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类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十分复杂,要为生态影响评价划定一个确切的范围是很困难的。对于道路、管线工厂,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可取沿线两侧200~400m(重点区域要扩展)。对其他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根据项目厂址与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位置关系、项目影响生态系统的方式、受影响生物种群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情况等确定。一般应包括:①直接作用区,指生态系统可能受到拟议项目各种活动的直接影响的地区;②间接作用区,指与污染物环境输运、食物链转移及动物的迁移或洄游行为等有关的间接影响地区;③对照区,为了对比和提供某种背景资料而选择的与评价区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参考地区。
一般生态调查的范围宜大不宜小,评价范围应大于直接影响区。确定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主要应考虑地表水系特征,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如动物活动范围等)以及开发建设项目特征。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J 19-2011)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1、2、3级。
(1) 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导则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2) 二级以上的生态环境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三级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
(3) 生态影响的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以定量的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取专家评估的方式确定,也可通过历史图件的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分析方法确定。分析原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作为判定的根据。
(4) 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方法是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经典文献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要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5)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6) 水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和水体利用方向改变两个方面,需依据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进行判定。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Ⅰ~Ⅲ 类范围内的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Ⅰ~Ⅲ变为Ⅳ~V。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除由于物理组成改变而使土地利用方向发生变化外,多是由于生物蓄积能力改变而使土壤生产能力发生变化,要对照本类型土壤的背景值进行度量。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理化性质恶化指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
生态系统是类型和结构多样性高、地域性特别强的复杂系统,其影响变化包括内在本质(整体性)变化和外在表征(环境功能)的变化,既有数量变化问题,也有质量变化问题,并且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规律(累积性影响),因而其评价标准体系不仅复杂,而且因地而异。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804—92)、《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如许浓度》(GB 9137—88)等。
(2) 行业规范。即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和其他技术文件。
(3) 地方环境规划。主要是地方政府规划的环境功能区及其目标指标,如河流功能区划、区域绿化指标、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
(4) 背景或本底值。以项目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参考标准,考察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前后的变化。如区域土壤背景值、区域植被覆盖率。
(5) 类比对象。以未受人类较大干扰的相似生态系统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类比参考对象,如原始森林的生物量等。
(6) 科学研究已阐明的生态影响阈值。如生物对污染物的耐受量、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的绿化覆盖率、区境生态承载力、区域人口承载力等,作为评价中的参考。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价其环境服务功能为主,因而所有能反映生态环境表征生态因子状态的指标值,如生物质生产量等,都可以直接用于判别标准。大量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指标,需借助一些相关关系转换为能反映生态环境功能的指标,如植被覆盖率可直接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判别标准,也可用其计算含水资源的功能。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将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是否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要回答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判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为:①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②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③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法等。
由于生态环境结构的层次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评价也具有层次性,一般可按两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生态因子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二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质量评价。两个层次上的评价都是由若干指标来表征的。在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一般对可因子要作较详细的评价,以便采取保护或恢复性措施;对人力难以控制的因子,如气候因子一般只作为生态系统存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看待,不作为评价的对象 。
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生态因子层次上进行的,其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植被。包括植被的类型、分布、面积和覆盖率、历史变迁原因,植物群系及优势植物种,植被的主要环境功能,珍稀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植被现状评价应以植被现状图表达。
(2) 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的生境现状、破坏与干扰,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点,珍稀动物种类与分布等。动物的有关信息可从动物地理区划资料、动物资源收获(如皮毛收购)、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从生境与动物习性相关性等获得。
(3) 土壤。包括土壤的成土母质,形成过程,理化性质,土壤类型、性状与质量(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钾含量,并与选定的标准比较而评定其优劣),物质循环速度,土壤厚度与密度,受外环境影响(淋溶、侵蚀)以及土壤生物丰度、保水蓄水性能和土壤碳氮比(保肥能力)等以及污染水平。
(4)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评价两大领域,评价内容主要是水质与水量两个方面。水质评价是污染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水环境的评价亦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水的资源量;二是与水质和水量都有紧密联系的水生生态评价。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难以进行结构上的优劣比较,但可借助于生态制图并辅之以文字阐明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运行情况,亦可借助景观生态的评价方法进行结构的描述,还可通过类比分析定性地认识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影响等。
生态环境功能是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的。例如,生物量、植被生产力和种群量都可定量地表达;生物多样性亦可量化和比较。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层次分析,设定指标和赋值,可以综合地评价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许多研究还揭示了诸如森林覆盖率(或城市绿化率)与气候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些信息亦可评价生态系统的功能。
无论是水土资源还是动植物资源,因其巨大的经济学意义,一般都已在使用中,都有相应的经济学评价指标。例如,土地资源需进行分类,阐明其适宜性与限制性,现状利用情况(需要附图表达)以及开发利用潜力;耕地分为等级,并可用历年的粮食产量来衡量其质量,评价中应阐明其肥力、通透性、利用情况、水利设施、抗洪涝能力、主要灾害威胁等。一般而言,环境质量高,其资源的生产率亦高,经济价值也高,因而有些经济学评价方法可以引入到环境评价中来。
一般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灾害和污染危害等几大类。这类问题亦可以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工程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量;用侵蚀模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流失量指标,可定量地评价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测算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相对比例,辅之以荒漠化指示生物的出现,可以半定量地评价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类比,可以定性地评价生态系统防灾减灾(削减洪水,防止海岸侵蚀,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功能。
气候方面:美国东海岸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西海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中国是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方面:美国东西两面临海,呈南北纵列状分布,而中国只有东部和南部临海,地形为西高东低,...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问题仍十分突出 记者:您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 解振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近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总体...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的内容根据建设项目的影响和环境特点而有不同,一般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物种、种群、群落等)和非生物成分(水分、土壤)的评价,即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评价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般需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需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相关关系(空间布局、物流等)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注意食物链关系);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限制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另外,现状评价还需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生存的主要问题等。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生态系统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意义。例如,早期的生态系统评价就是着眼于某些野生生物物种或自然区的保护价值,指出某个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现状、有哪些外界(自然的、人为的)压力,根据这些住处提出保护措施观点评价生态系统,估计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和补救生态系统损失的措施。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或少受有害影响。两类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由于影响因子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方法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大部分评价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许多定量方法仍由于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而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因此,对生态环境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评价的对象(生态系统)有透彻的了解,大量而充实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以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工作,在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2100433B
河西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对策
从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河西地区的水资源现状,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分析了供需紧张与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以期对解决生态环境恶化提供实践材料,为河西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锦凌水库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锦凌水库是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顾改善地下水环境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为了解锦凌水库工程及其周边区域(水库工程区、河道下游地区、河口地区以及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生态完慗性调查、工程区植物现状调查以及周边生态环境调查等几个方面,对锦凌水库供水工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
目前,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时常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所谓环境质量指数就是将各种污染物的监测浓度值与它们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相比,并进行综合运算。它是一个无量纲的“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常用两种形式表示,一种是反映单一污染物影响的“分指数”,另一种是反映多种污染物共同影响的“综合指数”。
分指数是环境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Ci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允许浓度(评价标准) Si的比值:
Si为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
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的值越大,表示 i 因子对环境质量影响越大;当分指数为1 时,单因子的环境质量达到评价标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仅进行了一期监测,又没有直接可用的例行监测资料,不能轻易以这几天的监测值代表整个评价区不同时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因为正如前面已多次分析过的,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气象条件差别大,污染源也在变化,致使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差别很大。
在参与评价因子数大于1时,就要用多冈子环境质量指数来表述环境质量状况。
分级评价法,是我国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提出的方法。该方法将大气质量划分为五级: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相当于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和城市一般植物需要达到的水平;第四级、第五级相当于污染和重污染水平。2100433B
GB/T 14848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是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属于GB/T 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应按其规定的水质分类标准值进行评价;对于不属于GB/T 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可参照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如GB 3838、GB 5749、DZ/T 0290等)进行评价。现状监测结果应进行统计分析,给出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检出率和超标率等。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标,标准指数越大,超标越严重。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方法见下式:
Ci一第i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
Csi一第i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
(2)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pH值),其标准指数计算方法见下式:
地方标准《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规范》(DB52/T 1506-2020)规定了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基本原则、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要求。该标准适用于贵州省辖区内井工开采煤矿及其地面工业场地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煤矿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可参照该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