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引言
作者谢辞
第一章陶瓷泥坯和素烧坯常见问题
概述
陶瓷坯料的种类及特征
黏土的制备过程
粒子取向现象
干燥
热量对黏土的影响
坯体开裂
基本考虑
边缘开裂
外表面开裂
把手开裂
螺旋形开裂
素烧坯开裂
器皿炸裂
石灰渣爆出
针眼
膨胀、起泡
炸出
生坯强度差
素烧坯强度差
浮渣
染斑
曲翘
器皿表层的底釉或者化妆土剥落
烧成之前剥落
烧成之后剥落
第二章注浆器皿常见问题
概述
抗絮凝原理
抗絮凝的作用
搅拌时间
注浆器皿的特性
制备注浆泥浆
注浆速度慢
模具拼合印迹
注浆器皿褪色
注浆瓷器和注浆炻器在还原气氛烧成过程中出现烟熏状黑斑
模具上出现褐色浮渣
脱模困难
注浆泥浆流动性差
注浆坯体凹陷
注浆坯体易碎、强度差
圈状痕迹
胶化
注浆坯体开裂
坯体分层
注浆器皿表面有针眼
第三章施釉以及釉烧器皿常见问题
概述
制备釉料
研磨釉料
釉料干混法
制备稠浆釉
釉液沉淀问题
各类方法之间的区别
热量对施釉坯体的影响:烧成和熔融
热电偶及其相关问题
陶瓷器皿的抗热震性能
起块
起泡
膨胀
过烧
烧成速度过快
增加坯体中的挥发性物质
湿气
一般原则
炸出
一次烧成(生料釉)器皿常见问题
胀裂
收缩龟裂
其他釉面问题
一次烧成的坯体膨胀、起泡
一次烧成釉:收缩率的匹配问题
干燥时间
颜色变异
颜色改变
开片
基本原理
二氧化硅转化
导致开片的常见原因
收缩龟裂
剥釉
失透
釉面凹凸不平
垂釉
由于破碎和裂痕而引发的问题
坯体烧成后的强度和脆度
胀裂
光泽度改变
不透明度改变
硬硼钙石进溅
挂釉不均
过烧
金属元素释放的问题
针眼
剥裂
无回音
斑点
坯料中含有易生成斑点的元素
生坯或者素烧坯体的表面上沾有尘土或者污垢
釉料中含有易生成斑点的元素
烧成方法不当
失釉
硫化
扭曲
釉烧器皿曲翘
起白斑
第四章装饰好的器皿常见问题
概述
中介物、颜色的制备以及装饰
硬化烧成
金子的使用方法及相关问题
釉下彩乳浊
白锡釉发色偏黑
釉下彩装饰纹样模糊不清
覆盖在釉下彩表层上的釉面收缩龟裂
釉下彩褪色
原本有光泽的釉上彩烧成后无光
色相以及色调发生改变
釉下彩
釉上彩
熨帖
颜色皱缩
吹炸
转印装饰纹样表面有孔洞
骨质瓷以及瓷器装饰表面有黑斑
由光泽彩装饰的把手脱落
带装饰纹样的器皿胀裂
第五章陶瓷测试方法以及安全问题
概述
测试步骤简介
陶瓷原料及其安全性
危害人体健康的种类
其他需要考虑的事项
推荐几种对人体健康以及安全有益的生产措施
工业化生产经验
附录1低溶解度测试以及金属释放测试
附录2科技数据
附录3陶瓷原料供应商:黏土、釉料、原料以及设备2100433B
《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救方法》旨在引领陶艺工作者快速了解陶瓷原料的特性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成因。然而,《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救方法》的优点还不仅于此,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陶瓷制作以及烧成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对每一位陶艺工作者都将起到指导性作用。由于《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救方法》内容详尽、便于理解,英文版首次出版之后就成为了众多陶艺家、教师、学生以及陶瓷工人的良师益友。
作者:(英)哈里·费瑟儿 著 王霞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前言第一章 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法国的“新艺...
电厂图书目录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陶瓷工业的干燥经历了自然干燥、室式烘房干燥,到现在的各种热源的连续式干燥器、远红外干燥器、太阳能干燥器和微波干燥技术。干燥虽然是一个技术相对简单,应用却十分广泛的工业过程,不但关系着陶瓷的产品质量及成品率,而且影响陶瓷企业的整体能耗。据统计,干燥过程中的能耗占工业总燃料消耗的15%,而在陶瓷行业中,用于干燥的能耗占燃料总消耗的比例远不止此数,故干燥过程的节能是关系到企业节能的大事。
陶瓷色料种类极多,且各种类型的色料的制造方法不尽相同,甚至同种色料也可用不同方法来制取,因而这里只能介绍一般的制备工艺。
色剂的制备流程有以下几种主要步骤:
配料——→混合——→煅烧——→破碎——→磨粉——→烘干
陶瓷色料用原料可分成色基,载色母体以及矿化剂。色基是色料中能发色的原料,常用的有着色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碳酸盐,氯化物,有时也用磷酸盐,硫酸盐等色盐类。载色母体通常是无色氧化物,盐类,固溶体,矿化剂常为碱金属氧化物碱盐,氟化物等,使用哪种矿化剂取决于色料种类与制造方法。
原料在使用前需经过粉碎。粉碎设备中与原料接触的部件不宜用铁质的,以免铁粉填入。此外,也要防止各原料之间的相互污染,放置时不能落入灰尘,否则影响色料的色泽,发色均匀性及鲜艳性。
煅烧是制造色料的重要工序,一般要求煅烧温度至少要和色料的使用温度相同,一般为800~1400℃。由于采用了矿化剂,故最高温度均低于1400℃。由于采用了矿化剂,故最高温度均低于1400℃.烧成气氛需视色料的品种而定,一般采用氧化焰煅烧。为稳定呈色,有时要进行2~3次复烧,但不宜烧结成硬块。煅烧中的反应为分解与化合,通常用密封钵内在素烧窑或釉烧窑中进行搭烧,但高质量的色料最好用许多小隔焰窑进行煅烧。
陶瓷色料的着色能力除与其本身性能有关外,还与其细度有关,颗粒越细,着色能力越强。所以,色料的最后研磨工序是必不可少的。
物体之所以显色是由于它对可见光选择性吸收与选择性反射所致,凡是使陶瓷坯,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物质均可制成色料。
陶瓷坯体的含水率一般在5%-25%之间,坯体与水分的结合形式,物料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是分析和改进干燥器的理论依据。当坯体与一定温度及湿度的静止空气相接触,势必释放出或吸收水分,使坯体含水率达到某一平衡数值。只要空气的状态不变,坯体中所达到的含水率就不再因接触时间增加而发生变化,此值就是坯体在该空气状态下的平衡水分。而到达平衡水分的湿坯体失去的水分为自由水分。也就是说,坯体水分是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组成,在一定的空气状态下,干燥的极限就是使坯体达到平衡水分。
坯体内含有的水分可以分为物理水与化学水,干燥过程只涉及物理水,物理水又分为结合水与非结合水。非结合水存在于坯体的大毛细管内,与坯体结合松弛。坯体中非结合水的蒸发就像自由液面上水的蒸发一样,坯体表面水蒸汽的分压力,等于其表面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分压力。坯体中非结合水排出时。物料的颗粒彼此靠拢,因此发生体积收缩,故非结合水又称为收缩水。结合水是存在于坯体微毛细管(直径小于o.1μm)内及胶体颗粒表面的水,与坯体结合比较牢固(属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当结合水排出时,坯体表面水蒸汽的分压将小于坯体表面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分压力。在干燥过程中当坯体表面水蒸汽分压力等于周围干燥介质的水蒸汽分压力时,干燥过程即停止,水分不能继续排出,此时坯体中所含的水分即为平衡水,平衡水是结合水的一部分,它的多少取决于干燥介质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排出结合水时,坯体体积不发生收缩,比较安全。
以对流干燥过程为例,坯体的干燥过程可以分为:传热过程、外扩散过程、内扩散过程三个同时进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传热过程,干燥介质的热量以对流方式传给坯体表面,又以传导方式从表面传向坯体内部的过程。坯体表面的水分得到热量而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
外扩散过程:坯体表面产生的水蒸汽,通过层流底层,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以扩散方式,由坯体表面向干燥介质中移动。
内扩散过程:由于湿坯体表面水分蒸发。使其内部产生湿度梯度,促使水分由浓度高的内层向浓度较低的外层扩散,称湿传导或湿扩散。
在干燥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坯体表面温度、水分含量、干燥速率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征,可以将干燥过程分为:加热阶段、等速干燥阶段、降速干燥阶段三个过程。
加热阶段,由于干燥介质在单位时间内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大于表面水分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此受热表面温度逐渐升高,直至等于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此时表面获得热与蒸发消耗热达到动态平衡,温度不变。此阶段坯体水分减少,干燥速率增加。
等速干燥阶段,本阶段仍继续进行非结合水排出。由于坯体含水分较高,表面蒸发了多少水量,内部就能补充多少水量,即坯体内部水分移动速度(内扩散速度)等于表面水分蒸发速度,亦等于外扩散速度,所以表面维持潮湿状态。另外,介质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等干水分汽化所需的热量,所以坯体表面温度不变,等于介质的湿球温度。坯体表面的水蒸汽分压等子表面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干燥速率稳定,故称等速干燥阶段。本阶段是排出非结合水,故坯体会产生体积收缩,收缩量与水分降低量成直线关系,若操作不当,干燥过快,坯体极容易变形,开裂,造成干燥废品。等速干燥阶段结束时,物料水分降低到临界值。此时尽管物料内部仍是非结合水,但在表面一层内开始出现结合水。
降速干燥阶段,这一阶段中,坯体含水量减少,内扩散速度赶不上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和外扩散速度,表面不再维持潮湿,干燥速率逐渐降低。由于表面水分蒸发所需热量减少,物料温度开始逐渐升高。物料表面水蒸汽分压小于表面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此阶段是排出结合水,坯体不产生体积收缩,不会产生干燥废品。当物料排水分下降等于平衡水分时,干燥速率变为零,干燥过程终止,即使延长干燥时间,物料水分也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物料表面温度等于介质的干球温度,表面水蒸汽分压等于介质的水蒸汽分压。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度,取决于内扩散速率,故又称内扩散控制阶段,此时物料的结构、形状、尺寸等因素影响着干燥速率。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有,传热速率、外扩散速率、内扩散速率。
(一)加快传热速率
为加快传热速率,应做到:①提高干燥介质温度,如提高干燥窑中的热气体温度,增加热风炉等,但不能使坯体表面温度升高太快,避免开裂,②增加传热面积:如改单面干燥为双面干燥,分层码坯或减少码坯层数,增加于与热气体接触面,③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二)提高外扩散速率当干燥处于等速干燥阶段时,外扩散阻力成为左右整个干燥速率的主要矛盾,因此降低外扩散阻力,提高外扩散速率,对缩短整个干燥周期影响最大。外扩散阻力主要发生在边界层里,因此应做到:①增大介质流速,减薄边界层厚度等,提高对流传热系数。也可提高对流传质系数,利于提高干燥速度,②降低介质的水蒸汽浓度,增加传质面积,亦可提高干燥速度。
(三)提高水分的内扩散速率
水分的内扩散速率是由湿扩散和热扩散共同作用的。湿扩散是物料中由于湿度梯度引起的水分移动,热扩散是物理中存在温度梯度而引起的水分移动。要提高内扩散速率应做到:①使热扩散与湿扩散方向一致,即设法使物料中心温度高于表面温度,如远红外加热、微波加热方式,②当热扩散与湿扩散方向一致时,强化传热,提高物料中的温度梯度,当两者相反时,加强温度梯度虽然扩大了热扩散的阻力,但可以增强传热,物料温度提高,湿扩散得以增加,故能加快干燥,③减薄坯体厚度,变单面干燥为双面干燥,④降低介质的总压力,有利子提高湿扩散系数,从而提高湿扩散速率,⑤其他坯体性质和形状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