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水资源量的40%,截止至2015年的统计数据,黄河、海河、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50%,分别为106%、82%和76% ,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严重挤占生态流量,水环境自净能力锐减,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率。
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国际上一般认为,对一条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水资源量的40%,截止至2015年的统计数据,黄河、海河、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50%,分别为106%、82%和76% ,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严重挤占生态流量,水环境自净能力锐减,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2100433B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生态问题的考察,分析了土地生态问题产生的成因及其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久被忽视的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意义,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战...
1080/0.85*0.5=1836
随着能源、化工建设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水资源保护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加强水资源...
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
通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来源和权威性解释的理解,并结合中国水资源公报以及公报编制技术大纲等资料进行分析,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率)只是供用耗水中的利用程度、而不是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水能(水电)开发率并没有国际权威机构发布,在国内仅有一般的共识,即我国水能开发率在26%左右,最近水利部公布的数据为31.5%。建议我国水能开发率近期应该增加一倍,未来可达到60%,控制在70%。
本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主要是按照分区和不同类型水源,调查现状条件下的供水设施和供、用、耗、排水量及与用水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以便掌握现状水资源利用的程度、效率、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流域、区域和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本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
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由水利厅组织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办法根据试点情况制定。
考核验收通过对有关工作、工程的现场检查和指标考核进行。要求试点地区完成主要任务,实现试点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确定。重点按以下指标考核:
——综合考核指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分项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递减率、计划用水实施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环境质量、单方节水投资等。
——第一产业指标:亩均灌溉用水量、主要农作物用水定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节水灌溉工程率等。
——第二产业指标: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率及回用率等。
——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居民饮用水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供水管网漏失率、节水器具普及率、用水装表计量率、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用水效率等。
指标值根据试点县(市、区)情况研究制定,总体高于《全省节水规划纲要》的要求。第一产业在保证当地经济发展前提下,实现用水量逐年下降,新增用水需求通过节水解决;第二产业的用水增长率要明显低于全省平均增长率;第三产业用水量要在居民用水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向国际、国内先进节水水平靠拢。
各试点县(市、区)应根据以上指标制定考核验收办法,并写入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流域实际,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目前至2020年,长江流域总体上处于强化治理与开发、促进水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阶段。基本建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5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超过25%,进一步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干流90%的水功能区及主要支流80%的水功能区达标,8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健康发展,流域水利管理初步实现现代化。
第二步:2020年至2030年,长江流域全面进入治理开发与保护并重、更加侧重保护的阶段。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6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超过30%,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水功能区达到规划功能目标,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健康发展,流域水利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2030年至2050年,长江流域全面进入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阶段。全面建成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在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范围内,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要水源区及环境系统得到保护,所有水功能区继续达到规划功能目标,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修复。全面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流域水利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
一、基本概念
1.水资源
2.水资源总量
3.水资源可利用量
4.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5.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6.如何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7.生态环境耗水
8.水环境承载能力
9.如何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10.草原承载能力
11.如何提高草原承载能力
12.水权
13.水价
14.水市场
15.水权交易
16.节水型社会
17.定额管理
二、试点建设背景
(一)水资源概况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三、试点建设目标任务
(一)目标任务及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三)基本途径及运行机制
(四)牧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农协会水票水量交易
(一)农民用水者协会
(二)水票
(三)水价及水量交易
(四)生态供水及水务一体化
五、张掖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的总体成效
六、节水技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