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根据居民分布情况,蒙古建筑大体分为两类:城市建筑和农牧区的建筑。首都乌兰巴托建起数十栋居民住宅,公共建筑物有:政府大厦、国立大学、公众图书馆、大剧院、电、医院、科学情报中心、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大楼。这...
运用褐色的石材和砖石以及红砖建造的建筑,兴起于欧洲,兴盛于美国纽约。褐石建筑是纽约和新英格兰大多数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多属于联排式住宅,建于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这类建筑得名于赤褐色砂石——一种...
可以。乡土建筑,是指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具有民间浓厚的乡村农家小院气息。乡土环境中的所有建筑都可以称为乡土建筑。保罗.奥立佛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了“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匿名的...
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 形成,发展与演变
该文从建筑史和聚史方面,研究了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散落的形成,发展与腐变过程。
传统乡土建筑论析—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
山西省境内保存大量完整的有价值的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比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张壁古堡,其中位于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乡土古镇之一。本文对碛口古镇的地理、历史、地形地貌、建筑形式、空间等方面进行研究。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从多方面对广西地域文化背景进行了探讨,重点描述和分析了广西的百越土著文化和汉族移民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框架,将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分为“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和“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具有一定创新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两大建筑文化分区聚落及建筑的总体布局、空间特色、公共建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实测调研,并结合平面形制、建筑构架、造型装饰等要素,对壮、侗、苗、瑶等民族广府、客家、湘赣等民系的建筑文化特点给予了深入研究。书中还对“广府建筑干栏化”、“干栏建筑地面化”等建筑文化的演变现象给予了特别关注并进行了大胆的推断,其观点具有一定启发性。
值此清风送爽的初夏时节,在美丽迷人的滇池之滨,我们迎来了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建设系统的领导,大家共聚一堂,出席“绿色乡土建筑与传统聚落更新”学术研讨会。作为会议主办单位之一,我谨代表云南省建设厅,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会议表示诚挚的祝贺。
云南有2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云南乡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云南乡土建筑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新农村以及有特色的小城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生活方式、技术要求和资源环境的变化,云南传统乡土建筑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不适应性。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部分乡土建筑开始仿照城市的建造模式进行建造,在失去宝贵传统特色的同时,居住质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反而消耗了更多的资源,也增大了环境压力。长此以往,可能在云南形成千镇一面、万村一面的后果,使云南失去作为民族文化大省本应具备的独具特色的村镇风貌。因此,在充分挖掘传统乡土建筑优秀传统的同时,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开展绿色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昆明理工大学(原云南工业大学)开始了傣族民居向现代小康住宅过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我省开创了乡土建筑可持续发展适宜技术研究的先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省在绿色乡土建筑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各级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国际非政府组织通力合作,建成了数十个试点示范工程,研究实践成果涉及传统聚落更新、云南民居结构更新、天然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太阳能建筑等领域。2006年6月,本次会议的三家主办单位联合召开了首次绿色乡土建筑学术会议。在该次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绿色乡土建筑不仅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其他地区乡土建筑可持续发展和聚落更新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即是希望构建一个更为宽广扎实的平台,在传统聚落更新、推广绿色乡土建筑等领域充分开展交流研讨,使该项工作能持续地坚持下去,不断取得丰硕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序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源起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我国研究概况
1.3.3 广西地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4.1 目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广西地域文化背景
2.1 地理学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广西地域人文生态
2.2 历史沿革
2.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2.2.2 唐宋元时期
2.2.3 明清时期
2.2.4 民国至今
2.3 土著族群及其文化特征
2.3.1 广西土著族群溯源
2.3.2 基本文化特征
2.4 移民与文化传播
2.4.1 人口迁移与构成
2.4.2 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
2.4.3 汉族移民的基本文化特征
2.5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
2.5.1 文化圈与民系的概念
2.5.2 桂西百越土著文化圈
2.5.3 桂东汉族移民文化圈
2.5.4 广西地域文化分区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义化的生成及其区划
3.1 影响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生成的因素
3.1.1 自然因素
3.1.2 人文因素
3.2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类型
3.2.1 干栏式楼居
3.2.2 天井式地居
3.3 建筑文化的区划方法
3.3.1 基于建筑本体构成要素的区划
3.3.2 基于建筑形成影响因素的分区
3.3.3 基于历史民系的区系类型研究
3.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区划
3.4.1 百越干栏建筑文化区
3.4.2 汉族地居建筑文化区
3.4.3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区划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西百越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4.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4.1.1 聚落类型分析
4.1.2 聚落空间意向
4.1.3 聚落公共建筑
4.2 居住建筑平面及空间组合
4.2.1 基本功能构成元素
4.2.2 侗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3 壮族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4 苗瑶传统建筑空间特征
4.2.5 汉文化对干栏建筑平面型制的影响
4.3 建筑结构与构架
4.3.1 基本构架类型
4.3.2 屋面做法
4.3.3 平面功能对干栏构架的影响
4.3.4 其他构架做法
4.4 营建机制
4.4.1 选址与立项
4.4.2 工匠传统
4.4.3 建造过程与仪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西汉文化区传统乡土建筑
5.1 聚落及总体空间形态
5.1.1 聚落类型分析
5.1.2 聚落空间意向
5.1.3 聚落公共建筑
5.2 广西湘赣式传统建筑
5.2.1 平面形制
5.2.2 建筑构架
5.2.3 造型及装饰
5.3 广西广府式传统建筑
5.3.1 平面形制
5.3.2 建筑构架
5.3.3 造型及装饰
5.4 广西客家式传统建筑
5.4.1 平面形制
5.4.2 结构体系
5.4.3 造型及装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6.1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
6.1.1 文化生态价值
6.1.2 历史人文价值
6.1.3 技术价值
6.1.4 广西传统乡土建筑的价值评估
6.2 面临的问题
6.2.1 社会环境的变迁
6.2.2 人为与自然灾害
6.2.3 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6.3 保护的原则与方式
6.3.1 保护原则
6.3.2 保护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创造新时期的广西地域建筑
7.1 广西地域建筑的当代发展概况
7.2 广西地域建筑创作之道
7.2.1 借鉴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
7.2.2 深化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
7.2.3 加强地域建筑技术的运用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