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旅游城市,旅客数字,居民人口近年都以较快速度增长,对于地小人多的澳门已构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及时制定一个系统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对澳门十分必要。不久以前,特区政府提出未来20年澳门新城区规划的初步研究方案,并陆续展开旧城更新和改造计划,旨在改善澳门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澳门的投资与旅游环境,为澳门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社会现代化及持续和谐发展的前景得以实现。
作者:杨允中 主编
ISBN:10位[9993726907]13位[9789993726906]
出版社: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07-1-1
定价:¥90.40元
21世纪全球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作好科学的城市规划和“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国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目标和要求。
各国经验显示,一个切合实际的城市规划,应是充分反映公众需求,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的综合性成果。如何不失时机地优化澳门的城市规划工作,通过吸收世界各地城市规划的有益经验,使澳门达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平衡发展,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
一、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工程项目概况; 2、 监理工作范围; 3、 监理工作内容; 4、 监理工作目标; 5、 监理工作依据; 6、 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7、 项目监理机构的...
第四章 城市规划编制内容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八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同时可以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具体期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 ...
第一部分: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相互关系
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化发展与城市规划
城市突然增长与其调控措施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建设——香港房地产业发展的经验
第二部分:城市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与考虑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多元化发展趋势
现代台南市区中荷兰人的城市规划痕迹——一项大航海时代的文化遗产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灵魂——《西安宣言》的启示
澳门世遗与旧区重整
第三部分:城市发展中的住区设计与交通规划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可持续住区的规划与设计
Migrantworkersandtheirhosusinginthe"worldfactory"ofchina——AcasestudyofLiaobuTown,PearlRiverDelta
转型下的分化:中国大城市居住分异研究——以上海为例
交通规划与澳门现代化进程的同步发展
第四部分:新城区规划、旧区更新及城市规划相关法例的完善
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探索——基于最新实践的几点思考
城市功能转变与新城区规划创新刍议
为澳门市区重建未雨绸缪
中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当前的困境
第五部分:澳门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相关问题研究
澳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
澳门填海造地,海岸线变迁的历史及土地利用
浅议澳门轻轨交通策略
澳门城市规划与品牌城市的建立
提升共识,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跋)2100433B
澳门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_郑天祥
澳门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_郑天祥
监理规划内容 (2)
一、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中电投宁夏中卫香山 30MWp光伏并网发电工程 2、建设地址:宁夏中卫市香山地区 3、工程规模及工程特点: 3.1 工程规模: 30MWp光伏电站工程 3.2 本期工程特点:新能源工程,利用本地区太阳光照的优势,建设大型光伏 发电站工程。 4、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中卫新能源有公司 承包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火电建设公司 设计单位:宁夏电力设计院 监理单位:黑龙江省华宇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5、计划工期: 2013年 09月 10日开工; 2013年 11月 15日竣工,总工期 67天。 二、监理的工作范围 按委托监理合同所规定的工程范围内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控制,以 及进行工程建设的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协调有关单位的工作关系。 三、监理工作依据 1、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 2、国家和电力行业制定的施工质量
丛书总序
序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概述
第3章 建筑从业群体的组织化——现代建筑同业团体
第4章 建筑从业群体的职业化
第5章 建筑技术与建材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附录
附录1 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
附录2 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
附录3 建筑师业务规则
附录4 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
附录5 193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附录6 1932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附录7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葡人十分重视澳门城市规划,澳督亲自参加澳门城市规划工作会议。都市化总计划工作组设于海外部工务交通司内,工作组组长由工务交通厅厅长兼任,成员有当地的商会代表、厂商代表、建筑商代表及澳门市与海岛市政委员会主席,葡国委派高级视察专员指导规划,还有一名海上工程师参加。
都市化总体计划先订出各项使用目的的地段,如住宅区或工业区,主要道路(框架)的设计,然后订出各区每段的都市化计划(小区规划),或将现有规划予以调整。一般优先考虑规划新建设地区,如外港新填地、离岛建设等。对旧城区改建也加以注意,如木屋区改建为平民大厦等。
澳门比较详尽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1971年城市规划草图为代表。1971年在葡京制定的澳门城市规划草图寄到澳门,听取澳门各方面的意见后加以修订。规划草图共分为十一个部分,根据地质地形、河海变迁和人口、经济发展,确定城市发展、用地、交通网、机场、港口、住宅、工厂的布置。澳门城市规划由工务厅贯彻执行。工务厅内设有土地委员会,管理全市土地权益,还设城市管理,屋宇、地产、街道、园林、名胜古迹、测量、河海工程八个科,各科按城市规划意图运作。以下就澳门都市化的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评述:
(一)填海开发与港口建设
澳门人稠地窄:过去和香港一样采取同心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中心区高密度发展,以充分利用空间。同时在四周不断填海扩展城市区域。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离岛交通的改善,澳门的发展将逐步分散到凼仔、路环,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填海造地是澳门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澳门长远发展大纲,首先完成澳凼大桥至烧灰炉古堡之间的填海,即填平南湾,继而在外港以东再一次大规模填海,最终将凼仔与路环之间的海面全部填满,澳门土地总面积将发展到三十平方公里,几乎是目前面积的一倍。
澳门的填海造地是与港口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1923~1926年,为建设外港,需开挖一条长6.5公里、深4.6~5.5米,宽约一百米的航道,挖出的泥沙填成沿岸53公顷的新土地,一举两得,为以后三十年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土地。新填地已发展为新城区,使城市面貌迅速改观。目前已开发完毕,迫切要求再次大规模填海。发展大纲拟结合开挖深水港及深水航道,估计长约18公里,宽100~200米,水深从4~5米挖至8米,所挖泥沙用以填平路凼之间的海面,工程十分浩大,非短期内澳门经济所能承受,而仅仅交私人投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澳门周围海域属珠江泥沙沉积范围,有利于填海造地而不利于筑港和维持深水航道。深水港的建设和维护耗资大,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吞吐量。有人建议与珠海合建深水港,以分担投资,增加吞吐量,值得考虑。
(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第二澳凼大桥的建设
根据澳门政府的长远发展大纲,拟在路凼之间填海的东部建机场,但经可行性研究认为噪音对城市污染严重,而且牵涉到领空权问题。有人建议在边界的前山与珠海市合建一机场,以保持足够的客货运量。
广东规划修建广州至珠海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这将大大改善澳门对外交通和促进澳门的经济繁荣。高速公路和铁路从何处进入澳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曾设想从西岸的湾仔建大桥将高速公路引入澳门最繁华的新马路,并可以最短距离通过澳凼大桥到达凼仔。不过,由于新马路太窄,两旁高楼林立已难于拓宽,不能适应大量车流通过和疏散。看来,无论是高速公路或铁路,都宜从关闸进入澳门,经东北部到达新港,通过新建第二澳凼大桥到达凼仔,可以大大促进城市向东部扩展,有足够的空间建设车站、停车场,便于水陆交通衔接。
(三)城市规模
澳门近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在l%左右,但机械增长量大。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 986年4月24日公布澳门人口为408,500人(截止1985年12月31日)。若按1%增长计算,到本世纪末澳门人口将达到474,285人。1980年澳门人口为268,300人,五年净增141,200人,平均年增长达10,52%。1983和1984年,澳门人口分别净增32,800人和33,000人,其中机械增长27,000~28,000人。若按此增长量计算,到公元2000年,澳门人口将突破九十万大关。加上毗邻的珠海城市人口达到20~25万人。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衡量,城市人口规模过大。除非深水港、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几项大型工程均动工,南海石油开发进入盛期,否则将可能造成失业、生活水准下降、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在澳门也要宣传计划生育,更应控制人口的机械流入。
(四)开发离岛
六十年代提出开发离岛以来,收效甚微,人口增长还低于自然增长,也就是说有少量机械流出。工业场所在全市的比重近年从占3%下降到占2%。究其原因是离岛交通和各种设施仍然不足,半岛东部尚有可供开发的空间。看来离岛的大规模开发有赖于上述几项大工程动工。
本书是作者及其课题组以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学术期刊《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研究特定时间段(1927-1937年)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成果。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办刊宗旨、内容导向、文献内容与类别、作者构成等方面分析《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在对比分析二者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从业群体、建筑观念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这两个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的缘起、组织体系发展、对内与对外的公共职能,以及在业内外的影响等;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作为新型建筑同业团体对当时建筑从业群体职业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二者在推动从业者职业规范建构、普及建筑专业知识、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一时期建筑从业群体,特别是建筑师群体的职业化发展状况;并从现代建筑技术的引进及其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制造与安装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体系和主要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