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作为一种后发的公共政策,有研究认为环境政策主要有4种方式进入政策领域。
第一种是伪环境政策(Greenwashing),即号称符合环境要求,但实际上只是在政策上覆盖了一层环保的伪装而已。不过,有些政策最开始可能是伪环境政策,但随着政策的发展和政策角色的参与,可能变成有真正环保内容的政策。
第二种是附带环境政策(Piggybacking),也就是政策主要目的不是环境保护,但有意或无意地附带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内容。例如,英国在1980年代关闭了大部分煤产业,改为天然气,主要是为了私有化、引入竞争和遏制垄断和产业联盟,将经济结构调整为服务和金融产业,同时也附带着遵守欧盟委员会关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指令。这种类型现在还很常见。
第三种是环境政策主流化(Mainstreaming),是指将环境目标更严肃地、全面地利透明地纳入公共政策中。政府常常与环保组织一道,推动环境政策的主流化,如英国的风电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发展绿色能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达成能源分散化和减轻化石能源依赖的长期目标。这是现今环境政策领域的主流和努力方向。
第四种是纯环境政策(Grecnstreaming),也就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激进地、彻底地将现在的政策变成完全符合环境要求的政策。这种类型还很罕见。
从发现环境问题到制定环境政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首先要发现、阐述并命名环境问题。发现和阐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科研的范畴,而命名是将该问题与类似问题区分开,或从原来的大问题中独立出来。在此基础上,还要研究相关的科学、技术、道德或法律问题。当问题被识别和科学认知后,环境问题就呈现到公众面前,但不是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会被公众关心。这一阶段主要与政治有关,也与媒体相关。当环境问题受到公众关注后,就会推动政治议程,当然也不是所有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都会进入政治层面。进入政治层面后,各政治力量开始争锋,设定议程,采取措施。公众和选民讨论的是公共议程,立法者和政府官员主要讨论政府议程,而只有一小部分政府议程会进入决策议程。如果三种议程一致,则既有合法性、公众支持和政府行动,环境政策就会很快出台。但一般来说,三者往往难以完全同步。
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包括决定、办法、批复等)均归属于环境政策类。环境政策是推动和指导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措施,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国内政府采购一般有三种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即由一个专门的政府采购机构负责本级政府的全部采购任务;分散采购模式,即由各支出采购单位自行采购;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由专门的政府采购机构...
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标准 1 总 则 1.0.1 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是指监理人接受发包人的委托,提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费用控制管理和安全、合同、信息等方面协调管理...
其一,开门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室内苯的含量 其二,养一些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也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两点治标不治本,仅短时间内有效,但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其三,找一家专业的治理公司去...
环境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传统的是自上而下的管制政策,主要是通过制定环保标准来约束管理对象的行为。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市场手段来刺激对象改变行为方式。教育和信息政策则是通过道德感、公众舆论压力等推动对象更为环保。一般来说,管制政策和经济能直接影响行为,管制政策效果更快且直接,但难以根本改变行为者的认知和态度,而教育和信息政策虽然作用缓慢,却有长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新秩序的逐步建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开始。有人认为全球化,特别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危及了可持续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己调节为绿色发展。有研究认为至少在环境政策领域,全球环境政策扩散是显著的,其中领先国家起着带头和扩散的作用。当然美国、日本、英国、丹麦等国家在一些环境政策领域是领先者,但在另一些领域又是落后者。有趣的是,能源、交通、农业、建筑业等受环境政策压力最大的部门并没有面临激烈的全球竞争,因为农业、能源和建筑业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
1970年,美国通过了近代以来的全球第一部国家环境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并于同年设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美国环保局。19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环境政策迅速扩展。从设立环境部的国家数量、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国家环境规划等四项重要的环境政策可以看出,19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全球环境政策迅速扩张。至今,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已经设立了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环境制度,虽然能力和内容差异巨大。 2100433B
政府投资工程实施方式de代建制改革研究
本文在代建制改革实践所引发争论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分权论”和“授权论”两种不同的代建制理论观点;通过对政府投资工程传统实施方式弊端的分析,得出了传统实施方式的改革实质上是要解决“专业化”和“多重委托代理”这两个难题的结论。以此为分析工具,文章对上海、北京、深圳、珠海以及厦门的改革作了分析和评论。文章还通过分析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和代建制之间的异同,从国际建筑市场惯例的视角出发,对代建制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20条政策推进工程总承包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有利于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本词条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辞海》在线数据库 提供内容 。
亦称“环境政策评价”。对环境政策进行衡量、检查、评价、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取得环境政策实施过程中效益和效率的信息,为修改或制定新的环境政策、分配环境政策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主要有执行评估、影响评估和效率评估三种类型。其遵循的标准为政策的投入或成本,包括各类资源投入的质量和数量;政策效益,即达到政策目标的程度;政策效率,包括执行机关的工作效率以及总效益与总成本的比率;回应程度,即政策对象在政策实施后所满足的需求程度等。
第一章 环境政策分析导论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传统和规范
第二节 政策分析的对象和方法
一、政策系统的有机结构
二、政策方案的选择
三、政策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环境政策分析概论
一、环境政策的特点
二、环境政策分析的目标
三、环境政策分析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外部性与环境政策分析
第一节 外部性的一般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的述评
二、外部性的定义
三、外部性的生命周期模型
四、外部性的合理规模
第二节 环境外部性理论
一、环境外部性的三要素
二、环境外部性的分类矩阵
三、环境外部性的测量方法
第三节 外部性内部化与环境政策分析
一、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小政府与大市场
二、环境政策的对象体系:完备性与差别性
三、环境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工
四、环境政策的民主化进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第四节 环境政策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政策手段分析
第一节 环境政策手段概论
一、环境政策手段的分类
二、环境政策手段的评价标准
三、环境政策手段分析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 命令控制手段分析
一、定义
二、命令控制手段的特点
三、命令控制手段的适用领域
四、中国已实施的命令控制政策分析
第三节 经济刺激手段分析
一、定义与分类
二、经济刺激手段的原理
三、经济刺激手段评判的特点
四、经济刺激手段的适用领域
五、中国已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分析
第四节 劝说鼓励手段分析
一、定义
二、劝说鼓励手段的原理
三、劝说鼓励手段的特点
四、劝说鼓励手段的适用领域
五、中国已实施劝说鼓励政策分析
第五节 环境政策手段的选择与组合
一、选择和组合的原则
二、环境政策手段的组合方法
三、中国环境政策手段选择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
第一节 干系人责任机制分析
第二节 问题的识别和确认
第三节 环境政策目标分析
第四节 环境政策框架分析
第五节环境政策手段分析55
第六节决策机制分析55
第七节管理机制分析56
一、信息机制分析56
二、资金机制分析57
三、实施机制分析57
四、监督机制分析58
第八节环境政策评估58
一、政策目标评估58
二、政策实施评估59
三、政策的效果和效率分析59
四、政策的公平性评估60
第九节政策建议61
第十节总结61
参考文献61
第五章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分析62
第一节环境保护法律体系62
一、环境保护法律的效力层级62
二、环境保护法律的部类划分63
三、环境立法回顾65
第二节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分析67
一、环境保护法67
二、环境保护专项法律分析71
第三节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分析71
一、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法体系
的概念71
二、自然资源保护法体系72
三、自然资源保护专项法简介72
第四节其他相关法律分析76
一、《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76
二、《刑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77
三、《民法通则》中有关环境保护的
条款77
四、《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
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77
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关环境
保护的条款78
六、《行政处罚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
条款78
七、《国家赔偿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
条款79
第五节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评述79
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成就79
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完善方向79
参考文献80
第六章环境管理体制分析81
第一节环境管理体制概述81
一、环境管理的三种思路81
二、理想的环境管理体制82
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体制分析83
一、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现状83
二、中国环境管理体制问题分析85
第三节环境管理决策机制分析86
一、环境管理的决策者86
二、环境管理的决策程序87
三、环境管理的决策议题的提出90
四、科学的环境管理决策机制的构建91
第四节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建议91
参考文献92
第七章环境管理制度分析94
第一节环境规划制度分析94
一、政策目标94
二、政策框架和实施状况94
三、环境规划制度的完善95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三同时”
制度分析96
一、环评制度与“三同时”制度
政策框架96
二、政策目标97
三、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管理
机制分析97
四、主要干系人的责任机制分析98
五、环评制度与“三同时”制度评估99
第三节排污申报制度与排污许可证
制度分析100
一、政策框架100
二、排污申报制度政策分析101
三、排污许可证制度分析101
四、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的完善104
第四节排污收费与环境税制度分析104
一、排污收费制度分析104
二、环境税政策分析108
第五节限期治理制度分析111
一、限期治理制度的政策目标及
管理对象111
二、限期治理制度的实施111
三、限期治理制度的政策评估111
第六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分析112
一、政策框架及实施状况112
二、总量控制制度的界定113
三、改革建议114
第七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制度分析115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政策
目标及框架115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
管理对象115
三、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
实施116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
核查机制117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
奖惩措施117
六、环保模范城市117
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
效果及评价119
第八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分析120
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政策
目标及框架120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管理
对象121
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实施121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政策
评估121
第九节环境信息管理制度分析122
一、环境监测制度分析122
二、环境统计制度分析124
三、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分析127
第十节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分析129
一、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的目标及政策
框架129
二、环境质量标准分析130
三、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体系
分析131
四、其他标准132
五、环境保护技术指南分析132
六、环境保护科技研究政策135
七、中国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完善建议135
第十一节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建议136
一、环境政策管理主要集中于命令
控制手段136
二、环境管理制度总体上重审批136
三、我国环境管理制度需要重新调整
体系136
参考文献137
第八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分析138
第一节大气污染政策总论138
一、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分析139
二、大气环境管理140
第二节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分析141
一、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分析141
二、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现状分析142
三、城市空气污染政策目标分析142
四、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机制
分析142
五、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144
六、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完善148
第三节酸雨控制政策分析149
一、酸雨污染现状149
二、中国酸雨污染特点150
三、酸雨控制政策体系分析150
四、酸雨控制政策目标分析150
五、酸雨控制政策的干系人责任分析151
六、中国酸雨控制政策的效果152
七、中国酸雨控制主要政策制度分析152
八、中国酸雨控制政策建议154
第四节总结156
参考文献156
第九章水环境保护政策分析157
第一节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158
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目标分析158
二、水污染防治政策框架158
三、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158
四、干系人的责任机制160
五、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机制分析161
六、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和监管分析163
七、中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效果
分析165
第二节水资源保护政策分析167
一、水资源保护政策的范围和目标167
二、水资源保护政策框架167
三、水资源保护政策体系167
四、森林保护169
五、水土保持170
六、饮用水源保护172
七、取水管理173
八、河道管理175
九、湿地与生物保护177
十、水资源保护政策评价177
第三节中国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价与
建议177
一、中国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价177
二、完善水资源保护法规178
三、建立中央政府城市污水处理专项
资金178
四、优化流域水环境保护管理职能179
参考文献180
第十章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政策分析181
第一节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
防治政策总论181
一、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概述181
二、政策体系分析182
三、政策目标分析184
四、干系人及责任机制184
五、实施机制分析186
六、信息机制分析186
七、监督机制分析186
第二节一般工业固废管理政策分析187
一、实施机制分析187
二、实施效果评估187
三、政策完善建议188
第三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分析188
一、实施机制分析188
二、实施效果评估189
三、政策建议190
第四节电子电器废物管理政策分析190
一、政策体系分析190
二、实施机制分析191
三、政策效果评估192
第五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政策分析192
一、政策目标分析192
二、实施机制分析193
三、资金机制分析194
四、监督检查机制分析195
五、信息机制分析195
六、政策效果评估196
第六节医疗废物管理政策分析197
一、管理机制197
二、处置效果197
第七节政策完善建议198
参考文献200
第十一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政策分析201
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政策分析201
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政策框架201
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政策目标分析202
三、干系人的责任机制203
四、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机制203
五、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效果
分析207
第二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政策改革
建议209
一、更多采用劝说类政策手段209
二、加快相关领域技术标准制定进度209
参考文献209
第十二章自然保护区政策分析210
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分析210
一、自然保护区概述210
二、自然保护区政策体系及框架分析211
三、自然保护区政策分析213
第二节管理机制分析214
一、信息机制214
二、资金机制215
三、实施机制216
四、监督机制218
五、政策评估218
第三节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趋势和管理
政策建议220
一、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趋势220
二、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建议221
参考文献224
第十三章国际环境政策分析225
第一节国际环境政策概述225
第二节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政策分析227
一、科学研究与IPCC227
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缔约方
大会228
三、京都议定书及后京都谈判228
四、国际气候合作的主要障碍229
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
建设231
六、中国节能政策分析232
七、可再生能源政策分析238
第三节臭氧层保护的国际合作政策
分析241
一、臭氧层消耗的科学研究241
二、国际保护臭氧层的主要行动242
三、中国保护臭氧层的政策法规体系242
四、中国保护臭氧层政策效果评估244
参考文献245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y Analysis2100433B
本书将环境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应用于环境政策分析,提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框架和目标;分析了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分析了环境政策手段;结合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分析了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主要环境管理制度;以一般模式为框架,分析了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水环境保护政策、固体废物和有毒物质管理政策、噪声防治政策、自然保护区政策和国际环境政策。
本书可以作为环境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对中国环境政策研究者和环境政策制定、执行者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