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 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79页6.6.3)。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和间接钢筋(箍筋)直径,也就是减去间接钢筋(箍筋)内边缘至构件表面的距离;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不必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
在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其中非螺旋箍筋体积应乘以系数0.8。(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1.4.17注2 P178)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不受360N/mm2的限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P390 11.4.17的条文说明)。
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2100433B
箍筋大小是根据抗震大小和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确定的
各种受力情况的配筋率的计算都有差异,看一下混凝土设计规范上面的计算公式。(某些钢筋的截面积与构件截面积的比值为配筋率。)
梁的配筋率是指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面积与梁的有效高度和宽度乘积之比的百分率,即 ρ=[Αs/(b*h0)]*100% 式中: ρ:梁的配筋率; As:钢筋的横截面面积(mm2); b:梁的宽度; h0:梁...
配筋率的计算
1.7 配 筋 率 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1-75 及表 1-76规定的数值。 表 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min (%) 序号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min 1 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 0.6 2 一侧纵向钢筋 0.2 3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 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和 45 tf / yf 中较大者 注: 1.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各类构件一侧受压钢筋的配 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 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 受弯的梁类构件、 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 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 bb f ) f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配筋率计算
1 C 30 0.31% 0.31% 注: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1.0 0.8 0.7 0.6 1.2 1.0 0.9 0.8 注: 梁中位置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 0.1;当混凝土强度 等级为 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大 0.1。 框架中柱、边柱 框架角柱、框支柱 0.54 0.44 0.37 二 级 0.31 跨中支座 三、四 级 0.44 0.37 受弯、偏心、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受压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强度等级 全部纵向钢筋 HRB400、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 0.1;当混 凝土强度等级为 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 0.1。 一侧纵向钢筋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45ft/fy= MAX(0.2,45ft/fy)= 钢筋强度等级 混凝土标号 0.6
箍筋的肢数是看梁同一截面内在高度方向箍筋的根数
小截面梁因宽度较小,相应产生的梁内剪力较小,采用单肢箍即可,类似于一个S钩。
像一般的单个封闭箍筋,在高度方向就有两根钢筋,属于双肢箍。
再如,截面宽较大的同一截面采用两个封闭箍并相互错开高度方向就有四根钢筋,属于四肢箍。
以此类推
用光圆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有弯钩(半圆形、直角形或斜弯钩)。弯钩的弯曲内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2.5倍。对一般结构,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圆形箍筋的接头必须釆用焊接,焊接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矩形箍筋端部应有135°弯钩,弯钩伸入核心混凝土的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20cm。
复合箍又分子母箍和平行箍,即保证每个主筋都被箍筋拐角固定而同一界面有多个箍筋。
典型的箍筋是构件截面外圈的环箍。如果在环箍内部还有若干道箍筋,这种做法称为复合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