。同时,全面实施了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建街心花园60多处,完善了辽滨公园和森林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76%;以“四街七路”为重点,改造路灯,增设灯箱,实现了城市亮化目标;对主要街路两侧户外牌匾、立面装修进行了统一设计,改善了整体形象。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取缔马路市场51处,拆除违章建筑4155处,清理乱堆滥放和施工现场4131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观。进一步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围绕促进招商引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市机关推行政务公开,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收费,极大地改善了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坚决制止“三乱”现象,进一步规范了行政秩序。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年实施高新技术项目24项,已有23项投入批量生产,11项列入国家三大科技开发计划,7项纳入省《135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强科技联合与协作,积极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全年共签订高科技合作项目88项。实施了政府和企业上网工程,加快了信息化步伐。教育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层次对城乡近百所学校进行了调整,将营口大学等6所学校合并组建了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将营口商校等合并组建了营口市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了全省一流的朝鲜族学校,成立了第三高中和金牛山小学,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现代京剧《魂殇》的公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各种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营口电视台实现全天播放,有线电视台增加了宽带数据网功能。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对医疗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和医疗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促进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完善了初级卫生保健与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首次在市区内进行飞机洒药灭蚊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8‰。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开展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
(八)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市迈出新步伐。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支持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人大代表提出的237件建议和政协委员提出的252件提案全部办复,满意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双拥”工作,预备役建设取得可喜成果。认真办理市民投诉,全年共受理市民投诉203万件次,办结率达到94%。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各类案件侦破水平有所提高。深入开展与邪教组织的斗争,确保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一年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接待、人事、编制、民政、监察、口岸、统计、审计、老龄、地方志、档案、人防、消防、地震预报等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成绩,金融、保险、税务、技术监督、电业、邮政、电信、联通、移动通讯、气象、铁路、烟草等中省直单位和海关、边检、海事、船检、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联检部门也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驻军、武警官兵及中省直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工业经济脱困并没有脱险,部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三是财政状况不够理想,收入增长乏力,支出不断增加,入不敷出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四是社会保障能力不强,拖欠公教和职工工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五是政府机关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公务员队伍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个别干部精神不振、风气不正、执法不公、效率不高,甚至消极腐败。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构想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未来的五年是我国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富民强市”、振兴营口的关键阶段。纵观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从国际看,欧美经济发展趋好,亚洲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入世”指日可待,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机会增多,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空前活跃,使我们在参与国际合作中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今后二、三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必将对我市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东部地区的大发展、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的大调整,以及“入世”后的大开放,将加剧区域的竞争,使我们承受新的压力。多年的实践证明,机遇在于抢抓,希望来自实干。只要全市上下振奋精神,勇于开拓,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全面实施外向牵动、结构优化、以港兴市和城镇化战略,加快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步伐,为把营口建设成为以航运、商贸、加工、旅游为主,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明富庶的现代化港口城市而努力奋斗。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8亿元,年均递增12%;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比“九五”增长11倍;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年均递增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年均递增8%;农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年均递增92%;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和5%以下。 为完成上述任务和目标,要重点实施六项战略措施:
(一)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要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国有大中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规范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继续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放活中小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要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先放开、后管理”的方针,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培育生产要素、产权交易等各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产品开发的科学性原则,调整经济结构。“十五”期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8:40。要强化第一产业。贯彻发展与提高并重、生产与加工贮藏并重、扩大规模与争创名牌并重、基地建设与市场建设并重的方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同时,按照“面上抓产业化、点上抓现代化”的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分区域、分层次抓好一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典型,以点聚线,以线扩面,全方位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到“十五”期末,农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年均递增7%。要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巩固轻工、纺织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非金属矿加工业,加快开发新兴行业,树立营口工业新形象。到“十五”期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29亿元,年均递增1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服务生产和方便生活为重点,以市场建设为载体,调整内部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9亿元,年均递增14%。
(三)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
要充分发挥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中心,坚持以内引外,以外引外的策略,实行一、二、三产业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千方百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要达到15亿美元,比“九五”增长2倍。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扩大对外贸易。2005年,全市出口创汇额达到87亿美元,年均递增18%。继续搞好对外技术贸易和劳务合作,开展境外投资和国际工程承包。要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开发区建设,使开发区成为营口经济发展的“龙头”。到2005年,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44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运输实力和辐射能力,到200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集装箱50万标箱,使之成为国际远洋支线港和国内综合贸易枢纽港。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调整城乡结构、提升城市品位”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市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体系。继续加快老城区改造,积极推进开发区与港口的协调发展,使新、老城区成为功能互补、共同繁荣的中心城区。大石桥、盖州、老边三个副中心城市通过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功能。熊岳、万福等12个中心镇,要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产业、形成特色”的原则,通过项目带动、园区带动、民资带动、市场牵动、旅游带动和政策趋动,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中,发挥规模效益、综合优势和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4%以上。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搞好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海上营口”建设,实施东部立体养殖和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搞好污染源治理,提高环境效益。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十五”期末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素质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促进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项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又是全面执行“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巩固和发展营口经济上升势头的关键之年。千方百计把开局、起步之年的工作搞上去,对于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加快营口在新世纪初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今年的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的要求,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开放为主旋律,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实施投资有效拉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190亿元,增长11%。农业总产值285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亿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亿元,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增长307%,力争达到22亿美元;出口创汇额45亿美元,增长184%。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1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5元,增长55%;农村人均纯收入3100元,增长6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围绕提高农村经济总体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基本目标,全面加强农村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依靠科技、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资源特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将粮经作物比例调整到65:35。要改善作物品质,开发名优特新品种,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在高速公路沿线特别是西海段实现精品和规模化养殖。加速中部低产旱田改造,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推进东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抓好果汁饮料、肉食鸡等20个“龙头”项目,搞好营口盛缘等1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三带”、“八区”、“二十四园”的建设,逐步实现土地园田化、品种优良化、生产工厂化、管理精细化。同时,要切实抓好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以增加抗旱水源和强化节水措施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业缺水的实际,要坚持投资主体社会化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兴修水利,搞好河道截潜、清淤和蓄水设施建设。加强灌溉设施改造,实施水田硬化工程,推广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等节水措施。进一步加快“3655”工程的实施,全年发展喷灌、管灌面积11万亩,完成重点提水站改造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强气象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搞好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3万亩。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要加快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全年计划投资14亿元,新上百万元以上项目140项。乡镇企业实现产值462亿元,增长121%;实缴税金48亿元,增长116%。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推动小城镇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旅游开发型、农业产业化型的特色小城镇。四是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认真执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和推行土地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实施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产品购销体系改革,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开辟农产品外销市场,努力争取向日、韩出口,拉动农民增收。
(二)巩固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要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现代化管理为基础,促进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好转。一是全面深化企业改革。要以骨干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依靠市场机制,优化资产配置,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发展完善一批企业集团。全面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以分配制度为重点的企业内部改革,在盐业集团、舒爱得集团等10户企业实行经营者或经营者群体持股和期股期权制度。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在盘活存量、变现资产、妥善安置职工的前提下,使处于竞争行业的中小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对资不抵债、启动无望的国有、集体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加大企业上市的力度,争取营口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向阳科化有限责任公司、东林集团3户企业实现上市。二是依靠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培育优势产业、名牌产品为目标,加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全年安排技术改造投资7.3亿元,集中力量搞好重点项目的梯次推进,使银珠集团14万吨锦纶丝等10个项目实现达产达效;三征化工有限公司1万吨三聚氯氰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卷烟厂膨胀烟丝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钢琴集团6500架三角钢琴等10个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开发研制新产品54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25亿元。三是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模拟“三资”企业的机制,制定和完善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加强成本、资金、质量和现场管理,推进以建立基本秩序、基本制度和基本信誉为重点的基础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今年争取国有企业“两金”占用压缩5%,可比成本降低2%,产销率达到967%以上。进一步加大扭亏增盈力度,完善扭亏责任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增长30%。继续采取通过市场机制配置企业经营者的作法,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能进能出的新型劳动用工机制,强化领导班子责任,形成科学的激励、监督机制。
(三)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条件,用好用活国家的鼓励政策,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要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在巩固日本和韩国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港澳台市场,积极拓展北美、西欧市场。要进一步充实项目库,今年集中力量搞好50个项目的包装,建立责任主体,落实推进计划,争取港务局一港池、集装箱智能库、通用热电公司等14个重点项目和韩国工业团地建设有实质性进展。要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城市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在纺织业、食品加工业、海洋产业等方面寻求合资合作。要加强对现有三资企业的管理和扶持,鼓励企业以裂变和扩张的形式增加投资。同时,要坚持内外并举,不断完善内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引进国内资金。二是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拓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在巩固传统出口产品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出口,依托原材料、零部件出口,带动制成品和设备整机出口。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带动产品出口与劳务输出三是加快开发区和港口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和“窗口”的示范作用。开发区要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项目引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功能定位,集中力量搞好招商引资,大力鼓励外商在开发区兴办独资企业。积极吸引国内大企业、高科技项目、私营企业到开发区落户。同时,以项目引进带动土地开发,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开发区在招商项目、实际利用外资、经济效益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含港区)要达到8000万美元。要继续搞好港口建设,加快实施航道改造和疏港路扩建工程,争取三期工程和成品油及液体化工码头开工建设。同时,加快老港改造步伐,改善集、疏、运条件,扩大吞吐能力。全年港口吞吐量达450万吨,争取突破2500万吨;集装箱20万标箱。要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规范管理和服务,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良好投资环境。
(四)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繁荣和发展第三产业。
要把第三产业作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市场的培育,带动新兴产业的开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要坚持多元化投资的方向,促进市场建设,全年新建和续建市场22处,总投资3.6亿元。重点完善陶瓷、辽南果品市场,建设水产品批发、农业生产资料、家具等一批专业市场。同时,结合老城区改造,开发一批便民市场,改善居民的购物条件。二是进一步深化国合商业改革,搞活商品流通。通过改革,推进商业、粮食、物资、供销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使其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达到“盘活存量、搞活流通、改活企业、激活人心”的目的。大力培育和发展连锁、配送、代理、网上销售等新兴业态,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继续实施“放心食品工程”,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推进第三产业社会化。在大力发展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发以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山、海、河资源和各种人文景观,搞好旅游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强社区建设,壮大社区经济,强化社区功能。
(五)营造宽松环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放开放活、拓宽领域、提高档次、优化结构的方针,营造环境,加强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一是落实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取消一切歧视性规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要加强宏观指导,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法律、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积极组建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保险等项服务。彻底治理“三乱”,严格执行“两证一卡”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拓展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要以结构调整为契机,通过收购、兼并、合资、托管等形式,促进与其它经济成份的融合,实现低成本扩张,优化资本结构。要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施正确的产业导向,突出发展生产型、外向型、科技型、规模型的私营企业,促进“235工程”的实施,加速培育“百强”企业。全年个体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26亿元,增长202%;税收达到3亿元,增长25%。三是强化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业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引导其爱国敬业、守法经营,提高整体素质和自律能力。
(六)搞活财税、金融,确保经济稳步运行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切实做好财政金融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广开生财、聚财之道,千方百计扩大财源。继续实施“110”县乡财源和“120”支柱财源建设工程,积极支持效益好、资信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巩固基础财源;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出口创汇企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新兴财源。要强化税收征管,严禁擅自减、免、缓税,大力清缴欠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坚持量入为出的方针,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管理。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有限资金,保证行政事业经费、社会保障支出和对农业、科技、教育以及重点工程的投入。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全年政府采购项目总量占财政专项支出比例提高到10%。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凭证、假帐册、假审计等违法乱纪行为。继续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坚决做到罚缴分离、票款分离。三是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增长。金融部门要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拓展自身业务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货币信贷政策和传导机制,大力组织存款,搞好资本运作,优化信贷投向,保证重点需求。要强化金融监管和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平稳运行。
(七)积极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安排好人民生活,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继续实行有利于促进再就业的政策,引导下岗职工向第一、第三产业转移,向非公有制企业转移,积极创办生产自救实体、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引导下岗职工走向市场自主择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清理隐性就业和临时用工,规范企业用工和劳动力管理。加强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全年培训16万人次以上。要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全年力争有6000名下岗职工出中心实现再就业。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市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保费收缴率95%以上,清欠率50%以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进一步提高统筹水平,平衡资金缺口,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坚持企业、社会、政府共同负担的办法,积极筹措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医疗保险。三是加强解困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保障基金,逐步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网络化的解困机制。坚持扶持生产与救济生活相结合,在政策上实行倾斜,促进农村特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进一步落实对口帮扶措施,形成全社会的济困氛围。要关心残疾人事业,做好助残工作。
(八)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项事业。
要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全面推进各项事业。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围绕工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组织实施24个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产值率达到16%以上。加强农业示范基地和工厂化高效农业建设,实施“双引”工程,全年引进先进品种40个、新技术5项。大力实施市校、厂校协作工程,争取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重点乡镇都能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大合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带动高新园区的发展。广泛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建设家乡,强化科技孵化功能。二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复合型人才。实行“三教”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继续深化教育结构调整,做好学校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模式。要多元化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完善人才规划,培育人才市场,落实人才政策,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三是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实施精品工程,活跃文艺舞台。积极开展以文化广场活动为载体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净化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开办营口电台调频立体声广播,扩大营口电视节目覆盖率。积极调整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卫生、药品监督执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动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强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争取在省“九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全面落实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优质服务活动为载体,实行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四、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现新世纪的起步,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重视环境建设。今年我们要在巩固“投资环境建设年”成果的基础上,在全市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要不断深化对经营城市的认识,当今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而且是城市功能的竞争。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状况,不仅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实践证明,现代城市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既出生产力,也出凝聚力。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提升城市功能,逐步实现“六个转变”:一要提升生产功能,实现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二要提升流通功能,实现商品流通体系向生产要素的战略转变;三要提升服务功能,实现注重自我发展向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四要提升开放功能,实现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和国际化经济转变;五要提升文化功能,实现发展文化事业向发展文化产业方向转变;六要提升创新功能,实现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方向转变。围绕上述基本思路,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高标准,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确保玉石水库等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抓好城市供水、市区污水处理厂等项工程的续建工作。同时,集中力量办好10件实事:(1)实施辽河大街西段改造,开辟辽河新街,建设辽河风情公园。(2)兴建石门水库至白石山隧道供水应急工程,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状况。(3)继续搞好棚户区改造,新开工30个区片、40万平方米。(4)对市府路(华联至百货大楼段)进行改造,建设国内一流的商业街。(5)完成浴场路、平安路、新华路等10条城市道路的综合改造。(6)建设营口新客运站和交通物流中心,强化客、货集散功能(7)扩建营盖公路(营口至二道沟段),改善市区南出口形象。(8)开发营口海上乐园,建设多功能休闲娱乐区。(9)新建营口市青少年宫,改造老年活动中心。(10)新建营口市三高中教学楼、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楼,扩建第二职业中专。二是坚持高起点,提高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水平。要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规划设计人才,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品位。完成营口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编制西部棚户区改造规划,制定交通、通讯、水电等社会公益事业规划,完善市(县)区城区规划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同时,要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建立协调统一的行政、监督和执法体制,加强以市容市貌、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为重点的城市综合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坚持高质量,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继续搞好城市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全年完成植树5万株,新增和改造绿地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以 “四街十路”为重点,增加亮化设施,提高亮化水平。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巩固我市辽河治理及“一控双达标”成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要努力改进和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营口的热情。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入开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激励干部职工支持改革事业,一心一意求发展。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加强党的政策教育,搞好专项治理,创建文明村镇。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崇尚科学的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制各种封建腐朽思想的侵蚀。要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地方生产力为目标,抓好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三)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加强与政协的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积极配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各种视察和评议活动。充分发挥群团和咨询组织、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的作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体系,提高决策水平。深入开展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在确保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的同时,注重行政执法的社会效应。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查禁“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持不懈地开展与邪教组织的斗争,维护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做好隐蔽战线工作,确保国家安全。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单位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努力改进政府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思维创新,做到跳出营口看营口,放眼世界看营口,面向未来看营口,从“小成则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我,正确判断自己的长短优劣,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要向大连和苏南等发达地区看齐、攀强比活,确立更高的参照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切实解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效率不高、政企不分的问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按照方便基层、方便企业、方便群众、方便社会的要求,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大力提倡求真务实、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积极为群众和基层排忧解难,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和聚人心的好事、实事。要控制“文山会海”,减少应酬活动,集中精力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要进一步巩固“三讲”教育成果,加强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公务员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施政之基,为官之本。要大力倡导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规定,坚决制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确保机关干部清正廉洁,树立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各位代表,现在我们已经踏上新世纪的征程,迈开了“十五”时期发展的脚步。百年之旅,始于今朝;五年之行,重在起步。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营口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认清形势,乘时用势,迎接挑战,开拓创新,脚踏实地追求利民实效,满怀豪情开创美好前程,为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辽宁省人民政府
你可以去定额办购买,也可以在GBQ8.0软件中进行查询。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计生委市审计局市环保局...
主要内容:一是继续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减税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改革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二是...
2010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0 年 1月 12日在大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 次会议上 市长 李万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 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 定”取得重大成绩,圆满完成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 的各项任务,实现了主要经济增长指标 “两个高于 ”的目 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 产总值 4410 亿元,增长 1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 400.2 亿元,增长 1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733 亿元,增长 17.5%。 ──对外开放再创新优势。进出口贸易总
2011年从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1 年 3 月 5 日在从化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代市长 郭清和 各位代表: 我代表从化市人民政府, 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 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十一五”时期和 2010 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 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 我们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信心, 把握机遇,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圆满完成“十一五” 规划主要任务,为推动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过去的五年, 我们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 全面推进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水 平。2010 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 185.29 亿元,比 2009 年增长 14.5%,比 2005年增长 83.3%,
营口市政府
条例全文
2005年工作的回顾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构建和谐营口为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2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亿元,增长14.6%;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9009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4503元,增长16.4%。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9.5%。粮食总产量67.5万吨,增长11.6%,水果、水产品、蔬菜、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新建、扩建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20个,总投资达5.5亿元。完成农用地环评225万亩,推进了农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和市场准入制度试点工作。新建灌溉工程26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万亩。完成人工造林6.4万亩,植树1605万株。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有效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全年免征农业税2877万元,取消不合理涉农收费205万元。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95.4亿元,增长2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0.9亿元,增长40.4%;利税总额38.1亿元,增长25%。实施国有企业改制54户,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改革任务。民营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快速发展,实现企业增加值249.6亿元,增长24.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5%。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54项,开发新产品755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3.7亿元,增长71.3%。全市省以上名牌产品达到32种,盼盼集团、三征公司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名牌牵动作用显著增强。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8家,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41%;引进内资85.2亿元,增长19.6%。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48项,其中5000万元以上109项。完成进出口总额15.1亿美元,增长27.9%,其中出口10.2亿美元,增长30.3%。先导区作用不断增强,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9300万美元,增长28%;出口创汇4.6亿美元,增长30%。高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33个,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4亿元,增长1倍。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港池油品及液体化工码头等工程顺利投产,全年完成吞吐量7537万吨,增长26.1%;集装箱运量78.7万标箱,增长35%。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列入省政府“十一五”规划,一期40平方公里土地整理工程已全面展开。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综合功能明显提升。棚户区改造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7个,拆迁占地面积133.8万平方米,回迁楼开工面积达52.3万平方米。重点工程得到全面实施,滨海热电厂、西部污水处理一期、市区供水管网改造一期、中水回用土建工程等项目如期完成;取缔污染严重的小锅炉42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84万平方米。年初确定为市民办的15件实事已完成10件,其余5件跨年度工程正按计划实施。全年出让土地使用权26宗,成交金额9.5亿元。城市综合治理效果明显,亮化、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得到提高,大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水平。
切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集中支付等项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打造“阳光财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2亿元,增长25.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2亿元,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262亿元,增长13.5%。商业性保费收入9.2亿元,增长23.5%。不良贷款比率比年初下降18.6个百分点,金融安全区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完成了不良贷款置换,农村信用社在全省率先完成增资扩股任务。
强化就业和扶贫帮困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8.8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2%,在全省提前半年率先解决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1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1.9%。新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12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扩面5.19万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5万人。对6.8万名城市困难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并对重点低保对象实施了分类救助。全年共接收社会捐赠款物1117万元,救助城乡贫困群众3.05万户。
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2项,引进和推广科技新品种42个、新技术13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3%。教育事业发展较快,高考、中考工作取得新成绩,“双高普九”工作扎实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和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展顺利,消灭了现存D级危房。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成功举办了母亲节等重大节庆文艺演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重视,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广电事业取得新发展,开通了数字电视业务,实现了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计划生育取得新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9‰。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9件,政协提案234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9.6%。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三五”依法治市工作,“法治营口”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进警务改革,强力开展破案攻坚和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被评为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市。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实行重点案件领导包案制度,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0%。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避免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加强了政风、行风建设,政务环境得到改善。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双拥成果得到巩固。
各位代表,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弘扬昂扬向上的发展气势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经受了经济体制转轨的重大考验,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的严峻挑战,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因素,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任务。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九五”期间增长2.45倍。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03倍,经济总量由全省第9位上升至第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7倍;港口吞吐量增长2.32倍。过去的五年,我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了全面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驻营各单位对政府工作监督、帮助、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向驻营部队和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营口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很重;二是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利用外资的规模不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项目较少;四是地方财政供给不足,债务负担沉重,收支矛盾突出;五是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很困难;六是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转变不够,少数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政不勤、为政不实、为政不廉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06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2006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按照省委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速推进营口经济的全面振兴。
2006年市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实现“沿海率先崛起”和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努力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构建和谐营口,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3.12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0%;出口创汇12.75亿美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951元,增长1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增长。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50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8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3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8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年均增长10%。
突出战略重点,把握发展大局。坚持总量扩张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的原则,以改革促开放、促调整、促发展;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营口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二)深入开展“工业发展年”活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积极营造氛围,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振兴营口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把“工业化”作为实现经济总量扩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发展大工业为目标,通过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高技能劳动力输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等措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项目为纲,强化项目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建立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和领导责任制,把全社会的各种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项目开发建设上。坚持大小项目并举的方针,加快鞍钢营口新区、五矿中板、重交沥青、钛白粉等重大项目推进,千方百计引进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项目,全年新开工建设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其中亿元以上80个。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紧紧围绕“抓产品、上项目、壮企业、兴产业”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精心打造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促进中小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形成骨干带动、产业密集、链条完善的产业体系。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按照《营口市深化企业改革实施方案》,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全年完成列入省考核范围的国有企业改制10户,列入市考核范围的国有及集体企业改制80户。要进一步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其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促进民营企业的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全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加速培育科技先导型企业,新建企业技术中心10个,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开发重点新产品20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60亿元。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并实施奖励政策,加强对重点产品和骨干企业的扶持,积极培育和壮大品牌优势。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制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高度重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在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推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抓好6户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20个重点节能项目实施,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以提高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大力开展水、土地、能源等的综合利用,积极倡导建设环境友好企业和争做环境友好公民。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三水一牧一菜”为重点,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在140万亩。提高水产业精养水平,全年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正确处理林畜矛盾,加快畜牧饲养小区、饲养场建设,畜牧业产值增长10%以上。推进盖州国家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果品质量。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全年新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无公害生产品种20个。建立和完善柞蚕、水果等10个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9000万美元,增长12.5%。
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18%以上。全年新建续建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20个,兴建大型综合市场6个。搞好以库塘井窖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全年完成造林4万亩,植树800万株。强化小城镇和村屯的规划、管理,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坚决制止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积极扩大外引内联,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力拓展招商领域和渠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加快沿海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满足境内外投资者的需求,策划包装100个市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强化对重点国家、地区及重点企业外资项目的服务和推进。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政策,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指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的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加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合作,主动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全年组织内联招商团组100个,落实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联项目200项,力争引进内资100亿元。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出口新增长。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外贸资金,确保各项鼓励出口政策落实到位。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商品交易会和博览会,寻求出口商机。积极参与商品配额招投标工作,扩大纺织品和镁制品的出口份额。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规范企业行为,有效规避贸易风险。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好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区要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项目的集聚区、港口城市经济的示范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谐社会的先行区”的要求,充分依托港口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扩大外引内联。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确保达到1.2亿美元,出口创汇5.66亿美元。高新区要利用土地储备丰富和邻近主城区的优势,以开发高科技项目和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
(五)继续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速沿海经济带建设
进一步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全面提高集疏运能力。以打造港口经济平台和建设服务东北的物流基地为目标,加速推进鲅鱼圈港口四期、航道改造、仙人岛港区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改造营口老港区,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着手谋划港前物流保税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信息服务系统,实施好“大通关”工程,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货源开发,加大航线密度。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9000万吨,集装箱运量100万标箱。
积极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打造营口经济重要增长极。以营口港为辐射点,以沈大高速、哈大公路和滨海公路为框架,科学制定沿海1600平方公里“金三角”经济区宏观规划。6月底前完成120平方公里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发展战略规划和40平方公里起步区详规,当年实现基本建设投资10亿元,确保完成土地回填10平方公里。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的原则,包装、储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同时,加快兴建仙人岛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等各类园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乡综合服务功能
改造提升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大型专业市场为依托,优化城市商业布局,着力构建多层级的商品流通网络。积极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全年发展农村便民连锁店300家。完善社区连锁和配送便民服务网络,努力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强市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搞好企业信息化试点和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法律、会计、保险、审计、公证、咨询等中介组织,努力为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强化物流服务功能。制定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促进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营口港综合物流区、大石桥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等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原材料和商品批发、配送、运输和仓储服务物流企业。
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全面提高旅游业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海上旅游、温泉旅游和生态旅游,重点抓好西炮台遗址公园、鲅鱼圈月亮湖公园等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第十二届望儿山母亲节。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7亿元,增长15%,力争年内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七)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
加强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要按照争创国家卫生城和环保模范城的总体部署,完善“门前五包”责任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解决好小街小巷、非物业小区和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建立环卫保洁长效机制。严格实施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搞好城市烟尘、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以扩大城区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为切入点,重点抓好辽河两岸、新建道路和住宅小区绿化,加强永远角区域生态保护,全年完成市区植树20万株,新增绿地50公顷。
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好实事。今年(2006年)要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办好15件实事:(1)改造棚户区30万平方米;(2)建设市区南部排涝工程;(3)改造市区供水管网150公里;(4)改扩建市区小街小巷道路9万平方米;(5)改造市区供热管网100公里;(6)新建和改造环卫公厕85座;(7)改造住宅小区7个;(8)改造河北街城区和渡口设施;(9)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0)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网;(11)新建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12)新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13)新建食品检验中心;(14)构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15)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同时,要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滨海热电厂二期、营柳路、庄林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竣工、早受益。
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促进城市资产经营。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好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开发区规划修编、小城镇规划完善和农民新村规划引导工作。强化规划管理,坚决查处违章乱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建筑市场、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地段的经常性管理,保持顺畅的交通秩序。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规范房地产开发和交易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制度,提高国土资产收益水平。深化环卫、绿化、公交、水务等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努力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发展产业化。
(八)切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财政收入级次,建立健全奖惩约束机制,促进增收节支,壮大县乡财源。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抓好重点财源,努力挖掘小税种的增收潜力。理顺财政体制,整合财力资源,壮大政府可控财力。转变财政对企业的支持方式,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坚持科学依法理财,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项改革,建立收入征收权、财力分配权、资金使用权、财政管理权相互制约机制。调整财政资金投向,重点向“三农”、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倾斜。加强市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制止税收返还等不规范的补助形式。大力压缩消费性支出,节约公用经费等项开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举债、担保行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偿债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和实施股份制改革。做好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条件吸引外埠银行进入我市。加强与国家开发行、农发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促进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做好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辅导工作,完成港务股份股权分置改革。
(九)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把增加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就业政策,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确保为每个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6.5万人。全面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进一步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
积极规范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提率和扩面为重点,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确保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记清率和上解率达到100%。实行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加快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步伐。研究制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参保人员负担。巩固城市低保成果,提高对重点地区、重点对象的救助水平,规范农村低保工作。
更加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救助方式,加快建立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今年(2006年)围绕解决特困群体生活困难,市政府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台帮扶政策。(1)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在乡老复员军人和7-10级伤残军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应急医疗救助。(2)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资助体系,由市、市(县)区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筹集资金,对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行资助。(3)对棚户区改造安置中的特困户给予适当补贴,对特困家庭给予供暖补助。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突出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生产扶贫,着重增强其“造血”能力。
(十)积极发展科技、教育等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机制,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科技兴企、科技兴农进程,逐步完善区域科技服务网络,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40个,推广实用技术15项。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申报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确保增长30%。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坚持以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为目标,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工作,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区域化、特色化的原则,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和校企合作,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重视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形成各类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完善吸纳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教育培训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市场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机制和以利益分配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加速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
重视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繁荣和净化文化市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重点公共卫生机构的技术装备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坚持依法治育方针,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新生婴儿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3‰。大力推进广电事业发展,积极拓展广播电视业务,不断提高节目编播质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营口的热情。加强诚信教育,提高社会公信度。以未成年人为重点,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拓展精神文明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推动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创建活动再上新水平。
(十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体系。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增进社会和谐。
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四五”依法治市活动,促进各项工作依法管理。以打造“平安营口”为目标,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治安秩序,增强城乡居民的安全感。搞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加强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做好社会拥军、科技拥军工作,争取再次进入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矿山、石化、易燃易爆品等生产企业、重点建设项目、交通运输和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搞好消防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排查整改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切实做好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认真落实《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不断完善各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强化民本意识,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敢于触及矛盾,善于破解难题,认真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人员队伍建设,引导干部以超常规的思路谋划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全面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建设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实施联合审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绩效评估制,促进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力求做到创新体制,增强活力。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实话、办实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继续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提高行政效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真务实风气。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从严治政,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充分发挥监察、审计、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等监督机构的作用,加强对行政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营口振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力量,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奋力开拓,确保圆满完成今年(2006年)的各项任务,努力开创“十一五”营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2000年和“九五”时期政府工作简要回顾
2000年是大连乘势前进、加快发展的一年。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为9.8∶46.2∶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47美元;固定资产投资268.5亿元,增长20.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77.6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2%。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实现总产值2247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30.3%;预计利税总额突破70亿元,增长22%。在连续两年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农业增加值仍比上年增长6.5%,粮豆总产量达到106.3万吨;地方水产品总产量205.7万吨,蔬菜总产量223.4万吨,水果总产量72.8万吨,蛋、奶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建农业精品工程87项,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2%,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70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7亿元,增长9.1%;国有商业六大集团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引进了国际著名的商业跨国公司和商业先进业态,开始实施了电子商务、信贷消费等现代营销方式,商业的国际化、现代化色彩更加浓厚;便民商业和放心食品工程全面启动。解决了粮食长期压库问题,粮食贸易逐步做大,大型仓储和中转能力进一步提高。供销社系统结束了连续6年亏损局面,实现扭亏为盈。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74.7亿元和1162.5亿元,比年初增加149.8亿元和176.9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包机150多架,海外大型豪华游船5艘,来连海外游客及旅游创汇均比上年增长30%,旅游总收入90亿元。举办各种展会52个,交易额突破300亿元。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3万户、私营企业2855家;培育和建成10处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场。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9699万吨,增长6.8%,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增长37.4%;空港旅客吞吐量275万人次,增长16.5%,货邮吞吐量7.6万吨,增长25.4%。市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61元和3442元,人均储蓄达到1.7万元;新增住宅竣工配套面积250万平方米,归集房改资金110亿元,开始实施了住房货币化分配,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3.8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10项,其中74项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300家,技工贸总收入70亿元。人才高地建设开始启动,引进人才5000余名,新增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4个,建立市级乡土人才培训基地11个,冰山集团等3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素质教育取得成效,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实现了6周岁儿童入学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突破70%,高考升学率达到90%;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办学体制初步形成,吸纳社会资金2亿多元,新建寄宿制高中2所、民办高中5所;农村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全面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起步。文化艺术工作水平有了提高,各专业艺术团体获得国家级奖9项。完成了微波传输数字化改造和有线电视县区网并购工作,有线电视网络覆盖了全市1600多个村。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区医疗服务二级格局框架初步建立;远程可视医疗会诊中心通过卫星与70多个网点连接并开展了远程会诊;群众健康水平提高,传染病总发病率继续下降。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计划降低了0.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99.44%。圆满完成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登记工作。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6%;大连籍运动员夺得奥运会金牌、铜牌各1枚,残奥会金牌2枚、银牌1枚,实德足球队夺得全国足球甲A联赛冠军和超霸杯。建成了人防指挥自动化系统,人防通信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工作获全省观测质量综合评比第一名。新闻出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和残疾人等工作均取得喜人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双拥共建工作成效显著,我市再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民兵和预备役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1008件市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全部办理完毕。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全市县以上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7万件次,处结率达93%。“三五”普法教育成效明显。实行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开展了综合执法。强化了监察、审计工作,全年立案查办违纪违法案件721件,处分违反政纪人员254人。加强了国家安全工作。
2000年,我市各条战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其中几项重点工作的成效尤为突出。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目标如期实现。去年(2000年)是中央提出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的最后一年,我市积极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和企业搬迁改造,落实减员减债、债转股、主辅分离等措施,使一批企业摆脱了困境。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由68%下降到55%;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5%,比国家要求低1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5亿元,比上年增长35.7%。继续推进公司制改造,有72%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坚持既要脱困更要发展的思路,完成了一批重点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项目,调整了工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推进了大型船舶、电力机车、通信及网络、数字化电子视听、精细化工等一批新产品的开发。坚持抓大促小、扶优扶强,西太平洋炼油、大连石化、大显、冰山年销售额分别达到130亿元、127亿元、56亿元和3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去年(2000年)我市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重点,制定并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高新技术园区技工贸收入150亿元,增长50%。加强了软件园建设,东大诺基亚、中软等52家软件企业入园,实现软件产业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培育创新基地,开工建设了双D港,进港企业10家;建成了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园企业达96家;启动了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建设,已有20家企业入驻;建立了炮台生物、中以园艺、科源生物等十大农业高科技基地;引进了以色列蔬菜、荷兰花卉、节水抗旱地被植物等50个农业新品种。成立大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促进了高科技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形成。城市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了政府和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设的区域性支付网关和RA认证中心、城域网二期工程及城市“一卡通”项目开始启动;我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城市。
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去年(2000年)我市深入开展了改善投资软环境年活动,为扩大开放、吸引内外资创造了良好环境。调整了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结构,辟建了大连出口加工区,实现了外资、国有、乡镇和私营企业出口全面增长。根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其中自营出口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开发区、保税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发挥了开放先导区的带动作用,加强了面向跨国公司的招商工作,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7家,实际使用外资13.3亿美元,又有20家跨国公司来连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兴办境外企业、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均有新的增长。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取得佳绩,在成都、郑州、哈尔滨、长沙等城市成功地举办了商品展销暨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扩大了大连地工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新希望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大企业在我市落户。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接待了印度、刚果、几内亚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有46个国家的112位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来我市参观访问。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去年(2000年)我市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大连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设蓝图。启动了市内经开发区至金石滩46.6公里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兴工街至黑石礁轨道交通试验线路一期工程已完成。旅大北路等路段的拓宽改造和海皮路一期等道路工程竣工通车。建成了马栏河、付家庄和开发区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各区市县继续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全市128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小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连续两年大旱造成的水荒,为解决大连长远发展问题,在广泛开展压水节水的同时,提前开工英那河水库扩建和引英入连供水应急工程。庄河、普兰店市广大干部群众顾全大局,为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工程进展顺利,输水管线一期工程今年(2001年)5月底前可正式通水。同时,支持瓦房店、普兰店市和长海县兴建了城镇供水应急工程。启动和推进了泉水、华乐、锦绣、泡崖等现代住宅新区建设。新建和改造了海军、绿之梦等14个广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5平方米。全面启动了“蓝天碧海”工程,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环保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示范试点城市。长江广场、世界贸易大厦、金石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森林动物园二期工程和市科技馆、图书馆、现代博物馆、旅顺历史博物馆、国际网球中心、友谊医院等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完工,新世界广场、王府商厦、新玛特、和平商业广场、越秀广场、百年商城主体封顶,开工建设了虎滩极地馆、渔人码头、星海城堡艺术馆等工程。
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去年(2000年)我市进一步完善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离退休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市内参保覆盖率达70%。实现了城镇就业和再就业8.5万人。完善了“四位一体”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模式,共投入资金3800万元。继续开展了扶贫帮困送温暖、敬老认亲等社会互助活动,为下岗、失业职工及其他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济金9593万元。加强了社区建设,各级财政投入4500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居委会办公经费和成员补贴得到了提高,街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开发和利用了社区资源,建立了系列化社区服务网络。我市的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2000年是“九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我市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过去的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5年,是城市面貌显著变化的5年,也是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的5年。经过5年的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大台阶,5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54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1.4亿元,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89.6%、46%、77%。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开始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税收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区市县经济形成市中心三区、南三区和北三市及长海县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对外开放出现了新局面,5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自营进出口323亿美元,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65.9%和1.3倍,其中自营出口183.7亿美元,增长1.2倍;对内招商和国内市场开拓闯出了新路,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群体形成了一定规模,扩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兴办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八五”期末翻了两番;通过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由“八五”期末的4.8%提高到6.9%。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完成了引碧三期工程、黄海大道、集装箱码头、北良工程、西太平洋炼油和旅顺南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交、环境和公建重点项目建设,从市区搬迁了75户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路商务区、中山广场金融区、青泥洼商业区、星海湾会展区和金石滩旅游度假区,提升了城市整体功能。市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建成了锦绣、泡崖等十几个新的居民区,动迁改造了棚户区和低洼区,80万市民迁入新居;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下岗职工、低收入阶层和特困居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新建了一批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和体育设施;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服装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经贸活动,塑造了大连城市精神,推进了大连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
5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需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积极运用发展的观点、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努力探索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老工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城市凝聚力。
各位代表,“九五”时期的5年是很不平凡的5年。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战胜了各种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帮助和支持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驻连部队、武警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外地驻连机构,向关心和支持大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虽然实现了脱困目标,但总体盈利水平还不够高,一些企业还缺乏市场竞争力、脱困但没脱险;区市县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北三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市中心区、南三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尚须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北部山区部分农民生活仍较困难;政府部门在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依法行政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面对我国即将入世的新形势,我们的思想准备和对策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