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区划指标
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征筛选确定划分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自然条件地貌地形指标(大地貌、地形);气象指标(年均降水量、汛期雨量、年均温度、≥10%的积温、无霜期、大风日数、风速等);土壤与地面组成物质指标(岩土类型、土壤类型);植被指标(林草覆盖率、植被区系、主要树种草种等)。
②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密度、人均土地、人均耕地;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坡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人均收入、人均产粮等。
③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类型指标、土壤侵蚀状况、土壤侵蚀强度和程度、人为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等。
(2)分区方案
根据区域大小确定逐级分区方案,当一级分区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应考虑二级以上分区,同时应明确分级分区界限确定原则(自然区界与行政区划结合)及各级分区的区划指标。一级区以第一主导因素为依据,二、三级区划以相对次要的主导因素为依据。
(3)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途径及总体部署
根据分区特征和分区方案,明确发展方向(土地利用调整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等)和水土流失防治途径(主攻方向)、措施总体部署、主要防治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
区划命名的目的是反映不同类型区的特点和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使之在规划与实施中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命名的组成有单因素、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4类。不同层次的区划,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命名。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命名采取多段式命名法,即地理位置 地貌类型 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 防治方案 。
(1)单因素和二因素命名
一般适用于高层次区,如全国一级水土保持分区有3个,即以水蚀为主的水土保持
区、以风蚀为主的水土保持区、以冻融侵蚀为主的水土保持区;二级区有9个(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如有东北低山丘陵漫岗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山地丘陵区等。
(2)三因素命名
在二因素基础上,再加侵蚀类型和强度,共三因素组成。一般适用于次级分区。如黄土高原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剧烈水蚀防治区、阴山山地强烈风蚀防治区等。
(3)四因素命名
在三因素基础上,再加防治方案。一般适用于更次一级区,如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剧烈水蚀坡沟兼治区、南部冲积平原轻度侵蚀护岸保滩区等。
水土保持区划目的是为分类分区指导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其任务是在调查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特征、防治现状、水土保持经验、区域经济发展对水土保持要求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分区生产发展方向、水土保持防治途径、任务和措施部署 。
区划的原则是由区划的尺度、目的及区划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
(1)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
水土保持区划遵循区域分异规律,即保证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指标反映。自然环境条件是水土保持区域特征和功能特征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大尺度范围内,某些区域内其总体的自然条件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其他一些自然因素的差别(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使得区域内自然社会条件、水土流失类型及水土保持功能、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一分区内,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应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同一分区内对水土保持的功能需求及生产发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做到区内差异性最小,而区问差异性最大。
(2)以土壤侵蚀区划为基础
土壤侵蚀区划属于自然区划,它是不考虑行政区界和社会经济要素的,一般均按水土流失类型如水蚀、重力侵蚀、风蚀、冻融侵蚀划分。
(3)按主导因素划分
水土保持区划的主要依据是影响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应从众多的因素中寻找主导因素,以主导因素为主要依据划分。水土保持区划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不同地区各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其中往往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突出主导作用因素才能反映水土流失治理的本质。
(4)自然区界与行政区划相结合
水土保持区划应首先考虑流域界线、天然植被分界线等自然区界,同时充分考虑行政管理区界,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二者综合考虑,尽量保证地貌类型的完整性。
(5)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在进行区划时应由上一级部门制订初步方案,下达到下一级部门,下一级据此制订相应级别的区划,然后再反馈至上一级,上一级根据下一级的区划汇总并对初步方案进行修订。这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多次反复修改最终形成各级区划 。
水土保持区划作为部门经济区划,涉及行政区划、经济地理区划等多方面,适用于大区域范围,尤其是省级以上或大江大河区划十分重要,县、市、区应根据地方实际需要确定。
①准备工作。
②水土保持综合调查。
③收集有关专业的区划成果。
④典型区域详查。
⑤区划。
⑥区划成果的整理(水土保持区划图,反映各区的位置、范围和区划分级;水土保持区划表、调查表;水土保持区划报告,阐明区划依据、各区的特点、区划分级和命名) 。
区划方法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大类。
水土保持区划应采用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的区划方法,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对于较高级别的区划,采用自上而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于较低级别的区划,采用自下而上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即以目前国内外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如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HCM)等方法进行分区,同时参阅全国已有的区划研究成果,并结合地域一致性等原则对单纯定量区划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既体现了多因子的综合比较分析,相互平衡,又克服了单纯数学方法所造成的分区过于分散、不符合区域划分原则的不足,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区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 。
水土保持区划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水土保持区划 学号: 201201189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课程考查报告 课程名称: 水土保持规划 专业年级(班): 水保 12(3 ) 学生姓名(学号):拓兰兰( 2012011891) 指导教师: 刘增文 学年学期: 2015-2016第一学期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水土保持区划 靖边县水土保持区划 前言:水土保持区划是自然特点、水土流失类型、水土保持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划分与 合并的研究。在继承前人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和我国各种区划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 ,探讨水土保 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通过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的目的是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区划和 建立区划信息系统 ,揭示不同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特点 ,为区域资源水土开发与生 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1.自然条件 1.1 地理位置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 榆林市西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 36°
浅谈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在水土保持区划中应用
当前,我国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相关的水土保持工作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因此本文针对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水土保持功能的概念、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土保持功能评价及其在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应用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国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概述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第一节 中国水土流失概况
第二节 中国水土保持现状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概述
第一节 水土保持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的历程
第三节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的体系与方法
第四节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简述
第五节 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方略与布局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分区图
一级区区划图及地貌照片
第四章 东北黑土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第五章 北方风沙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第六章 北方土石山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第七章 西北黄土高原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第八章 南方红壤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第九章 西南紫色土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第十章 西南岩溶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第十一章 青藏高原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土保持方略
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域布局
……
第三篇 功能与途径
附录 2100433B
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水土保持区划基础
第3章水土保持区划理论基础与原则
第4章水土保持区划技术途径与方法
第5章水土保持区划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
第6章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第7章水土保持区划成果表述研究
第8章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附图 2100433B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在简要分析我国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成效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发展历程,总结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三级分区体系、区划原则、实现途径以及主要方法,特别介绍了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的区划协作平台及应用情况;全书按照一级区论述方略、二级区进行区域布局、三级区以水土保持功能为基础提出防治途径和技术体系并附典型案例的脉络展述,同时辅以区划图与生动照片,全面准确反映了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则(2015-2030年)》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基础支撑——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这不仅为本次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总体部署、区域和重点布局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为各级各类水土保持区划(或分区)、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以及其他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是我国水土保持行业一本重要的技术指南,其既可作为科技工作者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领导、技术人员乃至大众查阅区域水土保持背景、工作方略和技术途径的重要工具书,同时,可供相关院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参考,也可为林业、农业、国土、环保等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行业及专业区划与规划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