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中国铁路目前正处于初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的任务已部分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针对这种现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近期及远期发展目标如下:
近期目标是——完成初级及中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阶段的关键任务,力争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中包括:
制定RITS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体系框架,为我国RITS的发展提供设计、实施、标准和管理的依据。 完善和整合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初步建立基于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全路共享平台,实现对运输资源的统一管理; 建成高速宽带的车地双向数据接入系统,为车-地之间的数据通讯提供保障; 初步建成全路的行车安全监控系统,为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初步建成基于互联网、手持设备的用户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初步建成基于无线和先进定位技术的列车调度与指挥系统、物流监测与追踪系统、 建成RITS的示范应用系统; 远期目标是——完成高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阶段的关键任务,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其中包括:
建成先进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路共享数据平台,形成全路共享的运输资源管理系统、紧急事件及安全信息系统等;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电子商务系统,以多种方式为旅客或者货主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 建成涵盖客运调度、货运调度、特种调度等各类调度的综合调度系统,提高调度指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建成包括客运、货运、集装箱、调车管理的综合营运管理系统,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 建成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列车在无人或很少人工干预下的自动运行。 提供与其他运输方式的ITS的接口。 建立与铁路智能化战略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机制 。2100433B
同时智能本身也有不同的程度和级别,我们将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初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采集、传输、共享来自铁路运输环境中的各类信息,并根据上述信息进行初级的决策和控制。如现有的TMIS、DMIS、ATIS、PMIS等,以及正在积极研究的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等。
中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
应用系统辨识、模式识别技术等对确定环境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对未来做出规划和推理。如:基于运筹学模型编制列车时刻表、编组站调车自动化系统、列车速度智能控制等。
高级铁路智能运输系统
在应用数学模型对确定环境进行建模的同时,引用知识模型对非确定对象建模,从而模拟人类的理解能力,完成复杂环境下的决策。如综合调度系统、综合营运管理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在南美洲的秘鲁。J 秘鲁早在1851年从首都利马开始修建了一条长24.5公里的铁路,后来形成了秘鲁的中央铁路。1871年建成了南方铁路。这两条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铁路。1 972年...
1998年1月,北京站至北京东站区段增建第二线工程开工,于同年6月11日完工。工程增铺新线5公里,将原单线区段改为复线。为构筑京包铁路快速运输通道,集宁与包头间拟新建第二复线。2008年7月21日,增...
中国铁路系统的主体是国有的,中国的主要税源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总量不能说最大,但是国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铁路是国家经济命脉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必须国有。铁路系统相当庞大,国家层面是中国铁路总公司...
基于模糊聚类的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规模大、结构复杂、要素繁多,系统设计难度大。为降低系统设计复杂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的RITS逻辑结构分解方法,通过建立模糊关联强度矩阵描述过程间的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将RITS 逻辑结构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使系统分解过程更为精细和严谨,为系统物理实现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关键理论ee综合路段行程时间预测的研究pdf
第 ! 卷 第 ! 期 " ##! 年 $ 月 交 通 运 输 工 程 学 报 %&’() *+&, - ( *,, ./ *) 0- ( *) 12&(3*3.&)4 ) 5.) 66(.) 5 7 &+8! 9 &8! :* ( ;" ##! 收稿日期 <" # ## =! #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A>#" @B 作者简介 <杨兆升 ? ! C$>=BD男 D辽宁复县人 D吉林大学教授 D从事智能运输系统研究 ; 关于智能运输系统的关键理论 EE 综合路段 行程时间预测的研究 杨 兆 升 ?吉林大学 交通学院 D吉林 长春 ! $##" @B 摘 要 <行程时间预测是智能运输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F为此 D建立了许多算法 D有历史趋势方 法 G非参数回归模型 G时间序列方法 G神经网络 G卡尔曼滤波 G交通模拟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等 F 然 而
《智能运输系统:智能化绿色结构设计(原书第2版)(1CD)》全面检视了近10年中lTS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原书第2版新的副标题反应出作者更侧重于对ITS取得进展有决定意义的元层原理的研究,并成功地利用智能/绿色技术构建了ITS的体系结构、《智能运输系统:智能化绿色结构设计(原书第2版)(1CD)》指出了一些必须要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才能带来实际生活质量上的改善,并对我们的环境和土木基建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美国)Sumit Ghosh 等 译者:胡郁葱
第1章 智能运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1 概述
1.1.1 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1.1.2 国内外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结构及标准化
1.2.1 系统体系结构
1.2.2 智能运输系统的体系结构
1.2.3 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模式
1.2.4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
1.3 智能运输系统的基本结构及服务功能
1.3.1 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
1.3.2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1.3.3 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1.3.4 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
1.3.5 商用车辆运营系统
1.3.6 电子收费系统
1.3.7 应急管理系统
1.3.8 交通安全系统
1.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 智能运输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概述
2.1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评价的内容与程序
2.1.1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评价的概念与作用
2.1.2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评价的内容
2.1.3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评价的程序
2.2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2.2.1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的经济影响评价
2.2.2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特性及原则
2.2.3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方法
2.2.4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框架研究
2.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
3.1.1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3.1.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3.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测验与完善
3.2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定性指标量化理论与权数理论
3.3.1 定性指标量化理论
3.3.2 权数理论
3.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的仿真评价方法
4.1 交通仿真与智能运输系统研究
4.1.1 仿真在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研究中的作用
4.1.2 系统、模型及仿真
4.1.3 交通仿真
4.1.4 微观交通模型的功能特点及其在智能运输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4.2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
4.2.1 车辆跟驰模型
4.2.2 车道变换模型
4.3 支持智能运输系统影响评价的仿真软件介绍
4.3.1 用于智能运输系统评价的仿真模型软件应满足的条件
4.3.2 国内外用于智能运输系统评价的仿真软件概况
4.3.3 国外用于智能运输系统评价的仿真软件介绍
4.3.4 国内的几个交通系统仿真软件介绍
4.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用户满意度指标的测度研究
5.1 概述
5.2 智能运输系统用户满意度的测度研究
5.2.1 建立智能运输系统用户满意度指数的必要性
5.2.2 用户满意度指数测评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5.2.3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用户满意度指数测度模型的建立
5.2.4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用户满意度指数的测评方法
5.2.5 模型的应用
5.3 电子收费系统项目用户满意度的模糊测评
5.3.1 电子收费系统项目用户满意度模糊测评模型
5.3.2 应用举例
5.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6章 智能运输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方法
6.1 成本效益分析法
6.1.1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公式
6.1.2 成本效益的敏感性分析
6.2 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6.2.1 成本效果分析法
6.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其Bench Mark评价分析
6.2.3 均一和非均一综合集成的AHP/DEA评价方法
6.2.4 多元统计分析评价方法
6.3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方法的几点说明
6.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 电子收费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
7.1 电子收费系统介绍
7.1.1 电子收费系统的概念
7.1.2 电子收费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7.2 电子收费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7.2.1 电子收费系统的结构组成
7.3 国内外电子收费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7.3.1 电子收费系统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7.3.2 电子收费系统在公交系统中的应用
7.4 电子收费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案例
7.4.1 评价指标及方法
7.4.2 评价方案的设计与仿真
7.4.3 成本效益分析
7.4.4 AHP/DEA综合评价
7.4.5 评价结果分析
7.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 可变限速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8.1 可变限速系统概述
8.1.1 可变限速系统概念介绍及其作用简介
8.1.2 可变限速计算机控制系统
8.2 可变限速系统理论基础
8.2.1 可变限速控制的速度目标值
8.2.2 可变限速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8.3 国内外实施可变限速系统情况
8.3.1 国外实施可变限速系统情况
8.3.2 国内实施可变限速系统情况
8.4 可变限速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意义
8.5 可变限速系统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案例
8.5.1 可变限速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框架
8.5.2 可变限速系统计算机仿真数据及分析
8.5.3 评价方案指标的定性描述
8.5.4 成本效益分析
8.5.5 数据包络分析
8.5.6 AHP/DEA综合评价
8.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9章 先进协同驾驶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9.1 先进协同驾驶技术介绍
9.1.1 先进协同驾驶技术的概念
9.1.2 先进协同驾驶技术的优点
9.2 先进协同驾驶技术的功能原理
9.2.1 车辆的横向控制
9.2.2 车辆的纵向控制
9.2.3 车间通信
9.2.4 坐标系的建立
9.3 先进协同驾驶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9.4 结语
参考文献2100433B
主要内容包括智能运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智能运输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概述,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的仿真评价方法,用户满意度指标的测度研究,智能运输系统社 会经济影响评价方法,电子收费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可变限速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 响评价,先进协同驾驶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智能运输系统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方法》作为智能运输系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方面的一本专著,对先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的评价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智能运输系统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智能运输系统开发、设计、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的教学参考书。