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通过对我国电力行业在20年改革进程的分析,了解改革过程中行业体制的演变,运用体制理论解释电力行业演变的阶段性、影响因素、新旧体制冲突,体制演变在行业层次、组织层次、个人层次产生的影响,探讨体制因素对改革进程的影响规律性,为政府决策者设计体制及其实施措施,为企业适应体制的变化提供建议,并在理论上作出贡献。. 2100433B
批准号 |
70142017 |
项目名称 |
20年改革过程中电力行业体制演变研究 |
项目类别 |
专项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G0202 |
项目负责人 |
田志龙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2-01-01 至 2002-12-31 |
支持经费 |
2.5(万元) |
这个怎么了?
电力的很多呢,请说明名称
电力工程(主要是火力电厂) 工程 应该套用 电力部门的 专用定额子目项哦 。
电力行业简介
电力行业背景 电力行业属于国有垄断的产业 ,可划分为发电 ,供电 2 大系统和发电 , 输电 ,供电 ,用电四 大环节 ,发电系统根据电厂的发电能级以及所处的位置分为跨网电厂 ,网级电厂 ,省级电厂 , 自备电厂及小水电等四个发电级别 ,统一向电网供电 .供电系统实行分层次管理 , 即分为国家 电力公司 ,网局 /独立省局 , 地区和县电力公司四级 ; 全国共有地区以上供电局约 280 个.总体 架构为金字塔形 ,上层对下层进行严密的控制 . 电力生产的产品是电能 , 其有着发 , 输 , 配 , 用 电同时完成。 电力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怎样实现替换电力生产企业寻呼系统, 进行生产调度、 天气预报通知等工作?怎样集成 电力企业(电力生产企业和供电企业) 已有的纷繁复杂的各种业务子系统和内部办公系统? 怎样经济高效为用电客户提供发送计划停电信息、 计划停电信息变更、 临时停电信息、 突发 停
电力行业_信息安全先行
电力行业_信息安全先行
世界各国因行政体制、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等不同,形成水治理体制机制复杂多样,且往往与资源环境治理体制互相交织。在研究讨论水治理体制时,往往存在对国际经验随意裁剪、做简单化取舍、水和水资源概念混用、管理组织和机制不分等问题,导致一些发展演变趋势和内在规律难以厘清。
《水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分析了国际水治理机制体制经验,对我国水治理体制的概念、内涵、阶段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做了理论分析,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水既表现为单纯的H20本身,很多表现为水环境介质和水生态载体,具有资源特征、环境特征、生态特征,是生产之要、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治水的目标也表现在防治水旱灾害、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等社会经济功能的管理,也表现为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功能的管理。
正是这些复杂的多种内涵、多种特征、多种属性,使水治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国现在多部门分工负责的治水体制,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水的多重属性发展和功能管理。但我国水治理职责过分交叉破碎,且权责不对应、不匹配,对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不足。从国际趋势和客观规律来看,首先,基于治水目标导向的变化和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应从过多关注经济价值开发转型为很多多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系统保护监管。
其次,国际上日益强化综合管理。国际上流域委员会的形式,往往是高层理事会、协调委员会、多元共治协会(包括相关方和专家、民众代表)、执行机构(如英国水管局、法国企业化运作等)。而且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大部分国家流域委员会归环保部门监管、领导。这些委员会在理论上遵循的是综合管理机制(comprehensive management)而非一体化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且综合管理在区域流域上均有不同形式(如美国国家环保局10个大区、州级地区水资源质量控制分区等),不能将分权决策的流域区域综合管理等同于流域委员会机构一体化管理。
从1979年至今,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出现了四次高潮。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的,1979年年初的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拨改贷”试点决定,掀起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席幕。
以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改革从下放权限、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入手,主要集中在对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
下放项目审批权限;
实行承包责任制;
实行“拨改贷”。
以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改革为标志。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集中在对政府投资范围、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进行初步改革。对重大的长期建设投资实行分层次管理,强化了地方重点建设责任;扩大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保证重点项目的资金来源;成立国家专业投资公司,用经济办法对投资进行管理;强化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招标、投标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
以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明确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实行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
改革的重点是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
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初步到位与运行。
以200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资方式的多元化;
在投资计划管理中,开始运用经济杠杆和间接手段进行管理,为建立新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 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
现行的投资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有效性需要增强。2100433B
一、统收统支体制
即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是1950-1952经济恢复时期的预算体制,在三年调整时期和文革时的一些年份也用过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1953-1979年实行
主要特征:中央统一制定预算政策和制度,地方分级管理;有关税权集中于中央,由地方组织征收,分别入库;中央确定地方预算的支出范围;中央统一进行地区间的调剂;地方以支定收,结余留用;该体制不能长期稳定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980-1993年实行 简称财政包干体制。
主要特征:在总额分成的基础上对增收或超收部分加大地方留成比例,通过多收多得的激励机制鼓励地方特别是富裕地区增收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全国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四、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1994年以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