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
耿媛媛、李杰敏、张玉亭、马光军、郭力欣、杨敏、杨学良、米立海、韩宗礼、郭士伟、沈绍进、柳领君、程飞、高庆潮、文亮、邸向东、孟勃、芦渤洋、潘建文、刘玉伟、岳明星、王亚楠、刘丹、喻高、郭永辉、李佳华、张海山、边东升。
本标准规定了燃煤电厂生产环节中产生的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术要求和监督管理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以及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燃煤电厂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
何为“近零排放”燃煤电厂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项大气污染物(未包含二氧化碳等)与《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中规定的燃机要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相比较,将达到或者低于燃...
关于印发《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的通知(一)具备条件的燃煤机组要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在确保供电安全前提下,将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
根据建设年代、行业和区域的不同,执行的标准也不同,一般工业区的一般行业的新建企业(1997年1月1日后设立的企业)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的无组织...
结合大气污染防治要求以及地方控制要求,本标准分别对运输煤系统、煤粉制备系统、贮灰系统、其他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源及厂区道路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提出了控制要求。 2100433B
河北省钢铁、焦化、燃煤电厂深度减排攻坚方案总结
word 格式整理版 范文范例 学习指导 河北省钢铁 、焦化、燃煤电厂深度减排攻坚方案 (验收标准) 河北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验收参照标准 一、超低排放改造标准 烧结机头 (球团焙烧 )烟气颗粒物 、二氧化硫 、氮氧 化物小时 均值排放 浓度分别 参照不高于 10mg/Nm 3、 35mg/Nm 3、 50mg/Nm 3,其他工序颗粒物 、二氧化硫 、 氮氧化物小时均值排放浓度分别参照不高于 10mg/Nm 3、 35mg/Nm 3、 150mg/Nm 3 进行改造 。铁矿采选 、铸造企业 烧结和高炉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要求执 行。在评估周期内 ,至少 95%以上小时均值排放浓度满足 上述要求 ,方可认定为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 二、石膏雨和有色烟羽治理标准 钢铁烧结机 (含球团焙烧 )烟气采取降温冷凝的 ,夏 季(4 月 -10 月)参照烟温降低 8%以上,含湿量降低 15
河北省钢铁焦化燃煤电厂深度减排攻坚方案
1 2020年 4 月 19 日 河北省钢铁焦化燃 煤电厂深度减排攻 坚方案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2020 年 4 月 19 日 河北省钢铁、焦化、燃煤电厂深度减排攻坚方案 (验收标准) 河北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验收参照标准 一、超低排放改造标准 烧结机头(球团焙烧)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 时均 值 排 放 浓度分 别 参照 不 高 于 10mg/Nm 3、 35mg/Nm 3、 50mg/Nm 3,其它工序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小时均值排放 浓度分别参照不高于 10mg/Nm 3、35mg/Nm 3、150mg/Nm 3进行改 造。铁矿采选、铸造企业烧结和高炉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按照生态 环境部相关要求执行。在评估周期内,至少 95%以上小时均值排 放浓度满足上述要求,方可认定为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二、石膏雨和有色烟羽治理标准 钢铁烧结机(含球团焙烧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环境保护、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发展,燃煤电厂气力输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燃煤电厂输灰系统及控制技术》对燃煤电厂气力输灰系统的运行方式、工作原理、系统控制及运行维护中常见故障的分析处理进行了系统的讲述。《燃煤电厂输灰系统及控制技术》分为气力输灰系统和输灰系统控制技术两篇,共10章,内容包括粉煤灰物理化学特性及气力输送基础理论、燃煤电厂气力输送设备及系统运行、自动控制基础、开关量控制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并对当前燃煤电厂应用较广泛的气力输送系统的控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燃煤电厂输灰系统及控制技术》可供从事燃煤电厂气力输送技术的基础研究人员、运行和检修等工程技术人员及生产管理人员参考,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为质量法,国内最常用的检测仪器为激光粉尘仪。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
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
全球每年约210万人死于PM2.5等颗粒物浓度上升
据悉,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也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中称,人类的平均寿命因为空气污染很可能已经缩短了5年半。
伦敦毒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的毒雾事件是伦敦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那场毒雾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无数伦敦市民呼吸困难,交通瘫痪多日,数百万人受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认定PM2.5致癌
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然而,虽然空气污染作为一个整体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几大污染物同时作用的结果。
伤害器官
对颗粒的长期暴露可引发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 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μg/m³,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μg/m³,总死亡风险上升4%,心肺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6%,肺癌带来的死亡风险上升8%。此外,PM2.5极易吸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机率明显升高。
影响气候
人们一般认为,PM2.5只是空气污染。其实,PM2.5对整体气候的影响可能更糟糕。PM2.5能影响成云和降雨过程,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大气中雨水的凝结核,除了海水中的盐分,细颗粒物PM2.5也是重要的源。有些条件下,PM2.5太多了,可能“分食”水分,使天空中的云滴都长不大,蓝天白云就变得比以前更少;有些条件下,PM2.5会增加凝结核的数量,使天空中的雨滴增多,极端时可能发生暴雨。
全球空气质量地图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地细颗粒物的密度。地图由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细颗粒物平均值的地图。 在这张图上红色(即细颗粒物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细颗粒物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在这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细颗粒物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细颗粒物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全球各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致死人数分布图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s Earth Observatory)公布了一幅地图,展示了1850年至2000年之间全球各地区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浓度变化和致死人数情况。
2010年,韦斯特发表了一项基于单一的大气环境计算机模型的研究报告,估算了全球空气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韦斯特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利用一系列不同的大气环境计算机模型,总共六个,他们可以提高此前估算数据的精确度。2013年,他们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全世界每年因为室外的有毒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而死亡的人数为210万。
这幅地图显示了1850年至2000年全球空气污染水平变化,以及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因空气污染致死人数分布情况。颜色越深,表明该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空气污染致死人数越多。咖啡色地区比浅棕色地区有更多的人过早死亡。蓝色地区的空气质量1850年以来已经改善,早逝人数下降。
在中国东部、印度北部和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导致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大大增加,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人口稠密、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深褐色),人为造成的空气污染导致每年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过早死亡。
少数地区(蓝色),如美国东南部,细颗粒物浓度相对于工业化前的水平有所下降,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下降。在美国东南部地区,细颗粒物浓度的下降可能与过去160年中当地生物质燃烧水平的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