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自国家教育部倡导校企合作办学开始,社会上提出了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如“3 1”模式、“2 1”模式。但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仍难以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鉴于这种状况,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历时两年的走访和调研,对当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造成高校毕业生难就业的原因提出以下4点:
1)形不成闭环的课程体系
2)课程改革不彻底
3)教材使用混乱
4)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脱节
在认真的分析和论证了上述弊端后,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企业优势提出了“121”的培养模式。其中:
1)第1学年保留原教育的基础课程;
2)第2、3学年在保留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逐步嵌入专业技术课程,课程楔形互补,高校负责教学,企业通过提供成熟的课改课程体系和高校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服务以保证教学质量;
3)第4年的实训由企业负责,在企业场景中通过生产实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该课程体系解决方案在原来校企合作的模式上做了实质的调整,在保留公共基础课和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的课程嵌入到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并于2009年开始以山东省内数所高校作为试点,在高校内率先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方向)这一专业。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新颖的教材架构来引导学习、以完备的教辅体系和教学服务来保证教学
“121”课程体系的推出后,很快引起了全国各地高校的关注,原因在于课程中所囊括的技术皆为IT企业中各开发岗位所常用的开发技术,使学生的学习目标直接对应IT企业的用人需求,并通过教材中配备的实践篇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教材以应用型软件外包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原有体制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改革,强化“应用型”技术动手能力。使读者在经过系统、完整的学习后能够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软件开发所需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及软件开发过程规范体系;
2)能够熟练的进行设计和编码工作,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3)具备一定的项目经验,包括代码的调试、文档编写、软件测试等内容;
4)达到软件企业的用人标准,做到学校学习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 以新颖的教材架构来引导学习
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借鉴了软件开发中“低耦合高内聚”的设计理念,组织架构上遵循软件开发中的MVC理念,即,在保证最小教学集的前提下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横向或纵向裁剪。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 理论篇:最小学习集。学习内容的选取遵循“二八原则”,即,重点内容由企业中常用的20%的技术组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知识点的学习,以章节为单位进行组织,章节的结构如下:
1)本章目标:明确本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2)章节导航:以流程图的形式指明本章在整本教材中的位置和学习顺序;
3)任务描述:“案例教学”,驱动本章教学的任务,所选任务典型、实用;
4)章节内容:通过小节迭代组成本章的学习内容,以任务描述贯穿始终;
● 实践篇:多点于一线,任务驱动,以完整的具体案例贯穿始终,力求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配备相关知识的拓展讲解和拓展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以完备的教辅体系和教学服务来保证教学
为充分体验“实境耦合”的教学模式,方便教学实施,保障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另外还开发了可配套使用的项目实训教材和全套教辅产品,可供各院校选购:
1)项目篇:多线于一面,项目篇是理论篇和实践篇在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以辅助教材的形式,提供适应当前课程(及先行课程)的综合项目,遵循软件开发过程,注重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实境”教学的关键环节。
2)立体配套:为适应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系列教材提供完备的教辅产品,主要包括教学指导、实验指导、电子课件、习题集、题库资源、项目案例等内容,并配以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
3)教学服务:教学实施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在线课堂解决方案、专业建设解决方案、实训体系解决方案、教师培训解决方案和就业指导解决方案等),以适应软件开发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成果的转化保驾护航。
本系列教材、教辅、网络资源及相关教学服务的推出对于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建立新课程教材体系、考试评价制度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步伐。另外,该课程的设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突出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互动,从而提高了高校教育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联通,对于促进高校课程改革和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你好,目标很明确: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比如力学、数学等,掌握土木工程行业概况,包括建建筑材料,建筑方法,建筑原理,基本的建筑法规规范等。使其从业人员具备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与设计的基本技能,为祖...
从而对建筑类人才需求巨大,造价专业也是应运而生,全国有许多院校开设此专业,以前是没有造价专业的,只是在工民建等建筑类专业中设置预算课程,所占学分很小。造价专业是门新的学科专业,英国工料测量师制度,也不...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即小211“)高校完整名单——
东北地区】12所 黑龙江(4所)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吉林(4所) 北华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辽宁(4所) 中国医科大学...
“121”课程体系的推出很快引起了国内众多高校的关注,截止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采纳“121”课程体系的高校超过了100所,部分高校列举如下所示:
合作高校 |
青岛农业大学 |
曲阜师范大学 |
济宁学院 |
潍坊学院 |
---|---|---|---|---|
济宁医学院 |
枣庄学院 |
菏泽学院 |
齐鲁师范学院 |
|
临沂大学 |
德州学院 |
鲁东大学 |
||
非合作高校 |
北京理工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云南师范大学 |
东北大学 |
华东科技大学 |
西安工程大学 |
河北师范大学 |
温州大学 |
|
武昌理工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
重庆科技学院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海南师范大学 |
|
中国海洋大学 |
青岛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理工大学 |
“121”课程体系在众多高校中的广泛使用引起了国家商务部的重视,先后2次派出工作组来到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和考察,于2012年5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京交会”签约仪式,国家商务部服务外包杂志社与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也是本次京交会上服务外包项目签约中唯一与商务部直属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项目。协议中指出: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懂业务又精通外语的服务外包复合型人才短缺已日益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21工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有效解决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标准化和综合型应用型软件外包人才为目标,以“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为理念,开启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学历教育的新篇章,并将“121”工程平台下的课程体系纳入到商务部十二五规划统编教材的序列。 2100433B
高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今社会迫切需要金融业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而金融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高校。本文依据当前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从构建金融实验室、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如何培养金融行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建议。
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学实验平台的构建
针对高校原有实验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的意义,对如何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成教学实验平台后的管理以及将取得的良好成效作深入的阐述。
桥梁工程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人员33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9名,中级职称8名;18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导师19人,十百千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湖南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1人,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2人,交通科技英才3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8人。 2100433B
包括学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政府四方重点共建,是国家”首批27所211”院校、教育部“985平台”高校、全国“56所研究生院”之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总政治部“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高校、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依托院校,是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科学研究基地。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省属重点大学。[1]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安徽省芜湖市(长江五大港口城市之一),学校办学始于1935年由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创设的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曾隶属于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1]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9个一级学科和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包括5个领域。学校拥有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2个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1996年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作为全国六大工程类高校之一和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高校,其在车辆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重点领域具有一定综合影响力,尤其是在工业设计领域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曾获得中国工艺设计最高奖项紫荆花“优秀奖”。[2]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国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事业单位,继2013年在江西省开始一本招生后,2014年将在安徽省进入本科一批招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英文名: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简称工程大(SUES),“卓越计划”高校。学校是一所凭借上海市高度发达的现代产业为依托,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进行研究渗透,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工科类大学。[2]学校共有五处校区,松江校区、仙霞路校区、新村路校区等,主校区为松江校区,坐落于上海松江大学城。工程大的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两校于1985年合并正式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是以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商为主,兼有其他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南信大办学历史开始于1960年创立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5月独立建院成立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为现名。 自2009年开始南信大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第一,学校致力于建成世界著名的气象最高学府。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为原化工部主管,中南地区唯一一所化工类院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863亩;校舍面积9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2.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2.1 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50个(9998个座位),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7个,教学实验室47个;图书馆馆藏图书 260万册,拥有维普、清华同方、万方、中国专利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以及CA、Ei Village 2 数据库、EBSCO、Springer 数据库等外文文献数据库,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是由1978年成立的西北纺织工学院发展而成,其前身为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西北联合大学纺织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等发展阶段。1978年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是纺织工业部直属三大高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之一。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西安工程大学进入陕西一批次录取高校。学校拥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9万平方米。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165.2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23.5万册。设有纺织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艺术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澳国际学院)体育部和福州服装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有实验室5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各类在校学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 2100433B
日前,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合作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标志着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成立。
据悉,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将充分发挥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学科专业领域的优势,提升京津冀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率先落地。
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校通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智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三校将以优势科研领域为支撑,共建若干“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研究团队,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联合科技攻关。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在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加强学术交流、共享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联合组建研发创新基地、联合开展核心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聚焦国家及京津冀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主题,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